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的短暂接触

参考资料:

彼得·辛格《黑格尔》

仅作为读书笔记分享,作者不保留任何形式的知识产权。

一,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自由概念的发展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包含了大量的史料,但肯定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大纲的汇编。“历史哲学只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黑格尔说)。辛格认为,这种“深度思考”可以解释为将原始材料(历史事实)呈现为一个理性发展过程的一部分,从而揭示世界历史的意义——这包含了黑格尔的核心信念,即历史具有独立的意义。广义来说,这个意义可能是宇宙本身的目的;从狭义上讲,反思过去可以让我们看清历史的走向及其终极目标。如果目标是积极的,它甚至可以成为我们的目标。

(1)东方:中国、印度、波斯三大东方帝国是以家族、种姓、神权组织起来的,都是“只有一个人是自由的”。大部分都很听话,没有个人意志。中国和印度的文明发展是有天花板的,君主专制和自然专制在一定程度上让历史停止前进。只有波斯帝国的组织基础,才普遍受到一般原则和法律的约束。即使君主在政治上是专制的,这种统治也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有发展的可能。黑格尔认为波斯是真正历史的开端。

(2)希腊:自由与奴役携手并进。公民要想自由生活,参与公民大会,就必须有奴隶来维持城邦的运转。这种自由比东方更明显:东方是一个人的自由,而希腊至少是一群人的自由。但是,这仍然是不完全的自由,因为希腊人仍然会自然地遵从同一肉体,听从神谕(这意味着自然的偶然存在支配着精神存在的自由选择),没有批判性的反思,就无从谈起完全的自由。

(3)罗马:纪律严明的罗马常与温和的雅典形成对比。这种纪律正是因为罗马帝国是多民族国家,缺乏东方和希腊那样的氏族结构或社会联系,所以不得不用暴力来维持。希腊的个性观念(苏格拉底之死)传到罗马后,结合了其在政治和法律制度中的根源,个人权利成为基本观念。罗马帝国高度承认个人自由,但这种承认是法定的或形式上的(“抽象的个人自由”),真正的自由(“具体的个体性”)被罗马的暴力摧毁了。

黑格尔认为基督教是特殊的——基督不仅是神的儿子,也是人,在人身上有无限的价值和永恒的使命。这样的“宗教自我意识”启示人们,人真正的家园不是自然界,而是精神世界。在基督教反奴隶制、反神谕、反习惯道德的影响下,罗马帝国的传统终于被打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但黑格尔仍然认为这是一个停滞腐朽的基督教,用表象“粉饰腐朽的组织”。

(4)日耳曼:黑格尔认为宗教改革是自罗马时代以来唯一关键的历史事件。文艺复兴使人们意识到了精神的存在,而宗教改革则把人的内在精神、灵魂的安宁和世俗的金钱(路德抗议的“赎罪券”)割裂开来,宣示了个人良知的权利。黑格尔心目中的日耳曼民族是单纯的、内在的,与基督有直接的精神联系。宗教改革坚持人可以不经圣经解释而成为真理的判断者,这也宣告了它的根本原则:“人性注定是自由的”。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指向使一切社会制度都符合理性的普遍原则,使一切都服从于干净而冷静的理性之光,拒绝接受任何基于迷信或世袭特权的东西。一句话,“世界历史只是自由概念的发展”。如果从微观层面出发,让个人按良心管理自己,那只是“主观自由”,难以避免与法律和道德的冲突;只有客观世界与主观结合得好,人才能在主观和客观上都自由——世界历史达到了目的。但辛格指出,黑格尔并没有指出这个统一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二、黑格尔的政治哲学:自由与* * *

1.以赛亚·伯林的两种自由观

消极自由:当别人不能干涉或强迫我做(或不做)某件事时,我是自由的(不受外界干涉的自由)——黑格尔称之为形式/抽象自由。

积极自由:自我控制、自我实现——实质自由

2.康德的绝对命令

通过类比设定偏好权重的经济学家。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激进经济学家(质疑个人偏好的来源,不承认价值中立)。

黑格尔的思想接近激进,反对自由经济和社会的概念。他认为我们的需求和欲望是由社会塑造的,社会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也就是说,自由受到历史力量的影响。当人的欲望被外界给予或剥夺时,人不可能出于欲望而自由行动。

那么什么是人类的自由呢?康德的答案是理性,理性是剥夺一切欲望的结果。这种纯粹的形式要素就是道德律本身的普遍形式——“绝对律”,是最高的理性律,也是最高的自由律。只有按照绝对规律行事,才能获得自由,而此时的自由行为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康德伦理学的口号将其概括为“为义务而义务”。自由在于履行一个人的义务,而履行并不是因为外力,而只是因为义务本身(一种“意愿”)。这里的“义务”不是指法律或道德赋予人的枷锁,而是指绝对的法律,可以很容易理解为人的良心,而这也的确是人的自由的本质部分。黑格尔很大程度上肯定了康德的义务自由观:“当我尽我的义务时,我感到自在和自由。”

同时,黑格尔也有两个反对意见:(1)道德律的空性只解释了一致性或不矛盾性的规律,而没有解释人类的具体义务。黑格尔认为,所有的语言都可以纳入一个普遍形式,一旦允许引入特殊的欲望,那么普遍形式的要求就会允许不道德的行为得到辩护。(2)理性和欲望会处于冲突的地位,自然欲望和本性会成为只需要压制的东西。对于理性与欲望的对立,康德并没有给出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缺乏内容的理论。

3.黑格尔的有机同构

针对他对康德的批判,黑格尔把希腊生活的自然满足与康德的道德观念的自由良心统一起来。黑格尔认为,个人满足与自由的统一符合一个有机的社会特征。布拉德利解释的语言是,人的欲望和需求是由社会塑造的,一个有机的人会培养出最有益的欲望,个体和有机体相互需要,不会分离。与希腊同构相比,“这种有机同构具有被宗教改造的、被康德的义务概念所把握的人类自由的基本原则”。自由思想者只能忠于自己认为符合理性原则的制度。所以,在古代,要求人们遵守规则,也许只是因为这些规则符合习惯;现代有机同构必须基于理性原则。这种理性原则也不同于法国大革命那样的理性建构。

辛格在这里用了一个建筑规划的例子:如果说旧居住区自发形成并疯狂生长,那么所有用有限的用人理性推平旧居住区并对其进行重建的城市规划者都像法国革命者一样,热衷于为现实添加理性;真正的黑格尔主义者分析旧住宅区,改造它的非理性,所以他们可以吸取过去的教训,尊重来自实践改编的超人理性。

黑格尔说理性同构是君主立宪制——因为同构的运行需要决策,而这个最终的决策必须通过一个人的自由决策来表达。系统是否是最优解并不重要(事实证明不是),因为黑格尔的自由更形而上:

辛格评论说,黑格尔不是任何现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者,比如反对选举权和完全的言论自由,他讨厌代表人民的东西。他强调,只有在选择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时候,我们才是自由的,否则就相当于把整个* * *体的命运交给了偶然性。相比之下,民主的支持者承认这一点,但他们更喜欢形式的自由——无论结果如何,选举和任何形式的公众参与都是自由社会的关键要素。可以说他更倾向于极权主义国家,虽然他并不支持。黑格尔只是“对任何人之间和谐的可能性异常乐观”。

第三,黑格尔精神

艾斯特:思想和精神。

黑格尔认为知识是我们把握真理的工具。如果工具有谬误,只能得到偏离的真理。现实中我们观察的是“通过媒介的现实”,而不是直接观察现实本身(现代物理学的一个例子:观察会被扭曲)。但黑格尔认为,人是不可能摆脱(抵消)这种工具性偏差的,如果减去认知行为,我们将一无所知。我们必须不断地理解,同时需要认识到,每一种知识形式都在表明我们无法达到真正知识的过程中,引导我们走向“决定性的否定”。但这不是不可知论,也不是空洞的怀疑论,因为这种否定是现实存在的,是有意义的:人只有认识到不完美的“某样东西”,才能走向下一种意识形式。这也回答了为什么世界历史只是自由思想和意识的发展史,为什么历史是必然的。当达到真正的知识时,“意识将直接认识现实并与之合一”。简而言之,真正的知识不是关于现实的知识(这意味着否认区分主体和客体的哲学家,即自柏拉图以来的所有哲学家),而是关于现实本身的知识。

1.感官体验层面的确定性(感性的确定性)

感性确定性只是记录的作用,没有任何加工(包括简单的分类,比如叫出某个东西的名字,那只是为了确定它的存在),是绝对确定性的知识。语言无法表达确定的知识,因为语言充满了分类和判断。这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东西,只是“一些不真实、不合理的东西”,是人们自以为知道的知识。但其实这只是纯粹的主观个人意见,只有公之于众,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我们不能仅仅通过体验事物来获取知识,要让头脑在整理感官获得的信息时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2.自我意识

黑格尔把意识分为感知和知性两个阶段。这是两个增加热情的过程。前者是经验的归类,后者是意识给现实加上规则的过程。在知性层面上,人们把自己所建构的东西(比如力)作为被理解的对象——意识在理解自己的创造,这意味着意识已经到了自我反思的阶段,这就是潜在的自我意识。

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概念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意识需要对象,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区分自己。另一个对象并不单纯是一个必须被占有从而被否定为外物的对象,而是可以占有自己,从而取消自己作为外物的自我意识。辛格对此有两种解读:(1)人的内心有两种自我意识,一种的存在只有在另一种存在时才能被观察到;(2)自我意识只能在社会交往的环境中发展(即我们能在多元的环境中认识自己),否则永远是纯粹意识的水平。

每个人都需要认可或者被认可,这个要求是相互的——只有我认可你,你对我的认可才有意义。自我意识就是由这种相互认同产生的,这种认同既来自于自己,也来自于他人。人要想证明自己不属于纯粹的物质对象,就必须和别人斗争(互相残杀,承认自己的局限性),所以他们之间最初的关系是斗争,而不是和平的承认,黑格尔论证了暴力斗争的自然性,这不是人类事务中的偶然。斗争的自然过程是死亡,但死亡是双输。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也可以自然解释。奴隶对自己精神的觉醒可以在劳动过程中找到(以劳动对象为外物)。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也是基于此。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和努力投入到劳动对象中。我把自己客体化或者外化。如果劳动的对象是他人的财产(如奴役),劳动者就失去了自己对象化的本质。当资本家获利时,工人的对象化就变成了一种压迫性的敌对力量,这就是异化劳动。

3.Sdoia学说

Sdoia主义弥合了主人和奴隶之间的鸿沟:人们从外部世界抽离,回归内心世界。内心世界永远是自由的。

苦恼意识:在基督教背景下,黑格尔称之为“异化的灵魂”。苦恼意识渴望独立于物质世界,接近上帝,成为永恒纯粹的精神。但同时我意识到,我必须成为物质世界的一部分,身体的欲望、痛苦和快乐都无法逃脱。这导致了苦恼意识的内部分裂。黑格尔评论说,苦恼意识也是一种异化的灵魂:它把自己的本质特征投射到无法到达的彼岸,投射到上帝,但在现实中却毫无意义。

物质对象、实体和属性都是意识的结构。一开始,我们只是追溯到精神理解现实的道路,但在这条道路的尽头,我们发现我们一直在观察构建现实的精神。颠倒我们之前解释的:当精神意识到它试图了解的是它自己时,就达到了绝对的知识。“灵是以灵的形式认识自己”,这是绝对的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