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开封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1022年2月23日,968-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997-65438年5月8日在位+0022年3月23日),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元德皇后李。先取名赵德昌,后改名赵和赵元侃。干兴元年(1022),赵恒死于延庆殿,享年55岁,在位25年。谥号,圣元孝皇帝,葬于永定陵。积攒谥号作为伪符号,赞美古代魔法,并让德意志文明的武定皇帝张生元宵。赵恒爱好文学,擅长书法。“书中有金屋藏娇,书中有颜如玉”这句谚语出自他的《李雪篇》。历代传世的御藏有300卷,现今仅存《玉京集》六卷。他的诗在《全宋诗》中有记载。
赵真宋仁宗赵真(1010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原名赵得益,是宋朝第四位皇帝(65438年3月23日登基+0022-1063年4月30日在位)和的赵恒帝。在赵真统治时期,北宋经济繁荣,科技文化也有很大发展。《宋史》赞曰:“传曰:‘为君止于仁。’皇帝是真诚无辜的。历史学家将他的统治和亲自治理国家的时期概括为“任宗升之治”。他擅长书法,尤其擅长飞白书。皇家收藏有100卷。他的诗在《全宋诗》中有记载。
赵光义,宋太宗人,赵光义人(165438+939年10月20日-997年5月8日),宋朝第二个皇帝(5438年6月+065438+997年10月5日在位)。他的真名是赵匡义,但后来为了避免他哥哥宋太祖·赵匡胤的匿名,他把名字改成了赵光义,后来他又把名字改成了赵桓。宋太宗赵光义在位* * *二十一年,道光三年(997)。赵光义死于五十九岁,庙号太宗,谥号圣德武文,葬于雍熙陵。
赵霁宋徽宗赵霁(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是宋朝第八位皇帝宣和的主人(1100年2月23日-1126 65438)。宋神宗的第十一个儿子和宋哲宗的弟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段王。傅园三年(1100)正月,哲宗无子而死,项太后同月立为帝,次年改国号“建中郭靖”。靖康元年(1126),兵临城下,阿津君奉李纲之命退位给太子赵桓。靖康二年(1127),他和、阿沁宗被金人俘虏。金天惠于十三年(1135)卒于吴国成,享年54岁。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三月,棺木迎回南宋,葬于绍兴尤勇陵。
赵构,赵构宋高宗人(165438+2007年6月12—165438+2087年10月9日),本名德姬,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人。宋朝第10任皇帝(2027年6月112在位至2062年7月24日),南宋开国皇帝,赵霁的第九子宋徽宗,赵桓的弟弟宋钦宗。赵构擅长书法。他擅长真、线、草书。他的笔法洒脱,自然流畅,深得晋人神韵。著有《莫寒志》,传世墨迹为《洛神赋》。
崔豪·崔豪(à o) (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博陵崔氏人。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曾任徐州扶沟县副将,官职不明显。后来,他走遍了世界各地。天宝九岁前后,任监察御史[5]和官员。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崔豪考中进士,升太仆寺,天宝为司勋外臣。最著名的是他的诗《黄鹤楼》。据说李白为其题词,曾赞“眼前有一景,崔豪题诗其上”。《全唐诗》包含42首诗。他本性诚实坦率,思维敏捷。他的作品激情澎湃,气势磅礴,包括崔浩基。
史可法,史可法(1602-1645五月二十日),道林县志人,汉族,明末著名反清斗士、民族英雄。他是一个正直不屈的官员,也是明末著名的政治家。祖籍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后石庄,开封市祥符县(今开封市祥符区双龙巷)人。崇祯元年(1628),进士,在Xi安为官。之后各地叛乱被平定。北京失陷后,史可法立斧王为洪光皇帝,继续与清军作战。兵部历史省建济堂大学驻杜诗官员。弘光元年(1645),清军大举攻城。不久,城破,史可法不肯投降,被杀。当时是夏天,尸体腐烂很快,史可法的遗体无法辨认。他的养子史提夫和扬州人随后给他换上史可法的衣服,葬在城外的梅花岭。史可法死后,南明朝廷称之为“中京”。清朝乾隆皇帝奉行“忠”。后人将他的作品收集整理成《石忠巩峥集》。
蔡文姬蔡琰,本名赵霁,晋代时昵称文熙,避开司马昭。陈生于郫县(今河南祁县),东汉女作家蔡邕之女。知识面广,擅长文学、音乐、书法。我第一次嫁给魏忠道,丈夫去世后回家了。东汉末年,中原大乱,原本投降汉朝的南匈奴趁机造反。蔡文姬被匈奴左俘虏,生下两个孩子。曹操统一北方后,花了很多钱赎回并娶了董思。《隋书经籍志》载有《蔡文姬集》一卷,今已失传,仅存《伤逝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文熙回汉的故事广为流传。
孙淑,孙淑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元代女诗人。元代诗人傅若金的妻子。她的父亲孙是元代著名的作曲家,所以诗很多,散见于各种曲选中。孙淑的生卒日期不详。他生于元成宗大德八年(公元1304),卒于泰定五年(公元1328)。他只有二十岁。
赵九章(1907 10 10月15—1968 10 10月26日),浙江(今浙江湖州)人,出生于河南开封,大气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空间物理学家,中国动力气象学和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奠基人。许多地球科学研究机构相继成立,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气球探测、臭氧观测、海浪观测、云物理观测、探空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对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