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镇县的历史沿革
西汉高帝元年(前206年),固镇县设在固阳县(今固阳城);高厚元年(前187)封燕后国(治盖夏,今昊成纪),武正和元年(前92)迁燕郡。辛莽时期,改为虞城县。
东汉固阳县不变,虞城县改称黟县,均属禹州(由裴军县改属)郭培(今亳县)管辖。
三国时废弃的固阳县,入易县、淇县(治今苏县淇县),属禹州县乔县(治今河南省汝南县)(治今亳县)。
西晋时,义县属,淇县属乔国(由乔县改属),属禹州(今河南淮阳)。
东晋初年,颜县属沛县(由沛国改属);祁县属谯郡(由谯国改属),属禹州。
东晋先河二年(327),赵入淮北,黟县属沛县,淇县属谯县,豫州(今河南许昌)属之。
北朝北周:武帝入淮北,固阳县领高昌县、临淮县,蕲城县领蕲城县,均属任州。
隋开帝六年(586),高昌县废,固阳县降为固阳县;弃蕲城县,改蕲城县为蕲城县。大业年初(605 ~ 617),任州被废,临淮郡入固阳郡。固阳县、祁县都隶属彭城县(今江苏徐州)。
五代固镇县北部先后属苏州齐县,在、后唐、后晋、后汉,南部先后属吴、南唐泗州、洪县。汉朝以后,咸德五年(958),固镇县属苏州齐县,泗州洪县。
北宋元佑元年(1086),灵璧镇升为县,七月废。元佑七年(1092)复县,政和七年(1117)更名为灵璧县(今同)。固镇县隶属淮南东路(今江苏扬州)苏州的淇县、洪县、灵璧县。
南宋固镇县属南京路(今河南开封)管辖,分属肃州淇县、灵璧县、泗州洪县。
元二年(1265),淇县、灵璧县并入苏州。元四年(1267),灵璧县迁泗州,元十七年(1280),迁苏州。
明洪武十二年(1379),固镇县隶属所辖的凤阳县、怀远县、苏州、灵璧县,隶属南京直隶。
青古镇县属肃州、灵璧县、凤阳县、怀远县,属安徽冯英64路凤阳府。
民国元年(1912),属苏县(由苏改)、灵璧县、凤阳县、怀远县,属淮泗路(由冯英六四路改)。21 (1932)年属第四区第六区(泗县境内)凤阳县、怀远县和苏仙县、灵璧县。民国二十七年(1938),属第三区怀远县(设有驻阜阳的机构),第四区苏仙县(设有驻苏仙县的机构),第九区灵璧县、凤阳县(设有第五区管理的县)。
1949 10 6月1,固镇县属苏仙县、灵璧县、五河县、怀远县,属皖北行署(在合肥)苏仙区(在苏仙县)。1961四月,苏仙区恢复,属固镇县。1964 10 10月31日,国务院决定以苏仙县、灵璧县、五河县、怀远县的部分行政区域设立固镇县,并于7月1965 1日正式成立固镇县,隶属苏仙区(6544)。1983 7月1,转蚌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