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地理——陕甘脊:渭河大峡谷之谜

陕甘交界处的大秦岭,宝鸡人习惯上称之为“大秦岭”。因为,这里就是著名的关隘——大三关。大三关位于清江上,古称圣水谷。从这里向南可以越过秦岭主梁,即进入嘉陵江上游,沿嘉陵江而下,就可以直达巴蜀,也就是陈仓古道。大三关的名字“三”不是“三”。这里山势险峻,多山,大有“且一人守之,万人不能逼之”之势。大三关是“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三关大战就有70多次。“筑一条明路,藏一片黑暗”是指刘邦听从张良之计,突然袭击,突破了大三关的防守,占领了关中全境。宋代陆游曾多次写及三关大捷:“夜船上雪,秋风大。”“我怕等我好了,再恨他一年。”大三关是“关中四关”中的西关,北有小关,南有武关,东有函谷关(后迁至潼关)。从关中人,尤其是宝鸡人的角度来看,陕甘交界的大秦岭是“大秦岭”。

这一段大秦岭位于宝鸡以东,天水以西。以“烟雨麦积,崖佛国”著称的麦积山景区,是天水人的骄傲,他们习惯把大秦岭的这一段叫“麦积山”。许多人会认为麦基只是一座孤峰。其实,麦积山这个景点并不只是一座孤峰。麦基风景区不仅有麦基石窟,还有任贤悬崖、石门山和曲溪景观。仙人崖位于麦基东北部,距麦基15公里。有仙人崖石窟,更有“山美、水美、崖美、林密”的景观。往南是秦岭主梁,即秦人始祖“放马滩”附近,也就是现在著名的石门山景区,城墙高耸,悬崖峭壁。一条连接南北山峰的小路叫“石门”。石门山的无限美景,让天水人把它称为“小黄山”。从“小黄山”往南,就是瞿溪风景区。林箐山幽,雾波光粼粼,曲径通幽。从天水人的角度来看,陕甘交界的大秦岭是放大的麦基山。

也有人把大秦岭的这一段叫“小陇山”。大秦岭这一段森林生态系统良好,森林植被茂密。1962经国家计委批准,这里成立了颇具特色的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几乎没有人能解释清楚当年为什么叫“小陇山”。一种说法是这个区域比龙山小。只要打开卫星影像图,就会发现和龙山比,只有大或小。小陇山林业实验局的森林面积主要集中在这一边界,森林面积超过654.38+00万亩。天水的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也主要集中在这一带。这里不仅有名为小陇山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名为麦草沟、黑河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着原始独特的森林生态环境、古老珍稀的物种和典型的生物多样性。不仅有以小陇山、麦积山命名的国家森林公园,还有以云平三峡、李梓源命名的省级森林公园。在这个地区,陕西建立了通天河国家森林公园。这里,南坡平缓延伸、蜿蜒成景观的大秦岭,是嘉陵江上游右岸的入流区。北坡陡而矮,流水流入渭河大峡谷。

无论是“大山岭”、“麦积山”还是“小陇山”来表达大秦岭的这一段,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似乎也不尽然。这一段大秦岭位于陕甘交界处。把这两个省命名为“陕甘岭”可能是最恰当的。这一段大秦岭,西有天水,东有宝鸡,如果从每个城市取一个词,称之为“天宝岭”,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从地理上看,这一段大秦岭与其他段大秦岭最大的不同是,离开“天水缺口”后,北部山脚下的渭河进入峡谷区,海拔从天水1100米下降到宝鸡590米。于是,秦岭北侧的山麓显得越来越挺拔。更引人注目的是,越来越挺拔的秦岭北麓并没有直接暴露在人们的视觉范围之内,而是深藏在渭河大峡谷之中。渭河大峡谷南侧是秦岭北麓,北侧是龙山南坡。渭河夹在大秦岭和大龙山之间。若选秦、龙二字,可称为“秦陇大峡谷”。渭河大峡谷发源于天水市(博阳镇),止于宝鸡市(宝鸡峡水库大坝)。如果选择天、宝两个字,可以称之为天宝大峡谷。

大秦岭和大龙山都是具有重要地理标志的山脉。大秦岭,中国的中央山脉,把中国一分为二,把中国分为南北两部分。大陇山是西北黄土高原的中央山脉,将西北黄土高原分为陇西高原和陇东高原(陕北高原)两部分。陇西高原海拔1500-2000米,陇东高原海拔800-1200米(关中平原500米左右),是陇东陇西诸多差异的重要来源。不仅如此,大龙山还将渭河分为陇西高原、秦陇大峡谷和关中平原三部分。渭河发源于大秦岭支脉鸟鼠山后,伴随着大秦岭向东奔流。流经陇西黄土高原约285公里,蜿蜒约154公里进入秦陇大峡谷,离开宝鸡峡,流入关中平原约379公里,在潼关口岸汇入黄河,全长约818公里。关中-天水是一个文化圈,也是一个经济带。这个文化圈和经济带以龙山为分界线,以渭河为轴心。

大陇山是黄土高原的中部山脉,也是渭河的重要水源地。大龙山南部叫关山、龙山,北部叫六盘山。大龙山南起渭河大峡谷,北止西华山。大龙山南北长约240公里,在渭河大峡谷处最宽,接近100公里,北部狭窄部分不到10公里。从北到南,在大龙山西侧,发源于两条重要的河流:葫芦河和牛头河。葫芦河古称瓦亭水、龙水。因河床狭窄曲折,形似“葫芦”,故名葫芦河。葫芦河的源头在月亮山,月亮山毗邻大龙山北部的西华山。主航道由北向南,在三阳川进入渭河。这条河的长度大约是296公里。葫芦河左岸的支流都接受了大龙山西麓的水。牛头河,古称西江,水清桥水,源头是芦子潭。从卫星图片上看,牛头河主航道呈斜牛头状,由东北向西北、西北向西南,然后转向正南,在社塘镇汇入渭河,全长约85公里。在大龙山东侧,泾河、何谦河和金陵河发源于此。三条河都是西北和东南走向,都流入关中平原的渭河河道。其中,泾河是渭河最大的支流,经固原大湾镇、北苑、靖远县老龙潭、南苑,汇入平凉八里桥,东流平凉、泾川,在杨家坪进入陕西,经长武、宾县、泾阳,在高陵县陈家滩进入渭河(“长安八河”之一),全长约455公里。千条河流,古称渭河。因流于千山脚下而得名。源头由5条小支流组成,经南庄(即渭河源头)流入陇县唐家河,经陇县、千阳、凤翔,在陈仓区何谦镇流入渭河,全长152.6公里。金陵河源头出武山,在宝鸡市金台区进入渭河,全长55公里。大龙山南侧,潼关河、潇水河、柳川河自西向东发源,南侧的水全部流入渭河大峡谷。

在葫芦河左岸支流清水河南岸二、三级阶地交汇的平缓山坡上,有一处著名遗址——大地湾遗址(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1958年,首次发现大地湾遗址。在1978-1984连续7年进行考古发掘,在1995进行补充发掘,发掘面积14752平方米。根据14世纪的碳年代测定,大地湾的文化遗存可追溯到7800-4800年前,时间跨度约3000年。第一期:前仰韶文化(7800-7300年前)。陇西先民创造彩陶,种植五谷杂粮——小米。迄今为止,大地湾是渭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第二阶段:仰韶文化早期(距今6500-6000年)。曝光一个比较完整的原始氏族村落,里面彩陶琳琅满目,有很多艺术珍品。第三期:仰韶文化中期(距今5900-5500年)。彩陶艺术繁盛,线条活泼,图案多样,造型与绘画结合完美;第四期: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农业取得重大进步,人口急剧增加,聚落扩展到整个废墟地区。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中独一无二的同时期大型聚落;第五期:仰韶文化向齐家文化过渡时期(距今约5000-4800年)。

在渭河大峡谷腹地,北岸的一片黄土台地上,还有一处“观桃园”遗址(陈仓区驼市镇的一个小村庄)。1982年,官桃园遗址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因宝兰铁路第二双线施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宝鸡市考古队联合对遗址进行了发掘,获得了大量珍贵文物,如石器、骨器、陶器、玉器等。遗物的时间跨越了仰韶、仰韶、两周、宋元明之前的多个时期,尤其是仰韶之前的文化内涵最为丰富,不仅涵盖了大地湾遗址一期和北首岭。骨、骨铲、骨刀、石斧、石矛、石刀、刮刀等生产工具。特别是20多块距今约8000年的骨头,已经在馆陶园遗址出土,成为该地区农业起源的重要标志。

在宝鸡市金台区金陵河西岸的平台上,有一处“北守陵”遗址。1957年,陕西省政府将北首岭遗址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宝鸡市政府成立北首岭文物管理所,2000年更名为宝鸡北首岭遗址展览馆。1958-1978期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等单位先后对该遗址进行了7次发掘,在遗址中发现了早于半坡型的北首岭型文化遗存。

详细列举以上三处遗址,试图说明陇西龙洞和渭河大峡谷最初都是原始部落居住的地方。至今,仅宝鸡就有740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天水就多达500处。大秦岭与大龙山、陕甘交界、秦甘交界的地区,原本就是中华文明破晓、中华民族孕育的“婴儿地带”。宝宝的秦龙区闪耀着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智慧之火。这一切与伏羲、颜地和黄帝的传说完全吻合。从“龙的传人”的角度来看,大龙山就是“大龙山”和“龙首山”。伏羲女娲是大地湾文化的开创者,其发源地是古代季承,即今天葫芦河流域的秦安一带。三阳川有一座瓜台山,相传是伏羲画卦的山。天水风俗、风光、景色多与伏羲女娲有关。天水市有伏羲庙,江泽民题词“黄羲故里”。当代人推定伏羲为盘古,“盘”传统上称为“盘”,意为“盘旋”,与“伏羲鳞身女娲蛇身”的意思不谋而合,也是中国文化的原始“龙”。“古”字的本义是代代相传的久远。换句话说,伏羲本来就是中国文化中划时代的人物。伏羲“拜太阳”,一直由西向东迁徙,故名“太昊”。向东走必然要越过龙山,首先来到宝鸡(古陈仓),宝鸡被称为“杜晨”。“普通话?于今说:“炎帝用姜水做的。“姜水就是今天的清江,在陕甘山脉以北,大龙山以东。炎帝是古羌人的代表,陕甘岭和大龙山是古羌人的活动中心。”《国语·于今》云:“黄帝乃汲水之作”。吉水,今淇水河。古漆水是周人的起源。周姓姬,自以为炎黄子孙。”《水镜渭水笔记》说:“黄帝生于天水,在上源城东七十里轩辕谷”。牛头河上游有“黄三谷”森林公园,那里有水叫“轩辕谷”,据说是轩辕黄帝的诞生地。因此,伏羲、颜地、黄帝和中华文明的祖先都起源于“婴儿隆庆带”。他们的族群或翻越大龙山,进入关中平原,顺渭河而下,进入黄河中下游,或翻越大秦岭,顺嘉陵江而下,南下巴蜀,或顺汉江而下荆楚。于是,大地湾文明之火向四面八方蔓延。

很多人认为陇西的生态环境恶劣到可以承载早期文明的火种。其实过去不是现在,所以大地湾之所以能成为华夏文明的原始港湾,是因为原生态的大地湾具有明显的生态优势。考古学家可以给我们还原一个原生态的陆地海湾。葫芦河流域原本是一个水生植物丰富,气候温暖湿润,环境优美,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骸经过鉴定,认为在8000年前,大地湾河谷中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茂密的灌木草原。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分析鉴定,有冷杉、水曲柳、榛子、铁木等10余种,其中铁木、橡树属于亚热带乔木。依托原始森林,大地湾动物种类繁多,组合丰富,稀世珍宝。大地湾已出土17000多具动物骨骼。据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脊椎动物古生物鉴定,哺乳动物只有7目15科28属28种,其中苏门犀和苏门羚是生活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但过去却奇迹般地生活在大地湾。此外,还有猕猴、熊、老虎、豹子、大象等动物种群。大地湾灿烂的史前文化得益于这个世外桃源的总体生态环境。在观桃园遗址中,除了与大地湾相似的动植物外,甚至还发现了金丝猴、黑熊、麝、狍子、岩羊、雕等,证明了观桃园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完备。在已发现的20种野生动物中,金丝猴、苏门犀、水牛、水鹿、赤麂、狍子、中华竹鼠、四象鹿、猪獾等9种,在本区已不复存在。这种古今生态环境的巨变,值得深思和高度警惕!

大秦岭以北,大龙山以西,渭河及其支流葫芦河、牛头河流域曾经是一个美丽迷人的地方。这就是中华民族记忆深处的“伊甸园”——中国的伊甸园。与旧约创世纪不同的是,在中国的伊甸园里,亚当是伏羲,夏娃是女娲。中国的伏羲和女娲不是万能的上帝指示的。他们原本是中国伊甸园里的“神”。中华民族要写自己的创世纪,就要讲中国伊甸园伏羲女娲的故事。关于伏羲女娲的文献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到西汉时,汉武帝把伏羲的出生地季承定在葫芦河流域的秦安县。由此,天水“西丽瓦乡”成立。可见秦汉时期,葫芦河流域还是一个生态优美的地方,在国人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声誉”。“第一文明是森林,第二文明是沙漠。”是预言吗?秦汉以后的几百年里,人们把中华伊甸园践踏得面目全非,以至于大龙山成了人们伤心难过的地方。大隆以东八百里秦川流淌的水,是关中成为“天府之国”的重要活水之源,也是故乡的文学意象。陇西山流入葫芦河的水,也成了一个苍凉、沉郁、苦涩的文学形象。《太平毓兰》引《周图》:“东人往西报效,惟为此虑,皆为此悲。他们的歌是这样的:龙头春水,西迁,思吾役,飘于旷野,登高望远,泣而落。就是这座山。”说到过龙山西,只剩下一个“愁”字。“过去,罗毅已不见,白杨已寒头。”“尘沙暗,风月寒。”“驱马登筏,不敢望秦川。”“过了关,我就回头看秦川。”“听说在想家乡的事,半夜坐着哭了好几行。”"龙山鹦鹉会说话,能为多少报国的人送书."

大秦岭是中国最具文化影响力的山脉,渭河是中国最具文化影响力的河流。河流是地理的血液,河流水质是生态质量的标志。在龙山以西,渭河创造了先秦时期的“中国伊甸园”。在龙山以东,渭河在秦汉时期创造了“天府之国”。就字的结构而言,“胃”字的三个点指的是河流,而“胃”是人体内的一个器官——胃囊。把一条河叫做“卫”,似乎意味着它是最能满足人们“胃口”需求的一条河。的确,渭河流域相隔千里,“中央秦自古以来就是帝制国家”。千百年来,无论是陇右还是关中,渭河流域一直是天下富庶之地。渭河为了满足中华儿女的胃口,无所不用其极。然而,渭河流域曾经茂密的森林植被却不断被砍伐和寻找,直到通山满山。首先,曾经清澈的渭河水越来越浑浊,直至浑浊。之后,泾河的水越来越浑浊,最后变得浑浊不堪。如今,不再是“泾渭分明”,而是“同污染”。渭河的“脉象”极不健康。难怪有人开玩笑说,渭河的水就像胃里的食物一样乱。“中国伊甸园”已经暗淡无光,原本的“天府之国”也黯然失色。祖先转世的话,肯定要丢人的。渭河是母亲河,胃袋,米袋,命门,生命根。治理渭河是一项百年工程。

从地图上看,从关中到陇西最直接的路线是经宝鸡沿渭河流域进入天水。然而,千百年来,渭河大峡谷一直是禁区。大致有三个原因。第一,大秦岭和大龙山在渭河两岸对峙。峰峦错落,河道被压缩到100米左右,最窄处只有30米左右。再加上渭河两岸森林茂密,经常有野生动物出没,路人自然吓坏了。其次,渭河大峡谷密布着60多条蛇形曲线,就像60多个ω字母连接在一起。这样就有了大峡谷凹岸和凸岸的区别。如果你堆在凸岸上,你还能用脚走路,而如果你刷在凹岸上,悬崖上就没地方站了,相当于死路一条。这大概是渭河大峡谷成为禁区的最重要原因。再次,渭河大峡谷历史上水量大,河流深,裸露河床大部分被淹没。此外,水量和水位深浅随季节变化很大,也增加了通行难度。八年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修建了陇海铁路宝鸡至天水段,从开工到建成通车用了7年时间。距离154公里,隧道126座,隧道长度占线路总长度的七分之一,相当于当年中国所有铁路隧道的总和。直到改革开放前,宝鸡至天水高速公路在峡谷中一直没有连通。由此可见,渭河大峡谷的“修路难”“路难走”绝非一般。

“百步走不如一步走。”古人宁爬龙山,不走渭河。过龙山有三条大路。第一条,也是离渭河大峡谷最近的一条,穿越路线大致是从石霞到柳川河,再到小水河,再到潼关河,再到凤阁岭度过渭河,再经三岔到天水。渭河峡谷附近的陈仓窄路部分路段也发现过古栈道,但规模较小,不规则,属于“乡间小路”。因为这条路大部分在古陈仓的边界,而且大部分是“群众路线”,所以狭窄、颠簸、狭窄,被称为“陈仓窄路”。历史上,南油郡又称“南油路”,沿这条路经过潇水河流域的香泉、赤沙而设。二、龙观路。穿越路线大致追溯到千河源头到老爷岭,然后分两路,一路奔向葫芦河支流清水河,一路沿着清水河奔向葫芦河,再到渭河;牛头河的支流樊河(古清水)流经渭河至天水。这是一条官路,也是一条军民两用的路。相向而行,军商和各色人等熙熙攘攘。沿途的古关、荣安关和大镇关都很有名。第三,小关刀。小关是与秦长城相关的军事防御系统。小关在泾河源头,守卫着泾河到关中的通道。对关中西北的威胁主要来自陇西、河西、青藏高原的游牧民族。主要是秦汉时期的匈奴,隋唐时期的突厥和吐蕃,北宋时期的西夏党项。自战国乃至秦汉以来,萧关古道就是抵御西北游牧民族入侵、消除边疆隐患的前哨。

八千年前,渭河大峡谷就已经被睿智的祖先开发了。然而,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关于渭河大峡谷的记载却很少,人们对渭河大峡谷知之甚少。另外,因为是陕甘两省交界处,不太容易引起注意。由此,渭河大峡谷留下了一些未解之谜。

首先是“蛇歌”之谜。渭河在峡谷中跳着华尔兹般的舞步,蜿蜒曲折。渭河大峡谷的蛇乐之美委婉、温柔、宏大,值得欣赏和玩味。两种与蛇行曲流毫无关系的自然现象,在渭河大峡谷中完美结合。常识告诉我们,蛇弯往往形成于河流流经的平坦地区,一般出现在草原湿地,或河流的源头地区,或河流下游冲击平原地区。比如呼伦贝尔草原上,库伦河的“九曲回肠”,清澈的河水倒映着碧蓝的天空,在绿色的大草原上迂回,就像仙女跳舞的蓝色调教。比如黄河源头就形成了令世人惊叹的蛇形景观。再比如,嘉陵江下游广元到合川直线距离200公里。嘉陵江洒脱、悠扬、蜿蜒,实际上已经走出了640公里的河道。渭河上下游没有蛇弯,渭河蛇弯只出现在大峡谷,蛇弯密度惊人(黄河晋陕大峡谷也有蛇弯,但密度小),需要科学解答。渭河的曲流出现在“陕甘脊”的北侧,在“陕甘脊”的南侧,嘉陵江右岸的多条支流也出现了河谷的曲流景观,尤其是永宁河,曲流密度最高,曲流景观最美(天水曲溪景区在永宁河支流)。这也是一个科学话题。

其次,还有“无官道”的玄机。如今的渭河大峡谷里,陇海铁路、客运专线、国道310、G30密集穿梭,宛如一个盛大的交通聚集地。但在陇海铁路开通之前,渭河大峡谷千百年来没有一条官道。因为没有“官道”支撑,关中和天水似乎相距甚远。我们知道,先民们早就在大秦岭开辟了陈仓路、谢谢路、罗罗路、伍兹路,在大巴山开辟了金牛路、米仓路、荔枝路。密密麻麻的古道网,把大秦岭南北紧紧联系在一起,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在大秦岭、大巴山开辟任何一条古道都绝非易事。唐朝的李白大喊:“喂,喂,危险!”去天空是困难的!“这么困难,古人还是开辟了古代的道路运输系统。不过渭河大峡谷离古都长安不远。尤其是秦人做“奴婢”“千古帝王”用了八百年,三百年以陇西为中心,五百年以关中为中心。秦人活跃在“天水与宝鸡的夹缝”中,奔走于秦岭南北与龙山东西之间,渭河大峡谷应该是最便捷的“秦人走廊”。但是秦人并没有在这里修一条像样的“官道”。秦始皇成为“千古第一帝”后,下大力气修建了被后人称道的“秦池路”,却连渭河大峡谷都没有。汉唐盛世,古丝绸之路商贾云集,冠龙集团崛起于世界之巅,却没有人能享受到渭河大峡谷的便利。是不能建,还是根本不想建?这是什么样的历史谜团?宋朝的金人在渭河大峡谷周边征战多年,没有留下任何军事通道。

三是“街亭”之谜。《六出祁山》是三国名著,也是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走出祁山,也是诸葛亮组织的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本来是想重演“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赵云、邓骘为疑兵,顾颉路攻取鄢县。事实上,他带领他的军队通过岐山路进攻陇西。“诸葛亮痛哭斩马谡”家喻户晓。马谡被砍头的原因是“失街亭”,第一次北伐因“街亭之战”失利而功亏一篑。否则,中国的古代史将被改写。先不说“对与错”,只问“街亭”在哪里。这是一个千百年来的谜。目前主要有两种理论。第一,秦安龙说;第二,麦基街亭说。“秦安论”认为,街亭在汉代是略阳的一个城市。略阳城在汉末仍占据重要地位,三国建立后神秘消失,最初取而代之的是一座“街亭”。其依据如下:《后汉书·略克略阳城》和《三国志·马谡失街亭》,对地理环境的描述与龙城地理情况一致。当地有常颖、大营、五营等地名,也可视为战争遗迹,出土过青铜箭头、铁刀、铠甲等武器,可视为“物证”。根据麦基的理论,街亭古镇,俗称“街子口”,一直是关龙和巴蜀的要道。街子口位于天水东南七十里。”街子口”可经白石屿、平南、小天水、严观南下至旗山炮台。街子口经党川、李桥、两当、丰县,到达汉中(直到民国初年,一直有商队、马队沿此路来往于周琴汉中),完全符合曹魏所说的“秦岭以西有路通祁山,中间有隘口,有地名街亭,是汉中咽喉”。诸葛亮多次告诫马谡:“街亭虽小,却大有关系。这里没有城墙,也没有障碍物。“这些都与街亭古镇的地形相符。现在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姜维张合能否通过渭河大峡谷攻下峡谷口附近的“街亭”?

历史留下的谜题还有很多。比如唐僧从Xi安去天水是走哪条路?至少有三种说法:一种是过龙山,走陈仓窄路或龙观路;二是翻越秦岭,翻越嘉陵江右岸支流,途经唐藏、李桥、党川、麦基乃至天水;第三,直接穿越渭河大峡谷。唐代杜甫走哪条路到天水,也有很多不解之处。当然,最难解开的历史之谜是“秦文公”之谜。公元前762年,率领700名士兵从大秦岭深处的西陲宫出发,“追杀”宝鸡至“将死魏之会”。这一行动名为“东征”,实际上是为秦人迁都关中做准备的秘密调查。这次行动的具体路线也是一头雾水。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总有一天,真相会大白于天下。

作者:党双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