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什么情况?
说到春秋,人们想到的是百家争鸣。的确,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重要时期。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曾经编写了一部名叫《春秋》的史书,记录了当时鲁的历史。这部史书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春秋》大致相同,构成了一个历史阶段,所以后人把这个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指的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这段时间,基本上就是东周的前半部。东周初,周朝走下坡路,皇族衰落,权力边缘化,诸侯国相互征服,战争频繁。小诸侯国相继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一些地区得到统一。最强大的诸侯国才能称霸,出现过五个霸主,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史称“春秋五霸”。但是春秋中期有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因为各国都被战争搞得很累,需要休息。于是在公元前546年14国参加的第二次“停兵会议”上达成协议,战争暂时平息。然而,在这一时期,在长江流域,楚、吴、越南之间发生了多次霸权之争。春秋中后期,随着牛耕的普及和铁制农具的应用,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私田发展和井田制解体的深刻社会变革。在一些诸侯国,贵族势力变得强大,开始向君主争权。公元前453年,晋国出现了汉、赵、魏三大家族,瓜分了晋国,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也就是著名的“三族分晋”。于是,七侠并肩争霸的时代渐渐到来,春秋到战国。春秋时期,简称春秋,距今770年至476年(反之,距今770年至403年),属于东周时期。春秋时期,纣王的影响力减弱,诸侯相互争斗。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先后称雄,被称为“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之后是战国。春秋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本书记录了从路引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