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服饰和饮食习惯与宋明有什么不同?

这个要分开说。

服装(详见百度文库中国历代服饰文化)。

元朝是蒙古人统治的,所以元朝的服饰也比较特别。蒙古人常把一小绺头发编在额前,像桃子一样,还有人把它编成两条辫子,再缠成两个大环挂在耳后,头上戴笠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晒衣”,是短袍,紧身窄,腰部有许多褶裥。这种衣服上下马非常方便。

元朝的贵族妇女常常戴一顶又高又长、样子古怪的帽子,这种帽子被称为“王冠”。他们穿的长袍又宽又长,走路不方便。他们经常需要两个女仆在后面帮他们拉长袍。普通平民女子多穿黑袍。

男装:

加冕服:皇帝的皇冠服装。

王储的制服。

公共服务:数百名官员敬礼时穿着。

制服:元代上流社会的主要服装。

规定饮食

宋代饮食

首先,饮食种类

(1)谷物:汉族作为一个农业民族,在饮食中一直占据主要地位。宋代没有玉米、红薯等农作物。根据当地情况,北方人的粮食主要是小米和小麦,而南方人主要是大米。

面食品种最多。

宋代南北主食差异相当明显。但是到了北宋,每年有六七百万万石大米运到开封,所以一些北方人,尤其是官员和士兵,也以大米为主食。北宋、南宋之交,随着北方人大量南迁,长江流域稻麦两熟制更加普遍。

(2)蔬菜:蔬菜在宋人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有“菜不如谷”之称。宋代的蔬菜品种非常丰富。

宋代经济繁荣,餐饮业在雅俗之间发展。而且附庸风雅,喜欢给宋代的各种美食菜肴取一个好听的名字,之前已经引用过很多次了。比如有金鸡、补肺玉、神仙富糕、酥帖、东坡豆腐等。在山甲清宫,豆腐是以文学家苏轼的名字命名的,这也是独一无二的。时至今日,为食物和菜肴取一个好名字已经成为中国饮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朝

蒙古人不吃五谷杂粮,吃羊肉和牛肉。游戏包括兔子、鹿、松鼠、野猪和野马。饮料是马奶和牛、羊的奶酪。烹饪方式以烧烤为主,调料只有盐。移居中原后,北方人大多将谷物、牛奶、肉类煮成粥,山西酒等饮品也很受欢迎。此外,枣、桃等水果也丰富了他们的饮食。这些在当时意大利商人凯尔·波洛写的《东方笔记》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江南的饮食生活非常活跃。远非北方可比。据凯尔·波洛介绍,江南的名产有糖、酒、盐、姜、高良姜等。家畜不养羊,养牛、貘、乌骨鸡等。据明初小说《剪灯故事新编》所反映的元代饮食生活,浙江湖州的居民虽然措手不及,准备不足,但仍以吴兴的香糯为饭,苕溪的鲜鲫鱼为汤,用吴城的美酒劝客等。,说明饮食生活丰富活跃。

牛奶饮食元代蒙古人的牛奶饮食,无非是他们所饲养的牛、马、羊、骆驼等牲畜的牛奶加工食品。彭大亚在《黑鞑靼简介》中写道,当时蒙古人的饮食由马奶和牛羊奶组成。在元代,马蹄是蒙古人最重要的饮料,其次是牛奶、羊奶和骆驼奶。还有牛、羊、骆驼奶加工的乳制品,也是他们的辅助食品。

元代蒙古人爱饮酒,这是由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决定的。据文献记载,元朝的蒙古人有四种酒。一种是蒙古人自己酿的马奶酒——突然失传了。另外三种是米酒、葡萄酒和蜂蜜酒。蒙古汗的宫廷里有一套精致的酒具,平时放在里面喝。

饮酒宴饮的礼仪习俗是元代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宫廷和民间的餐饮习俗。由于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封建帝国,饮食习俗中包含了许多蒙古族的礼仪和习俗。

此外,元代汉族的饮食也继承了中国古代饮食习俗的主要传统。保持定居的农业民族饮食文化的各种特征。然而,由于大量的蒙古族和色目人移居内地,他们带来了自己的饮食习惯和习俗,对汉族的传统饮食习俗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元代宫廷饮食习俗的影响越来越大。

明朝

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农业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尽管由于历史发展阶段、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巨大差异。但明代的饮食结构仍可分为两类:中原汉族的饮食以粮菜为主,肉类为辅,其中北方人的主食以面食为主,南方人的主食以米饭为主;广大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以吃肉为主,蔬菜为辅,或者有的没有蔬菜,这和历史基本相同。

这是明代饮食文化的两个核心部分。如果以族群划分,明代的饮食文化可以分为汉族和少数民族两个系列。明朝统治者根据礼仪制度的要求,对社会各阶层的消费标准和等级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限制,不允许逾越和违反制度,否则地狱交钱。因此,在明代,皇帝、贵族、士绅和地方民间的饮食规格、尺度和食具的使用都必须遵循法定的规定,并由此区分各个阶层的社会地位。

从明代饮食的发展来看,可以分为明代嘉靖朝和前后发展阶段两个阶段。嘉靖以前,明代各阶层成员的日常生活消费标准遵循封建王朝礼仪制度的严格规定和限制,鲜有违反礼仪制度的情况。但嘉靖、隆庆以后,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各种商品的逐渐丰富和诱惑,社会上长期被禁锢的消费和享受欲望被启动,原本窒息社会的禁网被打破,淳朴节俭的风尚转化为其反面的奢华;而且这种打破礼仪规则的浪潮来势凶猛,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这使得明初统治者规定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消费标准遭到破坏,各行各业的餐饮生活中违反礼仪、超越制度的行为尤为严重。如嘉隆男子何描述当时苏州(周)和松江(江)的气氛,说他年轻时见人请客,却只有五色果五菜。但是大客人或者新娘子上门,他就加三四个虾蟹蛤之类的东西,人到中年也不止一次两次了。在今天普通的颜回,十菜必动,水陆齐备,或远道寻宝才能取胜。有一位先生请了一位客人,杀了三十多只鹅,成了一场音乐表演。另一位先生请了一位客人,菜有几百个,有鸽子,有斑鸠。何梁军叹了口气,“当官不难,但这是人民的血脉。以后怎么不怕天与地的谴责?”然而,在这个末世里,谁不争气呢?每个人都争取胜利,逐渐成为一种习俗。(《四友翟聪说》卷三十四)《刘清日萨格勒布节选》卷二记载,京城有个蒋介石,请八个人吃饭,每桌八只鸡,用了六十只鸡。席间,一个钦差大臣喜欢吃鸡头,姜的眼睛看着仆人,对着前八盘鸡倒得少。事实上,一个座位的费用超过130只鸡。还有什么?万历时期的人王士行也说过,杭州只是以商贾为业,人家没有储备担石头,却没有节约的意思。也就是说,夫妻俩整日操劳,晚上醉在城里,夫妻俩都醉了。(《广智易》卷四)崇祯《郓城县志?风俗说:近几年比试依然奢靡,齐人的食器和婚丧嫁娶都改变了旧观念。穷人也是打牛杀鲜,会成群结拜,会和富人争奢华,哪怕丢了包。徐丽的弟子们也是奢华奢侈,吃穿不愁,打算做个市井官。由此可见,这种晚明奢侈的吃住时尚,其特点是新奇怪异。从客观标准看,包含了正当消费的合理要求。因此冲击了明初礼制等级森严、停滞固化的社会风气。这对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具有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也助长了人们对物质享受和财富占有的欲望,必然加剧封建统治者的腐败和各种社会弊端的滋长。但无论如何,从明代社会生活的整体方面来看,明代饮食文化的发展确实有其丰富的内容和显著的时代特征,在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些在史书中零星有记载,可以适当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