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飞力的学术研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孔飞力将华侨移民史作为新的研究重点。对海外移民史的研究,使他能够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融为一体,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中国和中国人的历史,探索海外华人与祖国的复杂关系、身份认同、历史和现实经历,以及华人社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心态。他认为海外华人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部分。研究海外华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人移民海外的过程,他们为什么离开这个国家移民,以及他们在海外是如何经历和发财的。要么成功,要么失败。还有,为什么其他民族有时候会欺负华人?有哪些历史原因?海外华人与当地居民和政府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些关系如何影响他们的未来?内容很多,涉及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宗教学、民族学、国际关系等。所有这些课题都是海外华人研究的一部分。

1993-1994年,孔飞力在哈佛开了一门华侨课程。孔飞力认为中国文化使中国移民形成了几个有价值的特征,一个是家族制,一个是商业化,中国早期商业化的历史与移民史密切相关。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中国文化在海外的维护,这也是很普遍的现象。中国移民海外,融入过程其实很慢。中国人在泰国已经成功融入,但泰国的很多华人家庭仍然保持着原有的中国姓氏,个人行为和信仰非常中国化,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

孔飞力认为,要了解海外移民的历史,必须以中国漫长的国内移民史为基本背景,海外移民史只是整个移民过程的一个特例。孔飞力非常重视海外华人移民史与中国历史的联系,海外移民史植根于中国。这是孔飞力研究海外华人移民史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立场。

孔飞力形象地把中国比作海外移民的学校。他所谓的“移民学校”是指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著名商业城市,如厦门、广州等。孔飞力将它们视为海外移民的“中转站”。海外移民在中国这所“移民学校”中获得的是“历史资本”,即特定历史时期获得的历史经验,而非“文化资本”

在中国社会史和政治史的研究中,孔飞力一直非常重视绅士——社会精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海外移民史问题上,他仍然关注社会精英的作用。当然,在海外华人社会的特殊群体中,社会精英不再是有名望的文人绅士,而是来自各种方言群体和地域群体的华商。孔飞力认为,让海外华人精英获得对其领导地位的认可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通过强调“祖国”意识,超越了方言和地域群体的界限。第二,通过对慈善和教育的捐赠。当局授予他们各种头衔。海外华人社会精英追求身份认证的结果是泛华运动的兴起。

孔飞力深刻总结了泛华运动的双重后果。从积极的一面来看,泛华运动造就了一批具有社区乃至区域影响力的杰出华人领袖,比如陈嘉庚。然而,从负面来看,泛中国运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祖国”作为民族国家而非社会文化认同的象征,使得华人在新加坡这个被其领导人称为多元种族的国家以及其他南洋国家被边缘化。在东南亚,“华侨”一词仍然敏感,他们与祖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经常被用作反华运动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