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丧」冉闵真的是「民族英雄」吗?
当我们谈论一个历史人物时,必须把它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冉闵处于历史上的“五色十六国”时期。这个时期有什么特点?
五乱中国是指在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的时期,许多塞外游牧民族趁此机会,相继建立了几个非汉政权,与南汉政权形成对峙。“芜湖”主要指匈奴、鲜卑、颉颃、羌、五个胡图部落,但实际上芜湖是西晋末各种混乱的中国胡图的代表,数量远非五个。
这是冉闵生活的年代。胡汉矛盾尖锐,战事频繁。但这只是一般的环境,对某个人来说未必如此。以冉闵为例。他的生活与其他底层汉族人截然不同。
你看到了吗?冉闵出身于王侯将相之家,父亲是赵末年的一位将军,地位很高。后赵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换句话说,冉闵家族从一开始就是为少数民族政权服务的。而且是他们的深水炸弹,位置突出。
冉闵之所以在网上被称为“民族英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下达了“杀胡令”。因为当时胡汉矛盾激烈,一说到这个词,很多网友都激动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冉闵是“民族英雄”的事实似乎无可辩驳。先不说对错,先说《杀死令狐》。
从上面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学到两件事:
第一,杀胡令的颁布完全是后赵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治斗争。这是因为冉闵的政治承诺没有兑现而采取的行动。
第二,冉闵下令杀胡只是权利斗争中自我保护的手段。出于同样的原因,他保住了石坚的皇帝位置,大概是为了做皇帝。然而,后赵王朝领土上的所有其他王子都不听他的指挥,所以史鉴对石民不再有用。这个被废除了。那么,杀胡的命令是否客观上保护了汉人的生存?
这是冉闵下令杀胡的前后。那么杀令的后果是什么呢?
移民是从泗州迁到河北的汉人,“朱碧、羌、胡、满”是胡人。也就是说,“从清、雍、尤、荆州迁徙到冀州的汉人,加上居住在冀州的胡人,总共有几百万之多。”考虑到当时胡汉的人口比例,就可以知道这几百万中汉人占了绝大部分。于是,一个乱世里黎族人四处流窜,互相攻讦,23%的幸存者全军覆没的惨烈场景,在几千年后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夏天很乱,没有农民。”这说明杀胡的命令造成了极大的混乱,汉人再也不能安心种地了。可见,所谓杀胡的命令,实际上是不分民族,大规模消灭乱民。
从上述史料可知,无论从杀胡令颁布的历史背景及其产生的结果来看,这一命令都没有产生保护汉人的效果。它是政治斗争的产物,带有投机的成分。
所以关于杀胡令的争论基本可以到此为止。我们评价一个人是不是英雄,最重要的是看一点:
那就是在道德层面上是否至高无上,无懈可击。比如岳飞的《精忠报国》,岳飞的一生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一生,根本不是为了实现个人欲望。所以他将永远被后人铭记;
个人来说,在我自己看来。冉闵作为后赵皇帝的养孙,地位很高。皇太子地位不满足,就参与政治斗争,毁了整个家族。这样的野心和行为不能说是高尚的。当然,政治斗争是没有性格的,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但是就事论事,在冉闵这里,我真的看不到什么民族大义,更多的是猜测。
说到这里,对于冉闵是否是民族英雄,我们可能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我们还需要做一个横向的比较,看看他那一代的名人都在做什么。为什么他同时代的名人都上了教科书,成为后人的榜样,而冉闵却没有?
东晋捍卫正统汉文化的“淝水之战”也是教科书上的书,反正我没见过冉闵参加的那些战役。这也客观证明了历史确实不喜欢冉闵。否则,为什么他同时代的人都被铭记和颂扬,除了他?原因只有一个,他更多的是一个枭雄,没有更多正面的宣传价值。
冉闵不是民族英雄,也不是拯救北方汉人,延续汉文化之火的丧帝。但是是不是说他一点作用都没有呢?我不这么认为。
冉闵的“诛胡令”,客观上激起了汉人的反抗,迫使北地胡政权收敛。“吴王丧”的称号就是证明。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么霸气的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