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涛的进化是怎样的?

符涛春联的原型。

符涛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文化。古人在辞旧迎新时,将“申屠”、“雷宇”二神的名字写在红木板上,或将二神的形象画在纸上,悬挂、镶嵌或贴在门口,以求祈福消灾。据说红木有镇邪驱鬼的作用。这是最早的桃符号。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认为桃有驱邪的作用。先秦时期,桃柄桃笤帚具有驱邪的神奇力量。《礼记·谭弓下》云:“君丧,巫祝桃即位,亦邪也。”《左传》相公二十九年,有这方面的例子。《李周下关》说诸侯联盟要割下牛耳朵取血,桃花要作为镇物。《左传》第四年,召公记载,取冰时要用桃木制成的弓和带刺的箭来进行消灾仪式。桃符的前身是桃梗和桃枝。

历史发展:

东汉应劭《风俗依桐》说:“《黄帝书》上说,古时候,有兄弟二人,饱茶愁绪,住在新月山一棵桃树下,那里鬼影淳朴,纵身一跃,辅以芦苇,吃老虎。于是,县令在除夕夜在门上画了一幅老虎吊在芦苇上的画。”

符涛最早写二神的名字或描绘意象,后来演变为吉祥语,进而发展为对偶诗。这是造纸术出现之前的对联。同时也说明春节挂桃符的习俗至少在东汉时期就已经盛行。

门神像据说起源于桃的象征。“符涛”是一块长方形的红木板,悬挂在大门的两侧。据《后汉书·礼记》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写有“申屠”、“雷宇”等字样。"正月初一,为这户人家做了一个桃符,取名仙木,所有的鬼都怕它。"

所以清代的《燕京食隋记》说:“春联,即符涛也。”到了五代,对联开始出现在桃子的符号上,取代了申屠和雷宇的名字,人们一般会在上面写一些吉祥的话。宋太祖赴德两年后,蜀王孟尝鲜,在除夕为学士题词。蜀主对学士写的字不满意,即写“元旦,余庆,嘉节,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