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制造业格局经历了哪些过程,各过程的特点?

从“工业化”到“去工业化”再到“再工业化”的循环,表面上反映了从实体经济到服务经济再到实体经济的回归。实际上体现了服务经济真正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发展战略,符合经济形态的螺旋式发展规律。如果说“去工业化”去除了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那么“再工业化”其实就是制造业产业链的重构,重点是高附加值环节的重构。"

新一轮工业革命,即所谓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表现为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大创新大融合,引发产业、行业乃至社会的重大变革。这一过程不仅会推动一批新兴产业的诞生和发展,取代现有产业,还会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乃至生产组织方式的重要变革,最终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提出

今年4月,《经济学人》发表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制造与创新》的专题报道,描述了以技术为主导的制造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而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的出版,也探讨了以互联网和可再生能源融合为导向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引起了广泛关注。

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就开始讨论第三次工业革命。早前有学者在微观层面分析了其对员工、收入、研发的影响。赫尔夫戈特分析了新技术对企业中工人地位的影响。他认为,美国工业界正在流行的新技术正在推动工作场所的变革,团队中的工人变得更加重要、自主和负责。格林伍德认为,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经济体系推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技术的快速变化会在初始阶段降低生产率并扩大收入差距。莫瑞分析了这场革命对R&D工业结构的影响。他认为,自1985以来,美国的产业R&D结构已经从以大企业为主的封闭式创新转变为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开放式创新,非制造业企业成为R&D投资的重要来源。

然而,“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的真正兴起和全球传播,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密切相关。具体来说:第一,到了80年代,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枯竭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带来了危机。第二,以化石燃料驱动的原有工业经济模式已经不能支撑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求一种新的模式,使人类进入“后碳”时代。第三是欧盟的推动和媒体的传播。自2000年以来,欧盟一直积极推行大幅减少碳足迹的政策,以加快向可持续发展时代的过渡。未来学家里夫金全面分析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全球影响。他提出,互联网、绿色电力、3D打印技术正引领资本主义进入可持续、分布式发展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

目前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论述有两个,一个是杰里米?里夫金为代表,一种保罗?Markillie(《经济学人》主编)就是代表。

杰里米。里夫金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有长期研究。他认为,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是能源互联网和可再生能源相结合引起的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的重大变革。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并且迫在眉睫。它有五大支柱:1,向不可再生能源转型;2.将每个大洲的建筑改造成微型发电厂,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3.在每栋建筑和基础设施中使用氢和其他储存技术来储存间歇性能源;4.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各大洲电网改造成能源共享网络,调节余缺,合理分配使用;5.车辆转向插电式和燃料电池车,所需动力来自上述电网。

保罗。麦金利长期关注制造技术和数字制造的发展。他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即数字革命,将带来制造模式的重大变革,大规模流水线制造将结束,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设计。第三次工业革命甚至可能带来反城市化浪潮,一种去中心化、自给自足的(农村)生活方式将取代城市化生活。

总结一下,第三次工业革命有以上两条路径,各有特点,但殊途同归,就是人类当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需要根本性的改变。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实质

以3D打印为例,这种新的数字化制造技术可能会导致一个新的高度智能化的数字化制造装备产业的形成。今天我们要生产一个不锈钢的杯子,或者需要一个模具,整体铸造,或者切割钢板压制而成。3D打印机也能生产杯子,但它是在微电脑的控制下,一层一层“打印”出来,将材料堆积而成。包括粘合在内的材料和整个制造技术都有创新。“所谓印刷,总是由计算机控制,人们可以用各种程序来指定印刷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国际模型协会秘书长罗百辉表示,与生产大规模标准化产品的模具制造相比,3D打印可以在一定约束下自由生产个性化产品,可以称为大规模定制制造模式。从3D打印的角度来看,大规模定制制造的优势在于:第一,完全适合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3D打印根据不同的个人需求随时在电脑上操作,充分适应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喜好,能够让消费者对生活更加满意,幸福指数更高。第二,节约成本。3D打印没有铸造和切割造成的废料浪费,定制后不产生产品库存,可以在降低碳排放和原材料消耗的前提下保持较高的生产效率。第三,3D打印的使用也将改变人们的交易方式。在过去,消费者都选择和购买商店里生产的商品。现在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打印店”定制,边制作边体验,及时得到自己喜欢的产品。

罗百辉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本质表现为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大创新大融合,将引发产业、行业乃至社会的重大变革。这一过程不仅会推动一批新兴产业的诞生和发展,取代现有产业,还会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乃至生产组织方式的重要变革,最终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第三次工业革命有五个特点:

1,能源生产和使用革命。我们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所依赖的化石能源已经逐渐进入枯竭期,需要在观念、技术、资源配置、消费习惯、社会组织等诸多方面进行变革,发展替代性可再生能源,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之一,里夫金构想了这一变革。

2.生产方式的变化。现在的生产方式是大规模标准化、机器化生产的方式;新的生产方式是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化大规模定制模式,标志着个性化消费时代的到来。具体来说,第一,今天的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信息平台,更是一个交易和生产控制平台。当然,它也是一个娱乐和社交平台。其次,智能化是指在制造设备中嵌入智能计算机,使生产设备更快地反应、计算、判断、分析、决策和操作;再次,过去定制产品的数量很少,但在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条件下,个性化产品的大规模定制在技术上已经成为可能,甚至部分实现。

显然,与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模式相比,新模式将具有诸多优势:节约资源,仅使用传统生产模式的1/10,能耗远低于化石能源时代;生产成本低,利用互联网信息,自己动手生产,都降低了产品生产的成本。交易成本低,通过网络平台直接定制交易,交易成本几乎为零;流通成本低,分散生产,本地销售,可以节省大量流通成本;消费者满意度有所提高。

3.制造模式的改变。制造业的主流制造方式已经从还原制造转变为叠加制造,本质上是制造业数字化带来的。切割制造,先铸坯,切割加工,再制作零件或产品;数字叠加制造是快速成型和“印刷”。

4.生产组织模式的改变。我们目前的生产组织模式是“集中生产,全球分销”。首先我们要建一个厂房,从世界各地收集原材料,生产出来后再运到各地销售。运输成本高,信息搜索和交易成本非常高,浪费了大量资源。新的生产组织是不同的。叫做“分散生产,本地销售”。它不需要像今天这样的工厂,只需要3D打印机就能真正实现本地生产,本地销售。

5.生活方式的改变。消费同时也是生产。购物可以在3D打印店里完成。这才是真正的体验式消费,是在消费的同时产生的。消费者也可以像以前一样购买家用3D打印机,自给自足,这就是所谓的反城市化。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再工业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制造业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个主要特点是,美国和欧洲都经历了“去工业化”的过程,劳动力从第一、二产业迅速向第三产业转移,制造业占中国GDP的比重和占世界制造业总量的比重持续下降。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制造业迅速崛起。过去在发达国家具有优势的制造业,如汽车、钢铁和消费电子产品,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世界制造业增加值从1980年的2.79万亿美元增加到20102万亿美元。在此期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从5840亿美元增加到6543.8+0.856亿美元,占世界增加值的比重从20.93%下降到6543.8+0.820%。德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490亿美元增加到614亿美元,在世界制造业中的份额从8.91%下降到6.02%。法国制造业增加值从654.38+040亿美元增长到2680亿美元,在世界制造业中的份额从5.02%下降到2.63%。英国制造业增加值从6543.8+026亿美元增加到23654.38+00亿美元,在世界制造业中的份额从4.52%下降到2.26%。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从6543.8+03.3亿美元增长到6543.8+09.23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从4.78%提高到6543.8+08.85%。过去几十年,中国制造业经历了在规模上赶超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过程。从65438年到098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远低于美国和德国,与法国和英国相当。但从1990开始,中国制造业快速增长,增加值超过德国、美国等世界制造强国,2010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中国还不是制造业强国,在高端制造技术上,比如数字化制造技术,我们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在概念上,韦伯字典将“再工业化”解释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特别是通过政府的帮助,实现旧工业部门的复兴和现代化,并鼓励新工业部门的增长。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再工业化”的概念源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艾米·泰克,主要针对美国在六七十年代遇到的经济问题——过度消费和投资不足损害了美国的生产能力。他认为解决办法是通过“再工业化”吸引大量投资,将新技术引入制造业,提高生产效率,恢复美国经济的增长。

在当今全球经济走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相互融合日益加深,产能的恢复和增长必须建立在新的生产模式上,即互联网支持的智能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这是理解当前“再工业化”的关键。从“工业化”到“去工业化”再到“再工业化”的循环,表面上反映了从实体经济到服务经济再到实体经济的回归。实际上体现了服务经济真正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发展战略,符合经济形态的螺旋式发展规律。如果说“去工业化”去除了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那么“再工业化”其实就是制造业产业链的重构,重点是高附加值环节的重构。

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必然会对全球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活动的空间分布以及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产生影响。欧美发达国家打算通过“再工业化”解决四个问题:

一是希望通过制造业数字化技术的领先发展,继续保持制造业价值链的高端地位和全球控制者的地位,解决服务业虚拟化和金融化与实体经济发展脱节的问题,这可能是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二是通过“再工业化”推动欧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和智能互联网的发展上,美国等过于依赖化石能源的国家,通过立法和政府资金补贴,经济体制和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三是用新型数字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重新定义和融合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通过技术创新改变传统制造业的制造模式,降低单位劳动力成本,提高其在世界上的竞争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第四,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打造新兴产业。我们知道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实力很强,创新能力也很强。很多新兴产业起源于欧美,然后走在世界前列。快速工业化后,他们在全球市场扩张。美国不仅善于创造新的产业,而且善于创新商业模式,这可能成为“再工业化”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