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和梁启超对中国现代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我国现代教育学界对梁启超教育思想的评价,与其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开创性杰出贡献并不相称。本文从七个方面阐述了梁启超对中国近代教育的主要贡献:成功推动废除八股,倡导教育救国;提倡创办各种学校;首先,提供现代学术制度的蓝图;以倡导教育为目的;系统设计了现代学校管理系统;编写近代教材,提出近代课程、教学目的和方法,他卓越的教育思想和成就,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时至今日,中国教育学界对梁启超教育思想的评价与其对中国近代教育的杰出贡献并不相称。梁启超正处于中国封建科举、八股文衰落,近代教育需要诞生的关键时刻。他在中考前深受旧教育八股的伤害。中国招降后,师从康有为,开始接受西方文化和新的教育内容。他很快成为旧教育的革新者和新教育的积极倡导者,为中国现代教育的诞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一,成功推动废除八股,倡导教育救国。

明清时期盛行八股文,形式呆板,内容陈腐。它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和普及人民教育的枷锁,成为维护封建政权的基础,是封建文化的代表和核心。19世纪下半叶,随着西方人(和谐、和谐)自由主义思想的传入和知识分子思想的逐渐解放,八股成为社会进步的巨大障碍。戊戌变法前,王韬等人曾提出废除八股,兴办西式学校,但未成气候。戊戌变法后,废除八股成为改革的第一个突破口。

1898年4月3日,康有为写道:“请摒弃八股而尝试著书,尝试用策略著书。”他说:“今天改革的方法很多,但不要急于求成,得人才的方法也很多,不要走在科举的前面。今学未毕,科举之法未突变,不如废八股。”[1]信写好后,皇帝“提交总局讨论但未能做到。”2可见阻力之大。在康有为的授意下,梁启超于5月中旬在北京发动百余名考生,联合《请改公车上科举优惠》上书都察院,郑重指出,中外通商后,八股文已成为损人不利己的蒙昧政策。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强烈要求皇帝"特诏","以雷霆万钧之力调动天下之力","必去科湘会" 3 .

八股的废除成为当时改革与反改革的焦点,斗争十分激烈。不仅刚毅、徐映真等保守派大臣誓死反对,许多以八股为唯一升迁之道的知识分子也不理解甚至厌恶它,欲速则不达地干掉康有为。由于阻力重重,光绪一时拿不定主意。为了废除八股,他于6月20日到颐和园向太后请示。6月23日,光绪下令,从下一科开始,乡试和童岁科改为考谋略论。

八股文改革论的废除,摧毁了封建主义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领域的一次伟大革命,从政治上、思想上解放了中国,为中国现代学校制度的迅速诞生创造了条件。

如果说康有为是呼吁废除八股的总指挥,梁启超发起了100多封要求废除八股的书信,引起了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成为推动迅速废除八股的主力军。

1895年反对《马关条约》的“公车上书”失败后,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梁启超决心放弃仕途,以强烈的爱国热情全心全意地倡导教育救国。他考察的“泰熙治国之道富强之源”在于学校的繁荣和对人才培养的重视。他清楚地看到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富强起来。主要原因在于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他还研究了中国“重西化三十年,以此类推,却屡败屡战,被墨客所救”的教训,得出结论:正是因为学派不盛,才未能培养出自己的专家。所以从长远来看,我们必须发展学校,培养自己的人才。所以梁启超指出:“一言以蔽之,变法之本在于育才,兴才在于开学,立学在于变科举,万事皆需成,且在变官制。”

当时有人在称赞梁启超关于人才战略的言论的同时,质疑十年栽树,百年育人。今天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突然进行改革。“然而这是一件大事”,需要有大量的人才才能帮忙。短期内哪里能有那么多人才?梁启超认为,庸医不在中流,不能化险为夷,庸医不能治病。因此,熟练的专业人员是必要的。他提醒人们注意日本的经历。“不知东海之滨,区区三岛,被外盟劫去,内迫镇,崎岖难行,濒临灭亡。而变化之间,由弱变强,“不就是大兴学校培养人才的结果吗?“所以,怀疑培养人才不好的想法是多余的。而且梁启超坚信“有非凡的才能,足以助非凡之变。“没有非凡的才能,一切“非凡的变革”都难以成功。他还说:“人才的多少”是衡量“国家形势强弱”的标准。“五个

梁启超勇于突破封建旧教育的藩篱,把教育和人才培养放在兴国的战略地位,显示了他作为高瞻远瞩的政治思想家在科学战略上的卓越见解。梁启超把“才能”列为“非常变”的必要条件,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第二,提倡建立各种学校

八股应试教育的废除,也削弱了旧式的相熟之学、学宫、书院的地位,需要迅速倡导建立新的学校。因此,“开学校”成为梁启超推进人才战略思想的首要环节。65438+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高层人物,如张之洞、陈宝桢、盛宣怀、康有为等,都曾发挥朝廷推动学校的作用,但都局限于创办地方或个人的学校,而梁启超则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创办各级各类学校。

早在1896年,梁启超就发表了《改革大讨论》系列文章约60篇,其中大部分是关于发展学校、教育人才的。他对世界有着明察秋毫的看法,指出在过去一个世纪的竞争中,“输赢的原因在于实力趋于睿智”,而在于智力而非手腕力量。“所以说自强不息是今天,第一层意思是启迪人的智慧。”?向学校开放。”“死了可以救,废了可以废,蠢了可以智,弱了可以强,组织起来可以,都是学校的。"梁启超根据西方学校学说,将学校分为"教"、"政"、"艺"三类,18个子目,即:学堂、科举、师范、专科(专科)、学前教育、藏书(图书馆)、图书编纂。此后,他概述了中国的学制、学制、课程等。六

当时他在《论社团》一文中也强调建立各种社团,组织农、工、商、学、兵各行各业学习,提高人们的知识。“学而无敌,耻于报复,何乐而不为;为了培养普通的政治,为什么政治不能实现?”这应该是20世纪20-30年代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的对象。

与此同时,梁启超通过他的妻子和兄弟李端棻发起建立了史静大学堂和中国各级地方学校。1896年6月12日,梁启超在由代理内阁大学士、法务部侍郎李端棻起草的《奏请促校折》一书中,首次指出洋务派的五大缺点:如“只学西文,治国之道却富而强,事事至关重要;”“学而优则仕,师徒不分”,学校少而不系统。邀请“在京师及各州县设小学,在京师设大学”,并建议创设图书馆、文书所、翻译所、报馆,并派巡礼。据梁启超的密友罗敦义说,在史静大学堂的创建会上,李端棻的《请促校折》是梁启超写的。从这一折的内容来看,的确是梁启超《学校概论》的一部分。

梁启超还特别重视师范学校、女子学校和政治学院的创办。他说,“欲改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为第一义”,因为师范是群学之本,要选尖子生为学生。一所师范学校附属于一所小学堂,由师范生担任小学教师。三年后,小学生可升中学生,小学教学优秀者可升中学教学。只有这样,中国的教育才能逐步发展。

梁启超在批判了各种贬低女性的歪理邪说之后,把女性研究的重要性提高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他说,妇女占全国人口的一半。“若推天下弱之本,必从不学之女起。”因为人生的成长“立志立业”在十岁之前就已初识,“正心广才”和“受教育的基础必须从母亲的教导开始。母亲教育的基础必须从妇女教育开始。因此,妇女研究是世界上生存和力量的伟大源泉。”同时,他从女性就业、男女平权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女性教育的重要性。“女性教育最强的国家才是最强的。”10他认为妇女解放和发展女子教育是国家富强的根本环节和重要标志。1897 165438+10月梁启超在《泰晤士报》上发出中国第一份兴办女子学校的启事,与上海知名富商敬源山共同创办了上海郑经女子学校——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并亲自参与筹备和制定了学校的校规。11于1898年5月正式开学。

1902年,梁启超还倡议加强基础教育和义务小学教育。他说,“所有国家的小学都实行义务教育。”“如果中国现在不想推进学校化,那就要从政府的力量(和谐,和谐)入手,强制推行小学制度。”“谁是义务教育者?”所有孩子到了“逃不掉”的年纪,“岁不学,父母有罪。”提议乡镇必须设立一所小学。并提出了创办小学的几条具体建议:(一)所有小学均由国家监管,每个省有一至两名督学;(b)在地方税收中设立学校税,目的是建立和维持学校;(c)应在每个区设立教育会议,会议应由当地居民选出的教育委员组成,以管理学校;《国家快速小学章程》。小学教材必须“按国家规定的科目”,不管是官编还是私编;(e)所有小学都收学费,但必须极低,由国家统一规定,家庭贫困、品学兼优者可免。12

梁启超考察泰国西部各国“先改法,学带头政”,日本亦步亦趋,“故三十年而在日本兴起。”131896年,梁启超到武昌,建议两湖总督张之洞“专攻政治”,成立政治学派,“以六经诸子为经,辅之以西方公理、公法之书,以求治天下之道。”14与此同时,梁还致信专门研究浙江学校的府尹林,希望“浙江的中学也应仿效这一主张”学校要以“政治为主义,艺术为附庸”,“政治广用,艺术窄用。使之成为一个没有政治才能的国有艺人,那么虽然有很多绝技,统治者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用,最终也会被别人利用。”15就这样,梁启超成为中国创办政治学院或开设政治课的第一人。

由于梁启超提倡李端棻的“打促学折”,直接引起了朝廷的特别关注。书写了两个月后,也就是1896年8月16日,丞相衙门重申“奉指示,命兴学修习。”8月21日,孙家鼐提出重建史静大学堂的六项措施。从此,史静大学堂进入了筹备阶段。1898年秋,史静大学堂开始招生,在史静五市增加了一个小学堂。此后,新学校开始兴起。

第三,先提供现代学制蓝图。

洋务时期的学校还是一种体系单一的实用技校。中法战争后,郑曾介绍,太西学分为初学、中学和学堂三个层次。1895中,盛宣怀在《天津中西学堂创办章程》中提到,二等学校应为一等学校,并选派出国,择优逐级推进。16二等学校招收年龄在13-15的沪港小学毕业四年的学生,然后依次升入一等学校四年,相当于大学毕业。这是现代教育制度的萌芽,但并不系统。

1896年,梁启超发表了《学校通论》等一系列文章。根据西方人写的书,如《德学》、《七国新学札记》、《文学兴国策》,分别谈到了普通大学、小学、农、工、商、医、工业学院、师范学校、女子学校、残疾人学校、工业学校。1898年6月至7月,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提出“远则德,近则日,以定学制,乞下圣旨”。变法失败后,八国联军的混乱再次导致了学术发展的低潮。1902年5月22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教育方针私论》一文,总结了戊戌变法以来四年间的教育情况。他说,“今天是中国的未来,所以教育刻不容缓。”这是朝野的知识。“然而,这场讨论已经开始两年了。所以,今天的中国“要想学习,就必须在政府的干预下强行推行小学制度(和谐,和谐)”。为了全面推广学校,他根据日本教育令列出了一张“学制表”。(原来是竖表,现在改成文字说明)

普通学制:专科(自由学习任意年限)-本科3-4年,分文科和实用科。文科包括文科大学,法学大学,医科大学。有理科大学,工科大学,农科大学,商科大学。-中学8年。小学八年义务教育——幼儿园两年。

师范学制:师范大学4年,高等师范4年,普通师范8年。

特殊教育体系(从小学到4-5年):政法学校、陆海军学校、美术学校、师范学校、各种高等工业学校、各种简易工业学校。

梁启超强调,学生必须按年龄和学校层次循序渐进,尤其不能“放弃中学层次”,而当务之急是发展小学。争取十年内“全国小学如星”。

梁启超的《学制表》首次将西方各级各类学校系列介绍到中国,目的是为当局提供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17则为中国现代学制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蓝图。。

第四,系统设计了现代学校管理系统。

梁启超在《学校通论》中说,他制定了许多学校章程。现在能找到的有代表性的章程只有三个:(按公布时间顺序介绍)

(1)女校章程,1897,12.4,发表于《泰晤士报》。规定女子学校为私塾,其目的是启迪民智,维护妇女权利,“正义平等”。先是把西方企业人(和谐,和谐)管理领导机制的董事会引入学校,内部董事12人,都是捐过款的女性,轮流去学校检查作业,帮忙打理一切,不领工资;有12外籍董事,也是捐款的直系亲属。他们负责筹集资金,聘请老师涨工资,商定作业,检查开支,不领工资。另有郑、康有为、梁启超、张謇等10人,由东渚辅佐,“竭力褒扬外界”课堂上老师用中西两种语言授课,课堂上的课用中西两种语言授课。除了算术、医学和师范教育外,还开设法律课程。学生学费按照西方国家的规定减免,每个学生每月一元的出纳,在外用餐,留校不收房费,以此拓宽教育。所有捐款由不缠足协会收取,费用由女校会计经理管理。收支账目由董事会监督,并在《泰晤士报》上公布。学校首次建立了财务收支、董事会监督、财务公开的科学管理机制。女校除两名财务人员外,所有主任和教职员工均为女性,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严禁外出,男性不得闯入。学校里有尊师重道的牌位,除了为前任老师祭奠外,还有前任女导演的神龛,纪念曾经立功的前任女导演。

(2)湖南时务派章程:梁启超于1897+01年6月到湖南时务派担任主讲人后,立即制定了《湖南时务派学习协议书》和《时务派详细章程》。关于后者出自谁手,熊希龄曾在《陈宝珍为时务派所作书》7月1897上说:“应该读什么书,应该学什么?到了之后会有一个条目,发给所有的官绅,互相传递,集团认为可行。如果你出类拔萃,就应该遵循这种教学方法,不是你一个同龄人所允许的。从18可以看出,章程是梁启超写的。

时事学校的教学管理经验是在万木草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三个特点:一是强调学生立志,养心,读书,理论差,学以致用;二是开设西方政治课程。在近代中国,康有为的“长兴书院”是最早开设西方政治课程的学校,包括政治学原理、国际政治演变得失、政治的实际运用、群体研究等。19梁启超设置了《万国公法》、《公法通论》、《公法常识》、《公理》、《英国法大全》、《法国成文法》、《日本刑法》、《欧洲简史》、《万国史记》等。在时事学校,又谈到时事和爱国。再次,梁启超还讲了“为人民服务”的理论,主张“提倡民权”,倡导自由平等,促进学生思想大解放,激励学生立志爱国,追求人民自由。

(3)代丞相衙门起草史静大学堂章程(1898七月三日):据周德昌考证,1898的史静大学堂章程是当时军机大臣和丞相衙门起草的。21

史静大学章程共分8章54节,主要内容如下:

1.因为当时还没有建立教育部和全国中小学,所以史静大学堂既是中小学堂,所有的学校都归大学堂管辖,具有“包容性”。每个学校分点,逐级上升,有作业本,由浅入深,学生按层次走。成立编译局,负责编写作业本。成立图书馆和仪器研究所。

2.关于学校工作。“无论什么样的学派,都没有不放弃自己的学问就能学习他国的学者,也没有不了解自己的学问就能学习他国的学者。”我们要“中学而学,西学而用”。两者互相需要,缺一不可。"

3.作业以“实事求是”为主,参照太西日本通学校的作业设置。

4.凡休学者,每天必须在报告厅待6小时,由老师监督,回斋自习4小时。不要缺课。那些不顺从的人将被筛掉。按照西方的例子,用积分法,考个优秀,作为范本向社会公布。

5.希望入学的学生可以“报名投票”。第一,作为附加生,1月以后考试合格的为正生,额定200人,预留200人。正在住校的学生,按年级不同分为6等,每月药膏费4-20两(银)。做好住校的准备,别给火了。毕业后,仿科举制度给进士、举人和龚升。大学毕业有文凭者为学者,引荐给册封官。成绩优秀者将被选拔出国留学。

6、聘请教师的原则。为了改变以外国人为总教师的做法,我们必须聘请精通中西的中国通才作为总教师。不分级别,不分年龄,都要优先得到人。

7.有一个大臣负责管理,尚书兼侍郎兼任,不取其他俸禄记录。

8、预算制度的实施。教职员工开出优厚的薪水养活自己,西人一般教学和特别学分教学月薪300两。教书和其他教学月薪50到200不等。。所有工程、购书、设备的费用由总经理和经理支付,不得沾染官场。

梁启超为近代学校设计的管理条例包括行政管理、财务管理、人事职员、学生管理、课程、课表等。它们都具有中国近代教育管理的开创性特征,为近代学校的建立和管理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初步基础。这些章程也对后来清政府的章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和合,和合)。如1902京师大学堂章程第一章第四节“京师大学堂主管教育,应与国家精神相协调”,与1898年梁起草的京师大学堂章程精神完全一致,并将继续如此。

第五,提倡以教育为目的

1901年,科举停办,书院改为书院(专学),各府设中学。学校制定了“选举”鼓励条例,通过学校毕业考试的人被冠以龚升、举人、进士等名字。所有这些都是按照史静大学章程(1898)执行的。此后,国内新式学校逐渐发展起来。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学校,要有明确的政策引导,这是梁启超最先关注的,1902年2月《新民丛报》第一期发表《论教育的目的》,总结了最近教育改革的新进展,指出“这是一种渐进的文明”,但要解决新教育的内容、任务和未来目标,这就提出了教育目的的问题。他说教育的目的是引导人民进步。“目的偏颇,其弊在人心。经常有人几十年几百年都挽回不了损失。”因此,制定正确的教育目的非常重要。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梁启超指出,“开民智”和“育才”不是教育的目的,因为“养汉奸之才”就是“不育才”。他在介绍和分析了雅典、斯巴达、德国、英国和日本的教育目的、优缺点后,指出教育目的要以各国的民族特点和国家发展方向为基础。“我们国家国民教育的目的,你在乎什么?都说在当今世界民族主义的世界里,任何一个能屹立于天地的国家,必定有其固有的特质。”这些特点受到地理、历史、传统、观念、习俗等因素的影响。民族特色有利有弊,要继承发扬优点,摒弃缺点。同时要借鉴国外制定教育目标的优点。“使其人民具有人格(即做人的资格,包括人品、学识、体力),享有人权,自动而非傀儡,自主而非傀儡,自主而非蛮族,自强而非附庸,为本国之民而非他国之民,为今之民而非之民,为天下之民而非谷之民。这和世界上文明国家的教育目的是一样的。”对于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目的,梁启超当时并没有提出自己的见解。22

关于教育目的和方针的内容,梁启超在1901中总结了长兴书院的教育方针,即“以道为旨,以德为据,以仁为据,以艺为游”,概括为“德育、智育、体育”三个方面。总的教学原则是“重视精神和道德教育”对此,梁启超评价说,康有为的教育组织和思想,在西方教育制度输入中国之前,“无所依仗,自行创造,努力不大!”梁在时务派中也贯彻了这些内容。1902在《论教育的目的》发表三个月后,梁发表了《教育方针私论》,其中提到了“德、智、情、意”四个教育问题。在《教育政策私议的教育时段划分表》中,从身体、知识、情感、意志、自我观察五个方面分析了不同学龄期学生发生发展的不同特点,以便教师及时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这是中国教育政策的全新理念。当时,外国人把中国称为“东亚病夫”。他在《新民说》系列文章中,分析了中国国民的弱点,提出改造国民性的必要性,用“公德”、“私德”、“民族思想”、“武艺”(加强军事教育)、“进取”、“进步”来培养中国人,他强调这是人类社会的“优劣论”所必需的,也是今天抵抗民族帝国主义的必要条件。后来梁启超明确指出,教育者的首要任务是教育人做人。虽然不识字,但他们必须“做一个开放的个体”,才能让受教育者成为智仁勇双全的现代人。这就是梁启超教育目的的全部内容。他要把“东亚病夫”改造成有道德、有智慧、有强大民众精神的新公民。这就为新中国的“人”的建设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目标。

1905年65438+2月,清政府(雍、和)成立署,次年3月27日,署奏上书,宣布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尊公、尊武、尊实”27。这是清政府颁布的第一个教育宗旨(和谐,和谐)。虽然与梁启超设想的改造国民性的精神相去甚远,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六、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学目的、方法等举措。

1,编写教材的创始人

1897年5月,梁启超的《西方政治丛书》由姬神书店印刷出版。书中内容分为八大类,包括历史制度、官制、学术制度、法制、公法、农业政治、工业政治、商业政治和军事政治,都是当时讨论西方政治的重要书籍。同年秋冬,梁启超与同志们聚股在上海创办大同译书屋,“先译各种改革之书,各种情形之书,当不变,以备今日通过之法;翻译学校的各种课文进行阅读;翻译宪法书,阐明立国之本;以处理事务为目的翻译公司章程;翻译商业书籍,以促进中国的商业研究,以保存权利”。28

梁启超的《京师大学章程》、《女子学校章程》、《时事学校详细章程》、《论教师教育》、《论幼稚园学》等文章,都为各类学校制定了详细的课程计划,成为中国近代学校设置课程的第一人。

当时的他显然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专家。戊戌变法期间,1898年7月3日,总理衙门召见史静大学堂和上海官书局的翻译局,归梁启超统一领导,负有翻译书籍和编纂学校作业本的双重任务。此后,梁启超在史静大学学校管理部长的领导下,担任翻译、编辑、印刷教科书的长官,并编辑中学作业本,颁发给各省学校。显然,梁启超是近代教科书编辑的奠基人。他也是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的奠基人。

2.关于教学方法和原则,梁启超也从多方面引进了西方的教学方法和原则,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1896之后发表在学校上的论文,介绍了很多西方的教学方法:(a)提倡有趣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天文地理时的“表演”和“说鼓”;在教授其他课程时,可以编写各种歌曲公式和问答书,如五洲、中华名曲、劝学歌曲、爱国歌曲等。,让学生在娱乐中轻松学习记忆。即使在中学生和大学生的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激发学生对所教学科的兴趣。对儿童家庭作业采用100分制。“家里教的占72分,同学抽的占9分,老师教的才19分。”他特别强调了母亲教孩子的方法,重点是“日常饮食,唱歌玩耍,随机指导,因势利导,为什么不学,为什么不教。”反对鞭笞惩罚性教育,以求“修廉耻,弃己无令。”(三)在儿童汉字研究中,他说汉字的结构是以音或形为主的。“重音者,先学字母,后学拼音;注重形式的人,首先要学会独立,然后再结合。”(D)关于孩子的外语学习,他建议先学习“日常社交、口语通用语”。(e)关于儿童的数学学习,他说,“今天,儿童从八岁开始学习心算,并逐渐用手进行加减乘除和小数除法”。30

对于中学以上学生的教学,梁启超继承了“长兴书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准备读书笔记,记录每天的读书经历、时事和见解,定期交老师审阅,指明学习方向,激发爱国热情。梁启超说,这也是“自创”的学习方法之一,“人必学其志。”

后来梁启超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作了许多精辟的总结,如《作文教学法中的外语、伦理、历史的研究》、《为什么要重视叙事人物》、《东方的月丹》、《书法指南》、《中学国史教材改革案例与目录》以及著名的《新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和《若干文化史研究》。治国的两条道路,国学的三种研究方法,学习的乐趣,教育的乐趣和教育的乐趣,自由演讲和辩论的学习方法等。,都从不同角度倡导全新的科学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两者都具有倡导性和划时代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