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后街简介。

这里有日常生活所需的36家店铺(各行各业),是老福州的中心城区。还有书店,二手书店,装裱店,还有元宵节和中秋节的灯会。“正阳门外琉璃厂,义津坊前南后街。去书市的时候,没看够好玩的。”晚清《举人·王国瑞》一诗将南后街比作北京正阳门外的琉璃厂,反映了以前南后街的文化风貌。明清时期,南后街还是一个“白墙黛瓦石板路”的繁华集市,两边还有很多铺面。民国时期路面加宽,改为柏油路。现在改成石板路了。

南后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轴线。改造后的南后街将充满古色古香的韵味,路面宽度将达到12m,其中包括一条中间宽7m的步行街和两侧宽2-2.5m的路边。南后街,起于杨桥路,止于吉皮路,全长仅634米。定位,是一条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休闲文化商业街。

在南后街的历史上,福州有许多传统工艺行业,如灯笼、装裱、书店等。南后街定位为传统文化商业街,根据经营状况选择部分老字号进行恢复,如米家川、聚成堂书店、元宵等百年老字号。深受市民喜爱的传统灯会,初步计划每年定期举办。此外,相关部门还拟邀请寿山石雕、脱胎漆器、软木画等福州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在南后街设立工艺美术大师展销店,增加传统商业氛围。

在南后街的商业业态规划中,有酒吧咖啡、顶级奢侈品等“新面孔”。这些新面孔的出现将为传统的南后街注入现代因素。

南后街沿街保护性修复工程于2009年6月5438+10月完成,2009年春节开街,再现其“正阳门外琉璃厂,一锦坊前南后街”的历史风貌。据说南后街的灯笼始于宋代,盛于明清。灯笼有观赏、祈福、增福的功能,深受人们喜爱。

几千年来。早在宋代,福州的灯笼就非常有名。据宋代《武林旧事》记载,福州镶嵌纯白玉石的灯笼“光彩夺目,如清冰玉壶”,在北京展出的灯笼中被列为上品。当时全国都做灯笼,苏州福州最好,福州在苏州之上。说明福州制灯技术的高水平。

最初的元宵灯会只是政府举办的民间灯展,以示“与民同乐”。明代万历秀才王应山记载“沿门挂灯,通宵赏灯,谓之灯市”。然而,由灯笼激起的人们的心和激情已经成为今天民间节日的传统文化。也有一些激动人心的故事。比如北宋元丰年间,政府为了粉饰太平,下令福州百姓,无论贫富,元宵节都要给家家户户捐几盏灯笼。住在南后街朗关巷的学者、诗人陈烈大为愤慨。陈烈为人正直,学识渊博,与著名的新儒家陈相、国子监郑牧、周希孟并称“海滨四君子”。陈烈认为政府漠视民生,浪费百姓钱财,于是跑到“威武军门”(鼓楼)的主席台上,提笔写道:“一个富人有灯,太仓有粟,一个穷人有灯,父子同哭。知不知道风太护?我还是讨厌唱没有精彩的歌。”表达了民众的心声,让福州太守刘瑾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收回了自己的生命。陈烈的这一举动被南宋惜春宰相梁克甲记载在流传千古的《三山录》中。

福州素有送灯笼的习俗。因为“登”和“丁”在福州话里是谐音,送灯就是“加丁”的意思。有需求,就有市场。南后街是制作和销售春节灯笼的最大市场。早些年,福州的女儿出嫁,不管生不生,父母都要送灯笼。没生就送观音灯笼或者天赐内胆灯笼。孩子出生后的第二年,她会送“坐在盆里的婴儿”灯笼,第三年后,她会送“橙色的灯笼”。如果有几个孩子,她会送几个灯笼,直到孩子16岁。有的生两个给三个,多出来的一个叫“大灯”,希望孩子出人头地。杨贵妃是嘉庆举人,现居龚巷,是林则徐的好友,她在荣成元熙的词中生动地描述了这一点。字里行间写着:“我们的孩子被赋予了彩色的丝带,新娘房间里的光芒增加了。我想把金钗卸下来,就报了父母送灯。”福州童谣有:“正月元宵,奶奶疼侄儿(孙子),带红桔灯笼,添吉利福。”

南后街元宵节的旧俗是从正月初三开始,一直到十五才休,其中初八到初十二最为热闹。民间有句俗话叫“元宵节只看初八”,因为正月十三晚上是“纸盲”(意为“元宵节”),娘家必须在十三日前送灯笼。元宵节晚上,大人们会为孩子们点亮灯笼,并和邻里的孩子们一起迎接灯笼的到来。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已经成为孩子们快乐的夜晚。

南后街曾经有几家挂着专制灯笼的店铺,大部分都是家传的。因为灯笼只在正月初几买卖,所以一般只做大户人家挂的大球灯笼,寺庙挂的大灯笼或迎神的“高照”,丧事的“百孙”,点灯的小灯笼,节日的龙灯。一般店铺招牌很少,大多叫某某灯笼店。灯笼由纸、布、竹、木头等制成。西瓜灯、莲花灯、蔬菜灯、橘子灯、羊灯、猴灯、关刀灯、麒麟灯、状元骑灯、送乐灯,春节都有。现代也有“飞机灯”。扎灯艺人还根据需要制作一些精美的灯笼,用纱、丝、缎、丝、玻璃等制作宫灯、灯笼、壁灯和各种挂灯。品种丰富,既有雅俗共赏的,也有赏心悦目的。各种各样的灯笼给人们增添了幸福和吉祥。文革时期,灯笼被认为是封建主义的产物,南后街上看不到五颜六色的灯笼。虽然文革后恢复了,但灯笼只在正月期间使用,扎灯笼的艺人被变成利润丰厚的花圈养家糊口,影响了南后街的传统文化氛围。2007年,福州鼓楼区党政领导为了加强对灯笼的保护,举办了首届“南后街灯会”,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重视。

2008年正月,鼓楼区政府再次举办了第二届“南后街灯会”,并出台了保护奖励机制,举办了别开生面的“南后街灯会艺人收徒”仪式。2008年底,南后街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南后街灯会又迎来了春天!福州民间雕塑是南后街新增的一道景观。这些作品放在街上新栽的树下,人物比真人略大。

具有福州传统产业的特色。

雕版印刷描绘了一位老大师坐在桌前雕刻印刷书籍的模板。板上的字清晰可见,旁边站着一个年轻人在看书。

制作灯笼描绘了一位老师傅绑灯笼,一个小孩骑着竹马拿着灯笼。身后的木门上挂着各式各样的纸灯笼。

古代家具的制作是由两个木匠雕刻窗花和制作长毛绒椅子。

典当行,塑造柜台后,一个戴着眼镜的当铺老板,拿着算盘,高高在上;在柜台下,一个穷人典当了它。

历史上,三坊七巷的居民多为士绅、官员及家眷、富商,所以南后街有大量的书坊、书店,传统文化氛围极其浓厚。李彤阎柔老铺

“太平宴”是福州当地著名的小吃,也是福州习俗中的喜庆菜肴。

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都会吃“太平宴”,亲朋好友聚会时,也就是利用自己的“太平”和“太平”,所以“无宴不成宴,无宴不成年”。肉燕也因此成为一种礼物,深受福州人包括海外乡亲的喜爱。

在福州的背街小巷,我听到一串有节奏的“咔嚓,咔嚓”声,跟着它们,我就能找到燕皮店了。不过,如果你想买到正宗、优秀的燕子,还会在福州南后街上得到同里肉燕老店,号称“同里百年,中华燕子”。

大福星鱼丸

和肉燕一样,鱼丸也是福州人餐桌上的一道名菜。“没有鱼丸,就没有桌子”,从这句谚语可以知道福州人对鱼丸的偏爱。大福星鱼丸以鲨鱼、鳗鱼或淡水鱼为原料,用土豆粉切碎搅拌作为外皮,再用瘦猪肉或虾肉包裹,揉成丸状。皮薄均匀,色泽洁白,食之滑脆,汤有肉而不腻。大福星鱼丸荣获中国第十三届厨师节金奖,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国名菜”,被福州市人民政府认定为“名小吃”。

同口挂面

据史料记载,福建在200多年前就手工创造了挂面,后来在广东、广西等南方省份流传开来。最初的产品定制

被称为“尤溪粉”,产于今天的尤溪县。后来岷江下游的通口乡的人学会了“尤溪粉”的方法。在制作过程中,他们更加讲究选料,不断改进工艺,逐渐突出自己的特色,“通口粉干”名扬海内外。19世纪20年代初,5-6个劳动者组成了一个手工作坊群,从研磨、压榨、排粉、烘干、收粉,都有明确的分工。一个生产车间一天生产约150公斤干米粉。解放前,这里约有20个生产车间,日产量约3000公斤干米粉。

福州古籍书店

这家古玩书店位于南后街23、24号,文儒广场附近,面积600多平方米。2009年春节、元宵节期间试运行,2009年5月正式开业。

早在清代,三坊七巷就出现了古玩书店。民国时期,最繁荣的时候,有大大小小30多家门面,经营古书。解放后,福州新华书店曾在龚巷办过一个古玩书店,80年代中期还在营业。

出售民国以前出版的古籍和民国时期出版的旧书,展示三坊七巷名人艺术作品,推荐福州历史文献和风土人情,采购各类古旧书籍,是福州古玩书店的四大亮点。

米家串表表店

“米家川”装饰店建于清同治年间(1865),至今已有近138年的历史。大部分第一次来米家船的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船主姓米二才撑船就叫米家船?现任负责人林文光先生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米家船”的创始人是林文光的祖父林进士。当时,妙林法师进士从福州西河搬到福州南后街开装裱店。店铺一开始没有名字,更没有牌匾,但这并不影响林家的装裱技艺。许多人来这里,包括何梅生(又名何),清代福州举人和书法家。何见店名不见经传,自告奋勇为店题匾“米家船”。传说北宋大画家、大书法家米芾喜欢游走在长江中下游写生。由于江南气候潮湿,米菲把自己的书画挂在每一个码头的船头,晾干后陈列。“米家船”取自“米家字画遍布河滩”,意味深长,用来做装饰店再合适不过了。牌匾挂上后,在三坊七巷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轿子马车来来往往,甚至有些文人在装裱店里吟诗作画。

“米家船”以优质的材料和精湛的技艺著称,其著名的招牌自然不简单。林文光自豪地说,“米家船”不仅是专门为宣纸、织物和轴,而且有很多关于粘贴的文章。“煮糊要掌握好温度,煮好后用水泡半个月到一个月,这样可以灭火,保证裱好的字画平整不变形。再加上祖传药方,虫怕药,能防蛀虫。”

如今,米家船上的古物已经不多了。长3米,宽1.5米的楠木桌和一个楠木长梯,都是开店之初就有的。他们伴随着米家船走过138,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再由衰到盛的曲折过程。

艺海阎柔老铺

益海阎柔老店起源于同治年间(1869)台江区海防前延平路(今白马南路大庙新村)福州人王世同开的“聚吉清水阎柔店”。王世同(本名金菊)创作的肉燕,用锅久煮,汤汁不糊,故名。

菊记清水肉燕是用精肉、红薯粉、糯米和少量精盐制成的。产品白而薄,味美耐煮。是福州人过年或喜庆宴席的一碗大菜,又名“小长春”、“太平宴”。福建人经常给远在万里之外的亲朋好友送去肉燕,以慰乡愁。因此,菊记清水阎柔店的生意蒸蒸日上。

丁丁肉松老铺

福州官方主厨林在1856打造了当今中国最好吃的美食——肉末,为中华美食殿堂增添了一朵奇葩。不久后,B被清朝任命为福州府皇室贡品,从东南沿海进入紫禁城,名扬全国。1915年,林制作的肉松参加了巴拿马泛太平洋世界博览会,并以其优良的品质获得金奖,享誉世界。现在的猪胸脯肉是由林的孙女亲自监制和监督的。精选原料,用祖传秘方精制而成。

新酒

青酒,被称为正宗的福建米酒,

主要是因为其酿造工艺的复杂和酒的浓郁、醇厚、营养。

相传,在闽越王没有都城的那一天,民间美女将青酒献给皇宫。

这个女人后来被称为青红夫人,也被称为十八夫人,因为在历史上,处女的女人必须经过18道工序才能酿造青红酒,这是基于谚语的起源...

这种绿色葡萄酒对其成分非常讲究。上面提到的岷江沿岸的好糯米和闽粤山泉混合的酒曲,发酵的地方必须是周易八卦的占卜,在风水神韵的基础上设置在好阴凉的地方。泥封会静置数年甚至数十年,但酒破后会溢出,酒香红而浓,入口十分绵软,易咽而爽口,但后劲十足。三五碗后,从泥中见。

经过几千年的起源,青酒逐渐演变成多个流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青酒流派是起源流传下来的古酿青红,最重要的青酒流派是现在活跃在海外福建华人餐桌上的新派青酒。

福州第一茶厂

福州程门榕城茶厂成立于1986,位于茉莉花之乡——福州程门经济开发区...我厂一贯坚持“质量第一、用户第一、信誉第一”的宗旨,受到用户的广泛好评。

景福堂珠宝

净肤堂珠宝的前身是福州大学珠宝中心。十多年来,

依托福州大学地质资源系雄厚的技术力量,在史满堂教授、黄卫新教授等国内著名地质、珠宝专家的苦心经营下,以最专业的形象、最有保证的商品质量、最实惠的商品价格赢得了广大客户的良好口碑。

"正阳门外的琉璃厂,义津坊前的南后街."在全国十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的三坊七巷,净福堂以全新的形象,全力打造福州最古老的商业区南后街专业玉石、寿山石、钻石文化店,为广大爱好者提供正品玉石商品和文化交流平台。净肤堂所有产品都有唯一的条码,可以在线查询。从2007年开始,福州开始在元宵节前后在南后街等地举办“南后街灯会”。一般在每年展示福州传统工艺花灯的同时,在南后街设置扎灯、制灯、售灯现场,由老花灯艺人制作、展示、销售传统花灯。同时,将设置大型灯组,展示福州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突出传统美德故事,并与元宵、唱歌、评书等传统民俗文化相融合。

2009年2月,第三届灯会在福州南后街和五一广场同时举行。今年的元宵灯会以“弘扬福建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为主题,包括展现海峡西岸春风沐浴的迎宾门、营造欢乐祥和、文明和谐氛围的福满门、喜盈门、喧闹的春天广场、安全走廊、繁华金龙,以及讲述邻里之间相互礼让、和谐共处的传统美德故事。2009年2月,为证明复原后的南后街和福州第三届南后街灯会,经中国集邮总公司批准,福州市邮政局发行了一套个性化邮票和纪念封。

此次发行的“南后街风格”个性化邮票,主图案为“岁岁平安”,附邮票图案为重建后的南后街新面孔。整版邮票真实再现了福州南后街古街的文化风貌,三坊七巷的人文历史,元宵节的喜庆场面,极具收藏和纪念价值。同时发行“南后街风情”和“元宵”两款纪念封。整套邮品既展现了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的三坊七巷重建后的风采,又烘托了南后街元宵节的传统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