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古堡东乐古城

东乐城是山丹第二大城市,南以青海为界,北被居延阻隔,东受大桶控制,西被流沙覆盖,弱水蜿蜒。这座古城的历史只能追溯到元朝。袁钟通元年(1260)夏四月,山丹元帅据朱尔出东乐大口子,大破阿兰达扎,浊海于赣州东。明初,宋公爵冯胜帅西征,扫除元朝残余势力。商都毛驴向赣州830多户居民投降。盛丰驻扎在东乐,军民取水不便。挖了一口井,军民感激涕零,叫冯生泉。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数百名王靖跟随朝廷宦官到撒玛干地、番番取佛骨,夜里梦见金身出现,回到驿门外修建的一座寺庙,将佛骨塑成释迦牟尼,献给圣泉寺。天顺四年(1460),王刚、王绩重修寺庙,建洪钟。嘉靖三十二年(1553),巡抚、钦差顾问陈毅在河西驻军巡逻,路过东乐,在驿站过夜,写了一首《东乐途中雪》的诗。石云:天空满是飞雪和舞蹈,杀死华阳的嫉妒正在蔓延。一眼望去,我看到黄云隐隐出现在田野里,也就是我看到长川升起的白浪。玉门掷万秤,瑶池降三千鹤。塞下田地苦旱,盼水自祁连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为河西边塞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清乾隆八年(1743),巡抚黄邀张掖县丞迁东乐。乾隆二十八年(1763),巡抚常俊设立县部,名东乐县,现辖民乐西部地区。从此,古城变成了县级市。古城周围,是四百九十一,墙高二十九尺,底宽六尺,顶宽七尺,深十尺,宽二尺。开东门西门,开东门西门。城门披甲,东西大街贯穿全城。街道的南面是大庙巷和赵佳巷,街道的北面是书院巷和黄成巷。新疆周边有弱水和赵衷日月两座牌坊。

同治四年(1865),兵返攻城,建筑尽毁。碉堡总经理阎存仁组织市民修城,练团兵守城。赣州总督授予兰陵五项军功,并赠送给疲惫的城墙牌匾。光绪十三年(1887),县令陈文干重修县衙,二门,仪门三槛,大堂三槛。民国二年(1913),县政府成立,知县张光业扩充县部。民国十八年(1929),县被淹,改民乐县。1952东乐被划为山丹县第六区,现为东乐乡。东乐县有186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