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故知,当其为利而花,及时见之”的由来

葡萄酒作为中国的传统饮品,千百年来深受国人喜爱,享有“玉液”、“琼浆”的美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有着悠久酿酒和饮酒历史的四川成为葡萄酒的主产区和葡萄酒的主要消费区。在越来越多的饮酒者中,一些基层干部的饮酒观念值得关注,因饮酒过量、饮酒过度而导致腐败的案件频发。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除了制度约束的缺失,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日常生活中缺乏一种积极健康、少功利的“酒德观”,这种酒德观融入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审美情趣。

中国是世界三大葡萄酒体系之一的白酒的发源地。中国的酿酒技术和白酒文化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做出了突出贡献,被称为“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

巴山钟灵,蜀水郁秀,勤劳智慧的巴蜀先民创造了辉煌的酿酒业。如果说中国酒文化是一部旋律优美的交响乐,那么巴蜀酒文化就是最动人的乐章之一。这一点从历代巴蜀名酒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历次白酒鉴定中就可以看出来。4000多年前成都宝墩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制酒器和彭县三星堆、朱洼街出土的精美青铜酒器,都表明古蜀先民很早就掌握了粮食酿酒技术。西汉时,川酒以文君的典故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汉代画像砖生动再现了当时四川酒业的发展。在唐代,“剑南烧泉”被视为宫廷御用酒。至此,川酒跻身中国名酒之列。新中国成立后,四川酿酒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全省食品工业的支柱产业,连续多年为全省国民经济和财政收入做出重要贡献,在全国葡萄酒发展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四川名酒数量全国第一,享有“六朵金花”的美誉。时至今日,四川白酒业仍占据行业领先地位。

四川酿酒自古兴盛,酿酒的原料、水源、土壤、气候条件都得天独厚。所谓“一方水土,一方百姓”,作为酒乡的四川人,在长期生产和消费葡萄酒,全方位与葡萄酒打交道的过程中,与葡萄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年之中,无论是建房、结婚、办丧事、办生日会,甚至是饯行,都少不了酒。尤其是祭祀、节日、旅游期间,对酒的需求更大。除夕夜,一家人聚在一起,有“团年酒”;正月,亲戚朋友聚会,有“春酒”;端午节吉祥,要喝“雄黄酒”。在重阳节,成都人会去望江楼或市区的鼓楼蒸酒。腊月二十三、二十四要用酒祭灶。此外,还有“生日酒”、“婚礼酒”、“送别酒”、“满月酒”等等。可以说,四川人逢宴必饮,逢会必饮,逢友必饮,逢客必饮。甚至他们招待客人的时候也不叫“请吃”,叫“请吃”。

此外,还有许多少数民族世代生活在巴蜀地区,如彝族、藏族、羌族、土家族、苗族、回族、纳西族、彝族、布依族、满族、傣族、蒙古族等。这些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酒习俗,多彩的饮酒习俗为巴蜀酒文化增添了浓郁的民族气息。彝族谚语说:“汉人重茶,彝族重酒。”“不喝,白来到人间。”酒被彝族人视为献给英雄的甘露,是亲密邂逅的桥梁。藏族同胞普遍喝好酒,尤其是青稞酒。青稞酒是藏族人民庆祝节日、欢庆胜利、结婚、老友重逢、告别时必不可少的饮品。羌寨是一个充满酒的世界,男女老少几乎没有人不喝酒。土家族人一般都是吸酒解乏,客人来了就招待,直到酩酊大醉。苗族同胞不仅喝杂酒,还酿造糯米酒、皇姑酒、玉米酒等。,庆祝祖先的丰收,并在喜庆的场合饮酒。有欢迎客人的“迎宾酒”,招待客人的“敬酒”,送别客人的“送别酒”。我太真诚了,不得不喝。纳西族是个酒量很大的民族,会自己酿水酒和白酒。彝族男女老少日常生活离不开开水和酒,他们待客的最高礼遇是喝“两人酒”。喝酒时,主人斟上大碗酒,主客各一手拿着酒碗,同时喝下,表示客人之间亲密友好,友谊长存。

悠久的酿造历史和丰富的酒文化,四川人不仅以酒为友,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沉迷其中。在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中,卫生部对四川省21个城市、30个乡镇、30个街道的15岁城乡居民的饮酒状况进行了调查。其中12.5%经常饮酒,22.7%男性经常饮酒,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今年年初,中国保健协会发布了《2007年四川省人民健康饮酒调查报告》。四川饮酒者平均单次饮酒量为2.76两(以38度酒精计),折合成纯酒精为41.95g,超过现行国际和中国安全饮酒标准。中国保健协会相关人士表示,根据调查,四川大部分饮酒者健康饮酒状况不合格。如果以100分计算,63.02%的饮酒者得分在59分以下,是急需强化科学饮酒观念的人群。30.70%的人得分在60 ~ 74分,属于科学饮酒观念有待提高的人群;75 ~ 89分的人只有6.14%属于需要养成良好饮酒习惯的人。只有0.14%的人群得分在90 ~ 100,属于饮酒观念正确的人群。

美酒之乡的四川人在日常生活中与葡萄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际交往的增多,酒作为一种交流的媒介和手段,在庆祝成功、庆祝婚礼和生日、签约、聚餐等较为庄重的场合,往往能更好地调节情绪、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酒作为人际交往的媒介,在国家和地方的政治生活中也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但在很多地方的一些部门,公务酒局的变质应酬,显然已经超出了“合理”的范畴,浪费了领导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领导干部忙于应酬,必然会产生误导,以至于下属把应酬当成“工作”并加以模仿,逐渐疏于职守。可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极易扭曲他们的工作作风,滋生腐败,从而招致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有些部门官僚主义严重。不仅老百姓上门办事难,而且人难找,脸难看,事难办。即使是下级党委政府,也不容易上到上面去办事。但是,很多事情在饭桌上比在会议室更容易解决。所以,为了以后更容易上纲上线,下级干部充分利用请客人吃饭这一有效手段,增进了解,加深感情。只要上级领导下来,都会笑脸接待。于是乎,筷子在酒杯的一端,在欢声笑语之间,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和非问题。

人们在酒局的社交活动中互相交流,交换信息,互相依赖,在酒桌上形成了熟人联盟,于是就有了一些熟悉的表达如所有的友谊都在酒里,酒里很少有朋友,谈论酒局,与酒局无关。

不可否认,在社会生活中,酒局在联络感情、增进友谊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专业领域和正规组织领域产生的很多原则和制度,部分被社会上的熟人网络打败,这种强化力量使得酒局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酒局可以不断延伸关系网,获得新的关系,巩固旧的关系。从“不喝酒,没前途;一饮九两,重在练兵;只喝饮料,领导不喝;能喝不输,领导秘书;喝了就倒了,官位难保;喝酒太少往往很难找到人才;..... "、“酒杯一端,政策放宽”、“能喝半斤这样的干部就该提拔”等荒谬夸张的顺口溜,或多或少折射出一些基层单位官场酒文化中的不正之风。

但正如一位基层干部所说,应酬太多,自己舍不得,家人埋怨,群众抱怨,工作精力和身体严重损耗,影响干部形象。俗话说“吃某人的嘴软,拿某人的手短。”酒桌上不分彼此,生意难做。“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筷子可一举”。当一些基层干部处于迷茫和狂热状态时,情况自然比法律的变化更大:大事变小,小事变小;“豆腐渣工程”和“虚假数字”通过;不该分配的钱被抽出来了;一些“不老实”的干部被提拔了...甚至邪念、情欲、勇气都随着酒精的上升冲上额头,于是在头重脚轻、歪歪扭扭、晕头转向的时候干了蠢事、坏事。

针对这种情况,有人提出“禁酒令”,有的单位明确禁止工作日午餐饮酒。但效果并不理想。有的干部还找各种借口为自己开脱:下属请客,不喝酒容易脱离群众;去农村,不喝会被怀疑。更何况“酒桌上可以搞调查研究,喝酒可以摸实情。”既然理由这么隆重,怎么会有不喝多的理由呢?!少数基层干部甚至把和领导喝酒作为联系感情的重要手段,不惜“喝坏党风和胃,喝没资金的单位,喝背靠背的群众。”在一些基层单位,酒风依然经久不衰。

许多基层干部反映,越来越多的应酬和不必要的接待就像一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过多的娱乐接待严重影响了基层干部的作风,尤其是过度饮酒,让一些基层干部苦不堪言。但为什么有的基层干部嗜酒如命?

根据我们的调查,除了制度约束的缺失,主要还是人们对葡萄酒缺乏正确的认识。

千百年来,有人视酒为福髓,一天离不开酒;有些人视酒为洪水猛兽,宁愿终生远离。不是每个人都喜欢酒。爱酒的人对它赞不绝口,把它比作“玉液”、“甘露”,称它为“和平之君”、“天禄大夫”,一刻也离不开它。“一百年三万六千日,日必饮三百杯”(李白诗)直到“怎能丢几根白发?”再深一杯也不迟”(杜甫诗)。他们一生与酒为伍,至死不渝。讨厌酒的人说酒不可取。有的人非但不喝,反而一见就恶心,甚至头疼。有人认为酒是引起疾病和紊乱的凶物,甚至“亡国之君、败家之子”的出现都与酒有关,可谓“可恶”。对同一种食物,爱与恨差距悬殊,对立分明。应该承认,也是少之又少。酒就像一把双刃剑。严格来说,酒本身没有区别。就看喝的人怎么把握了。”过犹不及”,正反两方面,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酒极乱,乐极悲,万事大吉。"

显然,建立一种融入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和审美趣味的积极、健康、少功利的“酒德观”,必将促进其酒的积极一面,抑制其消极一面。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饮酒历史。古代圣贤早就强调饮酒不宜过度,提倡节制。“酒不如乱”、“不为酒困”是一代伟人思想家、教育家孔丘的理性判断,要根据每个人的酒量、财力、工作时间适量饮酒,才能少困。“酒德”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和《诗经》中:“无有王力可守之惑,沉迷酒德。”“酒醉则德满”,“酒醉则德满则君子。”酒德的意思是喝酒要有德,并不像纣王所说的“颠覆爵德,无酒贫瘠”只有遵循酒之德,才能成为君子。

喝酒要讲究德行。所谓道德量,就是喝酒要适度,适可而止,刚刚好。古人对酒量多有研究,认为“半为善”,有诗为证:“好酒当好花半开”。提倡“与人共饮”、“与故人共饮,及时看花为利”,就是这个道理,才能避免“千杯酒少”带来的醉酒。古人强调饮酒讲究道德量,说明人们很早以前就明白了饮酒量与健康的辩证关系。《本草纲目》写道:“少饮则血运,气壮”。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少则益,多则害。少喝可以增加唾液和胃液的分泌,促进胃肠的消化吸收,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振奋心情,消除疲劳。美国哈佛医学院的一项研究指出,每天饮用不超过两盎司的纯酒精(约1.2盎司白酒)有助于降低冠心病。

倡导“适度饮酒增进健康”的理念,就是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和谐健康的酒文化促进社会稳定,让饮酒进入主动可控的新时代。

任何一种食物都是一样的,适量食用对人有益;吃得太多对健康有害。葡萄酒也不例外,它的优点和缺点都特别明显。因此,现代白酒的传播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社会问题。

“适量饮酒增进健康”就是倡导一种科学健康的饮酒主张,适量饮酒就是倡导理性饮酒、适度饮酒、科学饮酒。理性饮酒,即喝好酒(指纯粮固态发酵的名酒)和低度酒,每周至少两天不饮酒;适度饮酒是指适度饮酒,而不是强烈饮酒,也不是过度饮酒。每日饮酒量相当于每公斤体重1g酒,一般约100mL白酒。科学饮酒就是喝酒的时候要有好心情,不要空腹喝,不要混饮,喝的时候要咽下去,少喝茶。

葡萄酒的本性似乎注定了葡萄酒生来就是对错之物。酒中有喜,喜极而悲。酒是人际交往的催化剂。适量饮酒的人可以调节生活,振奋精神,增添节日情趣,融洽人际关系。没有酒的生活多无聊啊!然而,我们不能不从喝醉了酒和不能喝酒的负面影响中吸取教训。“花半开酒微醉”的滋味,是最徘徊的境界。不醉不困,不暴饮暴食,适量饮酒,应该是酒德的真谛,是中国酒文化的精髓。

愿我们的基层社会和基层干部成为与酒有缘的和谐社会中的“善饮者”,而不是贪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