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勇军打捞致远舰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教育后人,告慰英烈,国家有关部门曾三次尝试打捞致远舰,但因各种条件限制,均以失败告终。比较大的一次是在1988,辽宁省文化厅集资,来到大鹿岛。勘探过程中,一名潜水员不幸遇难,打捞工作不得不搁浅。
1963以甲午战争为题材的电影《甲午战争风云》拍摄完成,全国上映。当时一个小学生一天看五遍,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气概深深感染了他。从此,他立志要像“邓世昌”一样,愿意为祖国奉献一切。他叫柴勇军,30多年后,他的名字与致远舰的打捞紧紧联系在一起。
甲午战争中的邓世昌影响了他的一生。15岁进军营当兵。五年军旅生涯后,他进入北京市政府,后被调到文化部艺术研究所企业文化室任副主任。虽然20多年过去了,但邓世昌和北洋舰队抵抗日军的悲惨历史一直萦绕在他心头,永远不会忘记。1993年,为了缅怀先烈,悼念古战场,他和几个同伴自费游览了北洋舰队战斗和驻扎的威海刘公岛、旅顺口、大鹿岛等地。在大鹿岛上,他听村党支部副书记于胜春讲述了有关致远和邓世昌的轶事,在岛上悬挂了邓世昌的塑像和甲午战争无名烈士墓,看了致远的沉海。一个想法从他的脑海里跳了出来:打捞致远,让后人永远记住这场历史悲剧。
回京后,他向企业文化研究所所长苗相和、艺术所领导汇报。他的想法得到了领导们的支持,于是一份充满爱国激情的打捞致远舰的报告被转给了国家文物局。不久,国家文物局发文批准成立黄海中日甲午战争“致远”舰打捞筹备办公室。在黄海打捞中日甲午战争沉没的致远舰等4艘军舰。随后,成立了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原海军副司令员兼军事科学院政委中将·张序三为总指挥的领导小组。组长由国家文物局副局长担任,副组长由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余、交通部海上救助打捞局副局长尹干红担任,柴勇军任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开始打捞前期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