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黄河改道了。
周定国王第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第一次改变了流向。洪水从苏胥口(今淇河、渭河交汇处)取河,向东到洛川,再到长寿津(今河南省滑县东北),再从洛川分流,最后北至漳河到彰武(今河北省沧县东北)。这条新河位于雨荷河的南部。
汉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河南濮阳西南决口,再次挥师南下。决口的水从东南穿过巨野河,从泗水进入淮河。23年后被阻断,但很快被分割成屯石河,六七十年后又回到原来的河道。
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河北临漳县以西决口,在东南冲入老洛川路,经河南南乐、朝城、阳谷、聊城,北至禹城白洛川,经山东林晖、惠民,在利津地区入海。在随后的几百年里,黄河的情况并不频繁。有许多短期和短距离的分流河道。直到宋仁宗李青八年(1048)六月,黄河再次改道,冲向北方的大明。聊城西后与河北省渭河汇合后入海。这条河在12年后被宋人称为“北流”。
南宋建炎二年(1128),为防止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以滑动状态人为破坏黄河大堤,致使黄河疲惫,分为泗水和吉水向东南入海。从此,黄河北入渤海,南入黄海。直到1855,黄河主要南荡,虽有时北冲,但清口以上黄河主流也不确定。它从泗水、汴水或漩涡、或水影、或几条支流同时流入淮河。直到明末,黄河才基本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即明清时期的老河道。
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在河南杨澜(今兰考县)童洼腔再次改道,后向北折回,经过现在的河道,向北流入渤海。
最后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38期间,蒋介石下令打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整条河向南流,沿贾鲁河、何英、涡河进入淮河。洪水泛滥,到处都是灾民。直到1947花园口被堵,黄河才回到北路,从山东省垦利县入海。
自纣王五年以来的2600多年间,黄河下游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再由南向北的大循环。这其中,有无数的破口和改道。一般来说,金梦是顶点,在北方的津市和南方的淮河这样大的三角洲,都是黄河改道和迁移的范围。
无聊的话看看下面的参考链接,那里只有几行,我抄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