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扬州详细资料

今天的扬州地区,春秋时称为“汉”(汉国是周朝的方国之一,后为吴所灭),秦汉时称为“广陵”、“江都”,东晋时称为“南兖州”,北周时称为“吴州”。汉代扬州包括江苏江南、安徽淮河以南以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三国时魏、吴各有扬州,吴扬州治建业,魏扬州治寿春。隋开帝九年,吴州改为扬州,但总府仍设在丹阳(今南京)。唐高祖武德八年(625),扬州书院由丹阳迁至江北,广陵从此享有扬州的专名。一部扬州运河的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古代扬州的发展史。

运河养育了扬州,是扬州的“根”。扬州作为“运河之城”,在新世纪应大力开发利用运河文化资源,通过旅游使古运河文化为扬州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一是开发扬州古运河黄金旅游线

古运河扬州段是整条运河最古老的一段。目前,扬州的运河与2000多年前的古汉沟路线大部分一致,与杨迪开凿的运河完全一致,从瓜州到宝应全长125公里。其中古运河扬州段从瓜州到湾头长约30公里,构成了著名的“扬州三湾”。这一段运河是最古老的,有无数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

沿着这条运河,有世界四大宗教活动的著名场所琼花观(西汉?6?1道教);高?寺(隋朝?6?1佛教)、普哈丁墓园(宋代?6?1伊斯兰教)和天主教(清朝?6?1天主教);有水斗门、龙首关(钱关)、东关古渡(双瓮城)、古湾头门等遗址,反映了扬州古代的港口、水利、城建等。有古代帝王游览扬州留下的遗迹:瓜州古渡锦春园,高?寺庙、宫殿、皇家园林、一龙安;扬州有盐商居住区,集中体现了“富可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葛源、王的等。有文峰塔,唐代扬州鉴真和尚下西洋的地方。

在这条运河线上,留下了大量历代著名文人的名篇名句:“故人西留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嘿,赛虹过楚泽,浅绛树见扬州”(沈李);“春风沿扬州路十里,不如卷珠帘”(杜牧);“天下三分,流氓扬州”(许宁);“千帆在沉船边,万木春在病树前”(刘禹锡);“舟楫夜渡瓜州,铁马秋风散”(陆游);“春风绿在江南岸,明月几时照我?”(王安石)...诸如此类。这些千古名句,描述了古代扬州曾经繁华的现代人,这些都与运河一脉相承。扬州与绵延千里的海岸线上的运河兴衰息息相关!

扬州盐商,不仅沿着绵延数千里的古运河,而且在中国历史上,都是一个独特的现象。其特殊性使得我们在谈扬州时不得不谈到盐商;只要谈盐商,就离不开扬州谈盐商。扬州孕育了盐商,盐商也为扬州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令人惊叹的高墙深院和私家花园里,埋葬了多少跌宕起伏、跌宕起伏、悲欢离合的历史故事?

清代扬州盐商是一个显赫的政治经济集团。淮河盐税直接关系到清廷的经济命脉。所谓“和国库的关系最重要”。盐商的财富是统治者特殊开支的来源;盐商的垄断利益依赖于清政府的保护,从皇帝到朝臣、盐商在政治、经济上自然形成了一种相互利用、相互依存的微妙关系。乾隆南巡每次都是过度宣传,费用无数,由盐商承担。为了赢得皇帝的宠爱,盐商们不惜花费数百万美元建造大规模的建筑和园林。连乾隆都感叹:“扬州盐商...有丰富的资本和他们的客厅充满了辉煌。”前不久的很多电视剧,比如康熙皇帝、李傕做官,还有明清以来的一些文学作品,都充分反映了扬州盐商的生活场景和赚钱方式。这些电影、小说、故事吸引了全国众多观众的目光,他们对盐商充满了好奇和疑惑。盐商文化群景区是我们开发旅游资源的宝贵财富!

目前,在杜江路以东、甘泉路和广陵路以南、泰州路以西、南通路以北,仍有扬州盐商(包括其他巨商)和封建官吏相对集中的住宅小区和私家园林,尤其是南河以下地区。文峰塔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位于市区南郊宝塔湾古运河东岸。这座塔是砖木结构的,有七层八面。塔基用石头砌成,塔身用砖砌成,每层都有屋檐和栏杆。平面内侧呈八角形,有四个门,内壁上下交错,重叠成八角形。整个建筑既帅气又雄伟,南北长短,给人以坚实的基础和安定感。塔的外围墙壁上嵌有22块石刻,内容为“重建文峰塔”和募捐者的名字。塔内还有一块长长的石碑,刻着“文峰寺”四个字。塔院四周错落有致的精致山石,植有松、竹、柏之花,清新宜人。这座连接古运河与扬州咽喉的城楼,自建成以来就是船只进出扬州的标志,是扬州曹盐业和古城数百年兴衰的忠实见证。它也是唐代高僧鉴真六次东渡的登船码头之一。塔前古运河边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隶书“古运河”三个大字,左边小字是“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大和尚鉴真命弟子在东河造船,准备第一次东渡”登上城楼,可以看到羊城的景色。不久前,文峰寺和文峰塔已经整修完毕。凤凰岛由绿螺、靛蓝等五个小岛组成,岛屿面积4700多亩,水域面积近万亩。其林带南北长约5公里,人少。居民以捕鱼和捕虾为生。房子周围有许多果树,池塘岸边有成群的鹅和鸭子,这是一个美丽的农场家园。凤凰岛还有深厚的人文景观。秦汉有宝,隋唐有遗存,宋元有故事,明清有故事。古往今来,这里文人墨客、帝王将相的痕迹,充分展示了这座岛屿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唐代诗人刘长卿在此“逐花出水”,太平天国国王赖在此“舍身报国”。康熙皇帝在这里查水,乾隆皇帝在这里留墨。邵伯镇最著名的寺庙是凡星寺,也叫凡星寺,俗称西寺。现址邵伯船闸,东晋康宁三年(375)僧人所建,谢安之前修建。另外,谢公庙又称甘棠寺,相传是谢安在建庙时所建(同年去世)。最早的古籍是宋代的元九峰于之,镇北还有《甘棠易经》。民间传说也是谢安在建庙的时候刻的。古镇里有一棵甘棠树,盘根错节,是为了纪念谢安治水而种的。它是古镇的象征。树有三奇,闪、无风、自动。它先打开,然后关闭。在镇中心,有一座康熙时期铸造的铁牛。邵伯古街小巷的景观也很独特。南北长3里,全是石板路。仍有明代邵伯驿站、斗叶阁、大码头、云川阁、大王庙等历史文化遗迹,值得一游。

邵伯不仅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也为邵伯湖增添了魅力。当你进入邵伯湖时,你会立刻感觉到你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水天一色,豁然开朗。海鸥和苍鹭不时成群结队地飞过水面。静谧的空气中弥漫着湖水的味道,令人窒息,晴天湛蓝湛蓝,层次如镜;面对风和白浪,一望无际;下雨天雾气蒙蒙,偶尔有渔船在海浪中簸扬,别有一番风味。以防夕阳西下,万片金鳞跃入湖中。不久前,邵伯镇在湖边建了一个度假村,包括休闲接待大厅、竹楼、木屋、沙滩浴场和著名的邵伯小吃。如邵伯苓,与宝应莲藕、高邮双黄蛋并列为“运河三宝”。邵伯龄为四角菱形,呈饺子状,前后角大,略下垂平,左右角小,向下弯曲,腹部不对称,向一侧突出。菱形平均长5.5厘米,宽4厘米,具有大而饱满,富含淀粉的特点。鲜荸荠呈淡绿色,煮熟后呈淡黄色。煮熟的荸荠闻起来像核桃一样香,吃起来像栗子。灵米烧鸡是邵伯著名的时令美食。由生荸荠加工而成的荸荠粉,质地细腻,味道鲜美,因能“补中延年”(《本草纲目》),堪称淀粉中的珍品。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时,尝过陵,曾吟诵“采菱从江,作扬甲”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