什么是佛教的鼎盛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的发展,从思想上和经济上为隋唐时期中国特色佛教宗派的建立创造了条件。隋文帝统一南北朝后,下令在五岳渡假村修建寺庙,并恢复了北周禁佛时毁坏的寺庙佛像。
大兴善寺是执行佛教政策的国家寺庙,建立在首都大兴城(汉代长安城东南)。仁寿年间(601 ~ 604),在全国各地修建了11佛塔,广泛设置翻译场所,使中外翻译家和著名僧人能够翻译和诠释佛教经典。遵循文帝保护佛教的政策,杨迪在扬州建立了著名的慧日道场,作为传播佛教的据点,并继续发展前代的翻译,佛教兴盛起来。
仁寿年间,全国有重要寺院3792座,僧人23万人,46部藏写的经书328616卷,修复旧经书3853件,修建旧造像1508940尊。
隋唐时期佛教的蓬勃发展,促成了大乘教派的建立。重要的是志毅创立的天台宗;吉藏创立的三个学派;玄奘和窥基创立的法香宗;道宣、法立、怀素创立的法学有三大流派,即南山、项部、东塔。北魏昙鸾创立,隋时道教继之,唐代善导融合的净土宗。
弘仁弟子沈绣和慧能分别创立了禅宗,包括北宗和南宗。中唐以后,禅宗先后出现了庐阳、林佶、曹东、云门、法眼五大流派。法藏创立的华严宗;密宗佛教由印度僧侣须菩提、金刚乘、不空和慧果创立。
这些教派创立后,随着隋唐时期中国对外交流的发展,很快就传播到了海外。隋唐时期的佛教艺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形成了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新阶段。这一时期的各类佛教造像,在风格上都摆脱了沉闷、平面、神秘的氛围。一种新的,温柔,圆润,生动,柔和的风格开始出现。人物造型也由南北朝时期的清瘦飘逸,转变为丰满美丽。
扩展数据
总结起来,隋唐佛教有四个特点:一是统一性;二是国际化;第三是自治或独立;第四是系统性。要想知道这四性的性质和演变,还必须知道佛教在这一时期前后的走向。
首先说一下团结。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各方面得到统一。简单来说,佛教本身就包含了理论和宗教两个方面。理论就是所谓的哲学,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智慧;同时,佛教本来就是一种宗教,有各种仪式信仰的对象,比如其他宗教所崇拜的神,还有打坐等各种努力等等。所以,佛教既不是纯粹的哲学,也不是普通的宗教。
中国佛教从北到南对这两个方面有不同的看法,一开始没有融合,但到了隋唐时期,这两个方面的要素都统一了。历史上,佛教在汉朝的影响很小。虽兴盛于魏晋南北朝,但南北渐分。
玄学是魏晋以来南方最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思想。在北方,它仍然继承了汉代的阴阳和占卜知识。玄学比汉朝先进,所以南方比较新,北方比较旧。佛教当时在南北,也因为当地文化环境的影响,呈现出同样的情况。北传佛教强调行为、修行、禅定、雕塑。
因为北方强调行为和信仰,所以北方佛教的中心力量是平民。北方人不信佛,态度不一样。大部分是直接对立,表现在行为上。当时北方的五湖很繁荣,但逐渐推崇中国固有的文化,所以虽然不是出于民族意识,也是对佛教的严厉排斥。
南传佛教并非如此,其重点是玄理,这表现在谈话中。核心力量是士大夫。其反对佛教只是理论上的探讨,没有北方杀僧毁寺那么激烈。而且南方人的文化意识和民族意识也没有北方人强。他们接受和同化外来的学问,佛学理论和固有的玄学理论没有根本的区别。
换句话说,南方的佛教是士大夫欣赏的,而北方的佛教深入民间,重在仪式,所以它的重点是宗教信仰。
第二,讲国际性。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地位虽然不如印度,但也仅次于印度。那时,中国是亚洲的中心。在国际上,佛教在中国比在印度更重要。当时的所谓佛教,有的已经中国化,有的还保持着最初的印度精神。但无论如何,主要的僧人大多来自中国,这与南北朝时最大的僧人来自西域或印度人是完全不同的。
南朝末年,法朗来自中国,他的弟子明来自中国,但他最重要的弟子是一个休息的人,是隋朝的大师。隋唐时期的天台智者大师是中国人,他的一个弟子叫伯若,是韩国人。唐朝的法香宗大师玄奘是中国人,他的弟子分为两派:一派的首领是窥基,于阗人;另一个首领是元策,一个新罗人。华是天水的赵氏家族。弟子一是法藏,小康之人,华严宗最大宗师;一个是向异,新罗人。
这些都说明当时佛教是在中国产生的,不仅大师来自中国,思想也是中国的。外国人求法,往往来中国,不一定来印度。因此,唐朝西域的许多佛经都是从中国翻译过来的。西藏虽然靠近印度,但其佛教也受到当时中国的影响。
朝鲜和新罗彻底搬了中国的天台、华严、法、禅。日本所谓的顾靖六宗,是中国唐代的宗派。最早的两个著名僧人是传播中国佛教的最真诚的传教士和空海法师。于是到了隋唐时期,佛教就成了中国的,中国的理论是独一无二的,所有求佛的人都来到了中国。
第三,佛教在隋唐时期达到顶峰。佛教的影响也在此时发生了变化。那么接下来再谈它的自主性或者独立性。最主要的是此时的佛教已经不再是中国文化的附属,已经能够自立,不再依赖其他势力。汉代见佛只是96种道学之一。佛教之所以在当时如此流行,是因为它的性质与道教接近。
魏晋时期,佛教借玄学传播。虽然对玄学影响很大,但在当时是以玄学存在的,只是玄学的附庸。汉朝的皇帝因为道教而信佛,桓帝也是。晋南朝人信佛,是因为欣赏玄学。从隋唐开始,佛教可以在没有皇帝和文人推动的情况下继续流行。
佛教的组织自成体系。佛教的力量集中在寺院的僧侣身上,僧侣此时成了老百姓的信仰中心。至于唐朝的皇帝,也有不信佛的。高祖停止灭佛只是因为某种关系。唐太宗也不信佛。他虽然很爱玄奘,但也曾劝玄奘回归世俗。玄奘回国后,开始翻译佛经,并请唐太宗组织翻译团。唐太宗用普通话把玄奘放掉,意思是你梵文好,不需要别人帮忙。
据此,足见唐太宗对佛教的态度如何。玄宗虽然信佛,但他信的是密宗,密宗就像道教一样。其实他先信道教,后信佛教。唐代信佛的士大夫并不多,即使是信佛的,在佛学理论上也没什么造诣。士大夫逐渐排斥佛教,多为权贵分子。随着道教的建立,阴阳家和五行家形成了另一个反对佛教的团体。而儒家则因为政治表现,与佛教关系不大。
因此,佛教可以脱离其他接触,自行独立。另一方面,佛教这种不依赖皇帝和文人的独立文化体系和独立教会组织,也是其衰落的原因。也就是说,佛教的中心只是集中在寺庙里的僧人,对外界的影响是有限的。和尚讲的理论,没有当时魏晋玄学那么热烈。虽然信佛的人很多,但朝廷人人崇儒,不以佛为主事。这些都是必然衰落的因素。
本来佛教在中国的表现是一种理论,是对生死问题的解决,是佛教思想在诗歌中的表现。但是到了向下衰落的时候,理论因为精妙而走不远,只能关在庙里;而生死问题的解决也成了迷信。这时,只有在文学中,它才能作为诗歌的素材。韩昌黎虽然不遗余力地驱逐佛教,但也试图利用佛教材料为僧人作一些诗。
第四,最后说说体系化。印度佛教理论原本派别各异,但唐代传入中国的经典很多,其中的理论也各不相同。为了理清这些复杂而又各不相同的理论,唐代的佛学大师们采用了判教的方法。这样就把佛教的不同流派,不同经典系统地组织起来,并赋予相当的地位。
所以隋唐时期才建立了一个大教派。以前只有南北朝时期的学派(门派)。如六朝时,信实学者名为实学师,信涅槃者名为涅槃师。而到了唐朝,各种门派纷纷成立,比如天台,禅宗等等。每个教派都有自己的寺庙,自己的禁律和自己对佛教理论的看法。
此外,每个教派都有自己的历史。比如禅宗尊法为祖,代代相传,在《灯录》中有记载。这也说明各派不仅有自己的理论特色,而且有很强的宗派意识,各派都自认正宗。这种宗派意识使唐代佛教系统化,不仅在学术上,而且传播到各个方面。
华严、天台、法发是唐代最重要的派别。另一个是禅宗,很厉害。天台和华严不仅有自己的理论,而且有一个全国性的教会组织和自己的谱系。华严、天泰、发发发展最早。华严可追溯到北朝,天台建于隋朝。他们通常是北方佛教的继承者。
而禅宗则是佛教在南方的一种表现形式,与魏晋玄学关系密切,中唐以后逐渐流行。原来唐代佛教的各种体系是统一的,但南北差异仍有其征兆。初唐的佛教带有浓郁的北方气息,后期则带有浓郁的南方气息。
中国北方流传下来的华严、天台,是佛教在中国的表现形式。法香宗是印度的理论,理论复杂精密,一般人很难理解。南方的禅,简单直白,心明意清,以意识为主,一般人是可以欣赏和模拟的。所以天台宗和华严宗的中国佛教不行,来自印度的法香宗也不行。唯有禅能盛行。
禅宗既符合中国的理论,也符合中国的习惯。禅一开始就应该打坐,后来连打坐都省了。也可以看出,所有的印度佛教最终都会衰落,而中国佛教会逐渐兴盛。
百度百科-隋唐佛教
百度百科-中国佛教史
百度百科-佛教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