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园史
清朝入关后,由于满族狩猎文化的影响,其皇帝不喜欢长期住在宫中,大多在宫外寻找美丽的地方居住。顺治皇帝经常住在皇城的南苑和西苑。康熙帝即位初期,康熙十九年(1680),玉泉山南麓改为宫殿,取名“程心园”,香山寺旁建有宫殿。康熙二十三年(1684),在清华校园内的废弃场地上修建了长春园,成为北京西郊第一座离宫。在长春园周围,有王子和奴才赠送的园林,如圆明园、姬子园和水村园。
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将圆明园升级为离宫,开始大规模扩建,面积从300亩扩大到3000亩左右,并命名为“圆明园二十八景”。乾隆皇帝登基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园林建设。乾隆二年(1737),他先将圆明园的28景扩建为40景,后于乾隆十年(1745)在其东侧修建了长春园。同年,香山建静宜园,建28景。1749年(乾隆十四年)在翁山(改名万寿山)为其母祝寿而建清漪园,1764年落成。同一时期,皇太后居住的长春园进行了大修,在其西面修建了一座西园,是太子读书居住的居所。1750年(乾隆十五年)扩建玉泉山景明园(1692年改名为程心园),全玉泉山被占,建景明园十六座,1759年完工。1760,长春园北部西塔景区竣工。1769年,圆明园东南多位王子、公主被赐还园林,取名蕲春园。至此,“三山五园”工程基本完成。嘉庆以后,清朝国力逐渐衰落,无力新建园林。道光甚至下令拆除三山宫殿的家具,这实际上相当于抛弃它,让它去。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烧毁了西郊所有的园林。同治年间,计划重修圆明园,于是周边附属园林残存建筑的木材被拆除,但因财政困难被迫搁置。1884集中重建清漪园(前山部分),改名颐和园。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虽然没有摧毁颐和园,但却移走了园内大量文物,圆明园内残存的建筑和树木也被中国人民洗劫一空。
清朝灭亡后,颐和园被列为皇家财产,向公众开放。1924后,由北平市政府接管,改为公园,但不少院落改为民房。清末,香山静宜园的遗址被皇室赠予英敛之、熊希龄等教育家兴办学校。民国时期,香山很多地方都被北洋政府官员占用,用来建别墅。玉泉山的情况也差不多。
将圆明园遗址内残存的石刻、栏杆、太湖石、围栏、砖等拆除,用以造园、建坟(张、谭等人在墓地中使用圆明园石),并将部分华表、石狮、假山湖石移至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正阳门、新华门、中山公园。长春园的遗迹也被移走了。圆明园周边的附属园林和太子赠予的园林,大部分被转卖给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民国富商,部分保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