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竞赛主要考什么?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吸取必要的历史教训,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要点: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始皇帝”的由来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形成和影响。
(3)列举汉代至元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的建立、清朝兵部的建立等史实,了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外国势力的入侵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列举了1840年至1900年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史实,总结了中国军民抗击外来侵略的事迹,实现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日本侵略者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了解民族团结在抗战中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抗击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3.现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以及民主革命时期农民起义的作用和局限性。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了解推翻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建立的史实,了解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总结中国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大意义。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了解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2)了解“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理解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要外交活动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总结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区域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了解中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所做的努力。
6.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1)了解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了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了解雅典民主的主要内容以及民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
(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护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和发展
(1)了解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内阁的形成的史实,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说出美国宪法1787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和法兰西共和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4)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8.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简述* * *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及其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经验教训。
(3)总结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理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4)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历史事实,理解其历史意义。
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了解美苏两极对抗格局的形成,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对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简述欧共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中国的振兴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历史事实,了解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收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的信息,并进行初步的归纳和分析;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和解释;认识到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并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立人生理想。
对教学活动的建议
(1)组织课堂讨论,谈谈古代中央集权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举办“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研讨会。
(3)收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图片和资料,举办展览或撰写专题纪实报道。
(4)走访当地的NPC代表或CPPCC委员,了解他们如何履行职责。
(5)收集相关史实,说明我国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6)观看相关视频,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7)组织研讨会,分析希腊民主政治或罗马法的利弊。
(8)举办世界多极化趋势与和平发展的关系讲座。
历史(二)
历史(二)以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为重点,8个专题。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了解古今中外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以及人类为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活所做的努力,进一步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生活领域的认识,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要点:
1.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1)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2)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3)总结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况,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了解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论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总结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改革开放的决定的内容,及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描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总结建立经济特区、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开放沿海经济区、开放上海浦东的历史事实,分析中国初步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4.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中国现代报纸、电影、网络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总结迪亚斯和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理解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了解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
(1)了解1929至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了解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二战后的美国等国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了解俄国内战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了解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总结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艰巨性。
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为例,理解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了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起源和发展及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及其影响和作用。
(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讨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问题。
通过学习,了解历史上国内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有关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相关信息,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做出科学的评价和解释;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培养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责任感。
对教学活动的建议
(1)收集数据,列举中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
(2)编辑专题墙报或组织研讨会,比较某一时期中外经济发展状况,探讨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3)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或观看历史题材的电影、录像,增强对中国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认识。
(4)调查该地区交通方式的变化,讨论交通发展对当地经济和人们观念的影响。
(5)根据生活实际,调查改革开放以来本地区经济发展某一方面的变化,写出调查报告。
(6)收集信息,讨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7)绘制地理发现的路线图,或制作地理发现的地理模型和沙盘,或在计算机上制作地理发现的平面动画。
(8)收集相关资料,结合事实论述罗斯福新政在战后美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9)就苏联和中国的有关变化举行一次研讨会。
(10)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调查经济全球化对本地区的影响,提出对策建议。
历史(三)
历史(ⅲ)以人类社会的思想、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发展过程及其重要内容为重点,共8题。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特点的思想和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了解国内外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和相关人物,从思想文化层面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要点: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认识百家争鸣,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的历史事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儒学的发展。
2.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1)总结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认可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总结中国文字和绘画的起源和演变,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
(3)认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点。
(4)了解京剧和其他剧种的产生和发展,说明其艺术成就。
3.当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求变的思想历程,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论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了解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20世纪以来中国思想理论的主要成就。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
(2)总结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总结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4)总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理解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5.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到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认识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论述在实施“百花齐放”方针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亡靠教育”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