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中国的耻辱。
九月,与许多重要事件联系在一起,将是中国现代史上难忘的一年!
1842/8/29,《南京条约》签订。
1856/9/2,天京之乱,魏长辉突袭东王宓。
1926/9/6,英国制造的《万县惨案》。
1901/9/7辛丑条约签订。
1894/9/15,平壤之战,左牺牲。
1894/9/17,黄海之战,邓世昌、林永升殉难。
1931/9/18,“九一八事变”
1898/9/21,维新运动失败。
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
历史有时候是令人心碎的。没有实拍,没有细节的文字,没有残破的遗物,我们很难相信中国过去的场景。历史终究是历史。历史虽然过去了,但不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历史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堆资料、几个碑文和几个遗址。保留历史,你可以回顾过去,学习新的。人类社会日新月异。没有记录,任何伟大的东西都会从地平线上消失。但人们总是习惯于记住胜利、成功和荣耀,却常常忘记失败、伤痕和屈辱。历史总是沉淀的。历史是民族和人类的集体记忆。一个民族不知道“从哪里来”,就不知道“往哪里去”。
过去的历史,与其说是句号,不如说是感叹号甚至更多的问号,省略号要少用。100多年沉重而痛苦的回忆,给了人们太多的悲愤和思考。中国人不应该、不能、也不能忘记,近代以来刻在中国的镜头、侧面或片段,虽然斑斑点点,却历历在目: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至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从鸦片走私、抢掠、贩卖华工到火烧圆明园;从“猪”和“东亚病夫”到“中国人和狗不得入内!简直可以用恐怖和闻所未闻来形容!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里。痛定思痛,永远是民族复兴的开始,永远警示每一个中华儿女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我们很多人似乎选择了沉默。我不知道沉默的原因是什么,但我希望不是因为麻木或健忘。按照一些中国人的观念,过去的事,尤其是痛苦,会被当成轻率的态度。这些年来,一些至亲仇人的现实,或者说“商界女强人不知死”的现实,常常让我们觉得“忘文化”在一些中国人的心目中是有市场的。一些商家无视历史的伤痕,把“南京大屠杀”当成电脑游戏;以日本军刀、军装为卖点;一些艺术家甚至穿上军旗,在城市里游行。如果“集体失忆”太严重,人很容易变得越来越浅薄、轻浮、狂躁、偏激、急功近利。
在我们的同胞中,对战败的耻辱和赔款的痛苦不是太了解,而是太少。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其实就失去了记忆功能;一个失去记忆的民族是可怕的。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世界大潮中,会迷失方向,随波逐流,甚至重蹈覆辙。要么是在下沉中爆发,要么是在下沉中死亡。据说晚年冰心构思写一部反映甲午战争的纪实巨著,但每次动笔都“一个字都没留下”,“因为他哭了,因为他哭了,因为他拿起笔就忍不住哭了!我哭得很厉害,根本写不出来。只有眼泪落在纸上。”(贾:冰心的遗憾)。
“历史上所有的灾难都被历史的巨大进步所补偿”。只有我们才能揭露侵略者的罪恶,问问冷漠者的良心,唤醒无知者的心灵。绝不允许无耻之徒别有用心地歪曲历史,绝不允许屈辱的旧梦重现,绝不允许他们重蹈践踏人权、亵渎文明、破坏正义的覆辙。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和教育每个公民对国家、对历史、对祖先、对民族的认同感、自尊感、尊严感和羞耻感,即形成“民族意识”。历史意识构成了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关系到培养新世纪公民的伟大计划。历史认知关系到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学习历史的意义主要包括充实自己、发展个性、减少错误、加速成长、承担使命、自觉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是塑造一个民族整体人格,表达其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认知的重要学术。道理、情感、思想、行为要融为一体,对人的启发、激励、鞭策、思考会长久。
然而,昔日的宠儿如今已失,历史危机的话题并非危言耸听。历史教育的迟滞、衰落、退化令人担忧,愿予以关注,探讨,与大家分享。我试图让历史教育不再尴尬,不再尴尬,不再轻蔑,于是我从犹豫到呐喊,从迷茫到觉醒;从怀疑到探索。我力求让历史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滋补品,让学生在成长中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来唤醒自己、认识自己、宣传自己,塑造一个有血有肉、情理交融的“人”,特别是一个独立的人格。由此,我有了一个执着的信念,那就是我要在四十岁的时候重新开始,克服自己的懈怠、轻松或畏难情绪,努力做一个“有思想”的历史老师,下定决心让课堂有味道,把历史教得深刻、宽厚、博大,展示其广度、生动、精彩,发掘真善美的内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每个人都从昨天走到今天,又从今天走到明天。作为古往今来的浪漫人物,无一例外都成了匆匆过客。触摸和反思历史的过程,就是文化沉淀的过程。历史是漫长而不间断的时间流。人们在现实中感知到的,只是这条发展长河中的一段,有些跌宕起伏,激起人们对变幻的星辰和看似与人不同的事物的感叹。从那些已经消失的人和事来看,正是司马迁所说的:“诉说往事,思考新人。”历史会给你一个制高点。历史有两种,一种是客观的历史,一种是记忆中的历史。客观的历史早已看不到了,但记忆中的历史还在。我们可以随时吸收它,随时揣摩它,感受它,反刍它,这对人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都是有益的。问历史,藏量太多了!这种情结不仅仅是简单的怀旧。历史消失的只是时间,但永远不会消失的是后人对后人的记忆。
时间的流逝或许会抹去人们心中的许多记忆,但充满“血与火”的往事历历在目,警示人们永远引以为戒。《论语》曾告诫:“无长远之忧者,必有近忧。”古希腊哲学家说过:“一个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他不就是看着这个后视镜,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慢慢跋涉吗?描述和记录,记忆和解释,是人类永远不会放弃的权利。“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可以说,历史是人类进步的行囊,虽然可能很重,但旅途必不可少。
两次鸦片战争
燃烧的圆明园
八国联军
甲午战争甲午战争(第二十一条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皇姑屯事件
旅顺惨案
伪满洲
1937年七七事变
南京大屠杀
九一八事变
上海之战
抗美援朝战争
越南
反美对越南的援助
我们在南斯拉夫的大使馆遭到美国的野蛮轰炸。
海南撞机事件
东海油气争端
钓鱼岛[中国台湾省东北约180公里处的中国岛屿]
9.18被大多数网友认为是国耻日!
在西周幽王没有路,这导致了宫殿被清洗。
汉高祖的30万军队被困在邓白七天,只有通过贿赂魔都阏氏才能幸免于难。
西晋怀帝被匈奴俘虏,皇帝投降,西晋结束。第一个被外族消灭的王朝。
石敬瑭甘愿做“子帝”
宋朝多次被金元打败。
在明朝,日本人征服了中国的东南部。除大陆外,其他岛屿至今都被日本纳入版图。
明被晋末所灭,“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近代各种可耻的事件,说来惭愧...!
当代中国人的素质被外国人鄙视,以至于海外华人羞于承认自己来自中国。
圆明园事件与南京大屠杀
随机排名第五和第五
这是中国第一次遭遇外族大规模入侵,皇族南迁,中原百姓遭受茶炭之苦。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南北对峙。结果导致了中国古代文明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到魏晋的终结。甚至民族构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文明进程中的一个转折点。从八王之乱到隋文帝灭陈、统一中国,近三百年来民族仇杀、宫廷政变层出不穷,历史暴虐残酷。起初,那些游牧民族竭力压迫和侮辱汉族。到了现代,我们就叫“懒人、懒人”之类的名字,都是那个时代传下来的。那些洋人心中推崇的“田汉”,早就被“懒人,懒人”取代了。太可惜了。这也导致了冉民起义。幸运的是,天空不会摧毁我们的中国。由于当时中国人民的热血和英勇抵抗,外国民族重新正视我们中国人,导致了所谓的“中国化”。北魏孝文帝和文明太后才改革。才开始了与中华文明的文化融合。在此之前,我不知道死了多少人。但鲜卑贵族与后来的满清蒙古相比,心胸宽广,高瞻远瞩。他们继承了中国的精华,同时保持了自己民族的优势。同时,他们输入佛教文明,创造了改革的文明——中国古代文明。但隋唐以后,中国古代文明继承了一部分精华,有很多独特的东西,但还是消失了。比如有很多灿烂的古代神话,让我们现在来看楚辞中的很多典故和名词。还有剑的制作方法和它所承载的“剑道”,在隋唐时期慢慢失传了。因为游牧民族不用剑打仗。而日本是从东汉到六朝,经过学习吸收逐渐发展起来的,现在已经成为他们的“国粹”。现在只能通过历史事实和隋唐以前虚构的武侠故事来想象这种梦幻般的武器。
排名第四,第二次鸦片战争
我一直有个疑问。按照高中历史书的说法,发动战争是因为英法想在中国获得更大的利益。我也看过很多资料,里面没有关于鸦片的内容。那么为什么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呢?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次鸦片战争。事实上,这是一场贸易战。是为了英国人获得贸易权,也就是为了贸易平等,不是为了给政府买通鸦片,也不是为了合法卖鸦片。说白了,鸦片只是一个源头。不是鸦片,也是为了别的东西。为了让我们的国家更有道德,我们的史书专门把这场战争叫做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也是一样,只是要求清政府更深入的开放,给他们最惠国待遇。既然有同样目的的鸦片战争,那就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吧,这是一次道德上的胜利。因为乍一看,这听起来像是两场公开贩毒的战争。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采取了奉阳违阴的战术,违反了契约,暗中停止了与欧洲的贸易,使英法之间的贸易无法进行。英法恼羞成怒,又找到了两种开战方式。从而迫使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本该到此为止,咸丰帝看不下去了,认为损害了中国的脸面,指示绿心和尚伏击前来大沽口交换合同的英法使节。当场死了很多人,这也是高中历史书上的一大胜利,十几个去谈判的使节被拘留。清廷认为,只要抓住了土匪,其余部队就会不战而降。就这样,英法登陆,直奔北京杀。咸丰逃到热河,被扣押的使者只有几个活着。后来,众所周知,英法为了向清政府示威,烧毁了圆明园。
这场战争可谓奇耻大辱。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英法联军极其残忍,首都人民被屠杀的方式不计其数。用人民的精华在清朝修建了几百年的圆明园和万寿公园(颐和园的前身)被烧毁。更让人心疼的是,它存放在两个花园里,清朝皇帝从民间搜罗的历代字画古玩、瓷器,多为精品。我国流失海外的国宝,现在很多都属于圆明园。还有大量从康熙到咸丰的手工艺品,不花钱。(说实话,我不喜欢清朝的建筑和手工艺品,尤其是家具、装饰品和服装,虽然做工精致。其中故宫就是缩影,里面的建筑大部分都是清代的。可以用俗来形容,也比不上汉朝的大气,唐朝的恢弘,宋朝的典雅,明朝的古朴。)但毕竟都是国宝。这一烧之后,可谓是中华文明的浩劫。
第二个方面:偷袭、扣押英法使节,极不守信用,使中国在外国人眼里成了一个野蛮无信的国家。赢了之后更惨,还是不堪一击。最后还是要谈判,简直丢人。所以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很多方面都是耻辱,有些是我们自己干的。当然英法也不是什么好人,但偷袭和扣押大臣也是部分刺激。总之,西方对中国印象的急剧下降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甲午战争排名第三
不用说,这是众所周知的耻辱。但让我害怕的是,战前,日本就在积极备战。上到皇室,明治天皇节食,皇后卖首饰。下到老百姓,妓女捐钱卖身,士兵因为皇帝一天只吃两顿饭。他们有意识地只吃一顿饭,拼命攒钱买吉野。当时明治的口号是越王勾践能吃他的面包喝他的勇气,他能做到。这让我想起了抗美援朝时期,全国各阶层人民节衣缩食买飞机大炮和小学语文书里的一个苹果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小帮派迅速崛起,而旧帝国加速衰落。然而清廷的改良却惨遭失败,一些中国人醒悟过来,发现拯救中国的唯一办法就是推翻大清律。后来戊戌变法,义和团,清廷所谓的“新政”。最后,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说实话,我觉得改良总比革命好,循序渐进总是比突变更稳定,更能让人接受。而清朝的贵族对过去的无知,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利益纠缠不放,真是无与伦比。辛亥革命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最符合唐吴革命标准的。
再扯个题外话,我总觉得中国周边那些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会在中国弱小的时候变本加厉的侮辱和侵略中国,而这些国家早就仰望中国,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中国与这些国家打交道相当困难。比如日本,韩国,越南,印尼等等。还有一个台湾省地区。
在国难中排名第二。
从65438年到0644年,中华文明灭绝。唯一留下的就是400年的鞑靼文明,而今天在中国人和外地人眼里,中华文明就是鞑靼文明。这要归功于张艺谋的电影,无数清宫剧和唐装。但正是在这里,我们与真正的中华文明断绝了关系。诚然,中华文明发展到明末是有问题的,而且问题很严重。明朝灭亡就是一个例子。虽然有天意,比如连续十五年干旱。结果中原干旱蝗灾遍地,颗粒无收。这导致了对李自成的打压。但人祸也是致命的。朱明向来不厚道不厚道,崇祯刚愎自用,南明内讧。中央集权的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死胡同。但是,已经到了变革的边缘。虽然内部的改良和改革还不成熟,在明朝灭亡的刺激下,清初还有很多反思,但已经初显喜色。
像隋唐那样注入豪迈的血液也不是不可能。但历史选择了最坏的结局。李自成和张只相当于黄巢,结果是一定的。但是,中国最多再分裂割据一次,世界还没有灭亡。南明偏方最多只是南北朝和宋金的又一次对抗。至少也拯救了中华文明。但是满清入关完全是运气。入关后一方面极其嚣张,一方面又极其自卑。傲慢和自卑是相辅相成的,所以经过一系列血腥的措施,中华文明毁在他们手里。直到现在,还存在着看宋以前的中国,看清以前的中国这种说法。
排名第一,静康难。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页。金兵入侵东京时,赵、宋皇族除一人外,其余皆被北伐,侥幸逃脱的皇子是,而无数官僚及其家眷被北伐,大部分被卖为家奴。一些低级妓院的妓女竟然是首相的女儿。文化损失更是不可估量。晋人在靖康时代非常野蛮,逢人就杀,逢人就抢。宋朝积累的文化财富被烧被抢,也是中华文明的一场浩劫。这也是中国被西方赶超甚至落后的伏笔。
也是后来各种历史悲剧的原因。更可悲的是,后来的明朝没有继承宋朝的辉煌成就,导致了沈嘉的民族灾难和中国的灭亡。当时日本文化从崇拜转变为对中华文明的反思。对了,相扑、茶道、插花、马球等很多文化艺术都在那个时候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