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中间地名“宜昌”是怎么来的?
“水在这里,山在这里。”宜昌古称夷陵,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军带头拉我出,烧先王之墓。”夷陵之名始于此。《史记》索隐解释:“夷陵,墓名,其后郡,属南郡。”《扩地志》云:“夷陵县在周霞也。在荆州之西。”如前所述,夷陵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座城池,所以被称为“全楚西塞第一关”。关于夷陵之名的由来,《汉书·地理志》明确记载:“有夷陵山,以西陵山命名,在夷陵城西北十五里。”另一老志曰:“水在此,山在此。”它是根据山川的情况而命名的。
据《宜昌州府志》记载,夏商周时期,夷陵为古荆州,秦始皇二十六年(221年前),夷陵改为武县。“汉承秦制”,夷陵西汉属荆州南郡,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改为临江郡。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临江县改为宜都县,辖宜都(今宜昌)、秭归、枝江、驿道(今宜都)四县。三国时,吴元年(公元222年),夷陵改为西陵县,又称益都县。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改称夷陵县。南北朝时,宋齐都称益都县、夷陵县、益都县、很楚县(今长阳县)、宜昌县。梁封益州,西魏改称托州,后周改陕西,领夷陵、益都、长阳、远安四县。隋朝改陕西为夷陵郡,仍带原四郡。初唐时,还是夷陵县。唐二年(公元761),夷陵县改为陕西,仍为原四县。五代时属前蜀,后属南平,改称陕西。宋初年仍为陕州,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改为陕州,故名周霞,仍辖原四郡。周霞路始建于元代,明初改称周霞府,通往夷陵、秭归、巴东、宜都、长阳、远安六县。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为夷陵郡,只领益都、长阳、远安三郡。清初仍为夷陵郡,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因其忌讳“易”字,《夷陵》中的“易”字改为“易”。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夷陵府改为宜昌府,“宜昌”之名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