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地名问题

首先,传说中的国家服务系统

在本世纪之前,一般认为夏商周有“十二州”、“九国”、“五服”等行政区划。最典型的例子是《汉书》?《史记·自序》说:“昔黄帝时,万历统制,画田分州。尧被淹,项陵,天下分为十二州,使于统治之。水土平,九州作,五衣列,土为贡。”也就是说,黄帝有国体的时候,尧因洪水将中国分为十二州,禹治水后改为九州,后来又将中国分为五服。其实夏商周所谓的“十二州”、“九州”、“五服”都只是传说。

1.“十二州”理论

是尧舜氏族社会时代传说中的行政区划制度,起源于《尚书》?姚典《赵十有二州》。西汉学者顾雍(前?——前四年)首次将“有二州”解释为“尧被淹,天下分十二州”。(4)班固(32-92),东汉历史学家,从其论写《汉书》。他们认为这“十二州”是尧舜时代的行政区划制度,在禹设“九州”之前。而东汉的马融(79-166)认为,十二州是在禹治水之后产生的,是在禹的九州上增加了游、贺、郢三州而形成的。后世的诠释学大多沿袭了马融的学说。20世纪30年代,顾颉刚(1893—1980)研究《尚书》,证据确凿。《尧典》是汉人写的,“十二州”说是汉人影射汉武帝刺史十三州。马史叙述的十二州名称,只是调和了、尔雅、职房、九州等名称的矛盾而形成的混合体。

(5)(6)现代秦汉史和先秦史学者都从顾的角度否定了“十二州”是尧舜时代行政区划体制的观点。

2.九州理论

是传说中大禹时代中原的行政区划制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西汉以前认为“九州”是禹治水后所分,但各书所载的具体说法互不相同,大致有四种说法:(1)尚书?《龚宇》记载九州为冀、燕、青、徐、阳、荆、虞、梁、雍;(图1)(2)“吕春秋?有始观,有幽态,无束态;

③“李周?有幽州、并州、无量州、徐州。(4)“尔雅?土地解释包括幽州、并州、颍州、无量州、青州、徐州(见表1)。不同地方列出的各州地区也不一样。例如,泰山以北和以东的地区属于龚宇的青州和职业党的幽州。纸坊的青州相当于徐州的大部分和愚公禹州的一部分。

表1九州四景对照表

“还在接收吗?愚公虞姬徐青景阳颜勇梁

“李周?专业方“急、郁、青、精、阳、颜、勇、游”

“二丫?发布土地“虞姬泾阳颜勇有营”

“卢春秋?看看开头的“冀泾阳游”

这些“九州”之说,其实是春秋战国时期学者对当时已知的周朝疆域所作的地理区域划分,而不是某个朝代的行政区划。但在历史上长期被误认为是行政区划。西汉以前,龚宇被误认为是大禹治水后分割的九州,代表了夏朝的行政区划体制。汉书?地理第一把“李周?”《占领党》中的九州被误称为代表周代的行政区划制度;三国时期,孙艳,一个任伟,注释《尔雅》,把《尔雅?迪什的九州被牵强地解释为代表商朝的行政区划制度。后来的学者进一步引申,误称“九州”为夏商周三代的行政区划制度。

1.西汉各国

汉书?武帝纪说,元丰五年(前106),是“第一次设刺史,共分十三州”。汉武帝在用11州名(冀、燕、徐、杨、荆、虞、幽、河、梁、雍、卿)和制坊(见表1)设置中书令,其中梁改为越邑,雍改为越。但是韩曙呢?正文与《地理志·序》有较大区别:正文中没有13州名中的朔方、凉州,但有李思(首都地区),称交州。顾颉刚在《汉书考证》中指出,《汉书》是根据充分的事实写成的。《史记》序言比正文更可信。13郡的设立是元朝五年(106年前)的事,而李思都督在史静的设立是和合四年(89年前)的事,相隔27年,所以李思不在13郡之列。比如嘉里,应该统称为65438。“朔方以北”属于13的州,确切。是东汉的制度,文字属于硕放,而不是汉武帝。称趾渡为交州是王莽和东汉的时间制度,不是西汉的名称。韩曙呢?凉州在地理记录的文本中也被遗漏了。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州刺史只是代表汉朝监管下的郡国,没有固定住所,也没有一级行政区划。

2.东汉国家

西汉末年,王莽试图在尧典实现“赵石有两个国家”的古代制度。元四年(公元4年),朔方、李思被废,全国成为12州。据《尧典》载,若有“家南通”而不跨趾,则跨趾改为交州;据愚公说,有永州和无量州,凉州改为永州。(21)

东汉光武帝恢复西汉旧制,重新设立李思部,复永州为凉州。但没过多久,建武十一年(35年),用王莽的制度建立国家。之后东汉的州制与西汉的州制有如下不同:(1)江四里队长部是中国13州之一;(2)弃北置并州;(3)改趾为交州。(22)

钟平元年(184),爆发了黄巾起义。为有效镇压各地农民起义,朝廷于钟平五年(189)将刺史改为州牧,并任命朝中九卿为州牧,掌管一州军政大权,州逐渐成为县级以上的一级结构。因此,国家的行政区划分为

虚三级制演变为实三级制,郡县制演变为州县制。东汉末年,曹操主张复兴“九州论”,废除隐居,将两州合并为冀州;救都尉部及凉州,使之永州;弃邦交国,分荆、夷二国。中国只有9个州:兖州、河南、青海、许、荆、阳、冀、彝、雍。

简而言之,汉朝的行政区划继承了秦制,基本实行郡县制。与秦朝不同的是,(1)汉朝出现了郡国并存的局面。汉初实行郡县两级制。

所以更确切的说,汉朝的行政区划实行的是郡国并存的制度。(2)汉代县级划分形式多样,除郡外,还有市、路、侯州。(3)“周”出现在汉代的行政区划中。汉武帝首创行政监察区,增设县、国以上十三刺史部,即十三州。东汉末年,国家从一个虚拟的行政监察机构转变为一级行政实体,开始出现州县县三级行政区划体制,标志着中国的行政区划演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三国至西晋的国家制度

1.三态系统

汉朝献帝时,曹操“挟帝”“降今”,改汉朝十三州为九州。不久,魏文帝改曹丕为十二州。当时曹魏占据黄河流域,有、豫、燕、青、徐、雍、梁、冀、贺、尤、荆(汉荆州以北)、杨(汉扬州以北)等12州;

(23)县101,县731。(24)孙吴占据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有荆、阳、焦、广四州,四十四郡,三百三十七郡;(25)蜀汉占今四川、陕西汉中盆地,仅宜州一地,有22县,138县。(26)所以三国时期有17州(包括荆、杨两州),167郡,1206郡。

其实当时魏国的行政区划和吴国、蜀国的行政区划并不完全一样:(1)魏国分为州下的郡或王国,吴国和蜀国只有州下的郡;(2)魏国的郡或国之下,有郡、郡国、郡公、侯,而吴国、蜀国的郡之下,只有郡、侯。与汉代的县级单位不同,三国不再称为道、夷,而魏国有郡国、郡公。(27)

2.西晋国家制度

曹魏灭蜀汉后,分凉州与益州;西晋初,周琴与永州分离,宁州与益州分离,平州与幽州分离。到280年,晋武帝统一全国,南北一体,南北一体。全国共有19个州,173个县,1232个县。(28)西晋后期,江州被荆、杨所分,香州被荆、广所分,共有21州。(29)至此,可以说国家制度已经整合,是国家制度最完善的阶段。首先,就州名而言,《愚公》、《纸坊》、《尔雅》、《吕春秋》中提到的州名,除了《尔雅》中的颍州之外,都有实际的地区。其次,从建国史来看,自汉武帝以来建立的国家,除了西汉的朔方之外,其他国家都建立过。第三,当时设置的实际地理区域远比过去合理,如从益州设置陕南凉州、川东,从靖阳设置云南宁州,从靖阳设置福建江州、江西。

两州分湘东、湘东南、粤东北,设湖南。西晋以后,天下大乱,国体大乱。

二、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国家制度

西晋末永嘉之乱后,金家南迁,向江左倾斜,宋、齐、梁、陈相继继承。社会局势一直动荡不安,只是舒?《州县志》说:“疆域屡分,或一县分四五,四五之间强离合,有千变万化,有巧历。”在十六国的统治下,中国北方更加动荡不安。各国在其统治的较小地区内划分了许多州,这些地区变化无常,国家制度混乱。

表4陈与吴行政区划比较(30)

公元280年(吴亡)和公元589年(陈亡)

国家数目4 64

县44 166

县的数量337 600

家庭数量523000 500000

数量2300000 200000

据《通典?据《州县法典》记载,东晋时南方有十余州,南宋、齐时增至二十余州,梁后期实际增至一百零七州。与南朝疆域几乎相当的、吴三国相比,(表4)陈的国数是吴的16倍。北魏统一北方后,真武元年(440年)共有15州,孝文帝太和中学州数增至38州,达到太和末期。

超过80个州。从(31)到北周二年(580),共有211个北国。(32)国家如此猖狂,设郡县可想而知。《州县志》记载,南朝后期有380多个县。真是“一城百室,则国名立,三户民空。”

(33)

三国刚建立国体时,一个州一般有十个上下郡,每个郡有一二十个郡。到了南北朝后期,很多州只管辖一两个郡,很多郡只统一,两两三个郡。有些州没有县管辖权,只有空洞的眼睛。南朝时期,汉中有45个县“贫瘠或无户”。有的两个州或两个县管辖同一个地方,称为“双头州县”。州县三级制实行了400年左右,相当一部分已经名存实亡。

东晋南朝还实行专门的行政区划制度,即侨州、侨郡、侨县。永嘉之乱后,中原大量人口南迁。东晋南朝时期,为了争取民心,安置大家族,在流民南迁的地方,设置了自己原来的州、郡、县。如图5所示,谯周、乔军、乔县集中在长江流域,尤其是建康(今南靖)和荆州(今湖北江陵)附近。南齐时期,青州、冀州、北兖州、南兖州、北徐州、南徐州、豫州、南豫州靠近国都建康都是侨州。这些侨州、郡县与实州、郡县形成了较为复杂的指挥关系,主要有四种方式。(表5)如东晋扬州管实郡11,实郡93;指挥乔军6,乔贤13;在真正的县,也有华侨县3。如徐州华侨位于京口(今江苏丹徒县),属侨州;指挥实郡6和实郡20;还联合华侨县和华侨县;真正的县里面也有华侨县的领导。(34)

第三,隋朝的国家制度

南北朝后期,州县三级行政区划体制混乱到了极点,县一级形同虚设。面对这种情况,隋文帝于开三年(583年)决定“停天下郡县”,实行州领郡县两级行政区划制度。开九年(589),平定南朝陈毅,全国统一。隋文帝还把州县行政区划制度推广到全国。这样,东汉末年以来一直沿用的州、县、郡三级行政区划体制,改为州、县两级行政区划体制,但仍实行州制。隋朝从583年到607年实行了24年的州县制度。大业三年(607),杨迪改国号为郡县,统一郡县,恢复秦制。与此同时,炀帝效仿汉武帝,在郡县设置15的官员进行监督。(35)很多人认为隋朝实行郡县制,是由于“隋书?《地理志》中记载的隋代行政区划制度是杨迪实行郡县制的大业五年(609)的行政区划制度。其实郡县制是从607年到618年杨皇帝实行的,只有11年。所以隋朝主要实行了24年的州县制。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历史来看,隋朝处于由国体向道体过渡的阶段。

根据隋书的说法?《地理志序》记载北朝周朝末年,有210州,580郡县。

1124;隋文帝平定南朝陈朝后,获得30国,100郡,南朝400郡。(36)正因如此,隋初有241州,680郡,1524郡。根据隋书的说法?地理志载大冶五年行政区划,随县190,郡1255。可以看出,与隋朝初期全国统一的时候相比,已经减少合并了很多,南北朝乱置州县的情况在隋朝已经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