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年年末的历史。

高一政治期末重点知识复习大纲(上)

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

首先,记住

1,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

2、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a、价值尺度(不需要真实的货币,只需要想象的或概念上的货币;原因是货币也是商品,有价值);b、流通手段(必须是事实上的货币,而不是概念上的货币;);c、贮藏手段(必须是货币的全部价值的事实,这必须是金银币或金银条、块;金银首饰不能充当);d .支付手段(用于清偿债务、缴纳税款、租金、工资等。);e .世界货币(必须是黄金或白银;硬币和纸币不被接受;但是现在,美元或欧元也具有世界货币的某些功能)

(注)对于流通手段,货币的转移和货物的转移同时进行,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至于支付手段,货到付款和钱到付款是不一样的,钱可以先付,也可以后付。

第二,理解

1,商品的含义: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商品。

(注)一件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劳动产品;第二,必须用于交换。

2、商品与物品、劳动产品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产品和物品不一定有使用价值,也不一定有价值。

(2)联系:商品必须是劳动的产品,商品是劳动产品的一部分;劳动产品包括商品,劳动产品是商品的一部分;物品包括劳动产品。

★3.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1)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冷漠的人类劳动。

(注)a .价值是商品的共同属性,是商品交换的基础;b、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只有商品才有价值;c、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d、商品的价值不是自我表现,而是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的。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e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只有商品才有价值。

(2)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量上不同,在数量上无法比较)

★(3)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

(注)A、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商品的使用价值离不开价值,否则就不是商品,价值是使用价值交换的基础;价值也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价值赖以存在的基础。

b、作为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人能同时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者生产商品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所以必须转移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所以必须转移价值。

★4.个人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区别,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和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劳动强度下,创造一定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个体劳动时间是指个体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

★(3)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一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它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不是由计算中心计算出来的。

★5.商品的价值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率。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单位时间内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比如2双鞋/小时;第二,生产一件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例如2小时/块布。

(2)关系:社会必要工作时间

个人工作时间

单位商品的价值,即商品的总价值。

社会劳动生产率

个人劳动生产率

(补充)无论是个人劳动生产率提高还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使用价值)越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

★提高个人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6.价格、商品流通、纸币和通货膨胀的含义。

(1)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称为价格;

★(注)价格以价值为基础,价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由价值决定;同时,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2)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称为商品流通,公式为:商品-货币-商品。

(3)纸币:是国家发行、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它没有价值,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4)通货膨胀:A、货币(纸币)流通规律:流通中需要的货币(纸币)量与商品总价格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公式: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商品总价格/货币流通次数=待售商品量*物价水平/货币流通次数b .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需要的量,导致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称为通货膨胀。

c、通货膨胀必然导致物价上涨;但是物价上涨不一定是通货膨胀造成的。

★★★ 7、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内容: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应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地位: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人们只能遵循和使用价值规律,而不能违背它。

★★★ 8、价值规律的表达

(1)价格围绕价值的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2)例证:A、价格上涨,利润增加,生产扩大,供过于求;供不应求,生产萎缩,利润减少,价格下跌。

B.需求超过供给;价格超过供应;价格

★★★(注)等价交换原则的实施:a .所谓等价,是指双方交换的商品价值应当相等;货币出现后,应该表现为价格与价值一致。但实际上,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价格虽然是由价值决定的,但也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和供求关系是相互制约的(如上图所示)。b .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现象不违反价值规律,恰恰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因为:第一,价格的波动是以价值为中心的,而不是没有价值的无限上升或下降,这说明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第二,价格波动的原因是供求关系和价格相互制约。第三,虽然在每一笔交易中,价格和价值并不一致,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商品的平均价格和商品的价值是一致的。(如上图所示)

★★★ 9.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1)价值规律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在各个生产部门的分配。(实际上,市场价格起着调节作用。)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提高技术、管理和劳动生产率。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价值规律的三大功能归结为一点,就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应用与分析

1.结合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上说明如何正确认识货币的作用。

(1)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货币的本质是普遍等价(即货币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进行交换,是财富的象征和代表)。

(2)任何社会,只要有钱,都具有普遍等价的共性。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货币所反映的作用范围、形式和生产关系是完全不同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人们对金钱的崇拜发展到了狂热的地步。

(3)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作为普遍等价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财富的象征,经济活动需要货币,不能认为“货币是万恶之源”。但是我们不能把获得金钱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金钱就是一切”的观点是错误的。对待金钱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取之有道,用之有道”,要自觉抵制资本主义拜金主义。

★★★ 2.运用价值规律的知识,分析出商品生产者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商品生产者为什么要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

理解:生产某种商品的个体商品生产者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单位产品所包含的个体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些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单位产品的价值不变,但产品总量增加了,所以总价值必然增加,在交换中获得额外的利益。

第二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首先,记住

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1)从地位上讲,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从内涵上讲,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由全体或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经济。

(3)从广义上讲,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2.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体制: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注)(1)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性质没有改变。

(2)集体统一经营与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应统分结合,既适应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又适应相对集中的适度规模经营。它很好地适应了当前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1)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注)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无雇佣劳动。

(2)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鼓励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依法保护各种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4、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范围),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前提),社会以劳动为尺度(衡量标准),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结果),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原则)。

5、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

(1)市场分为广义市场和狭义市场。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也叫有形市场。广义的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 (2)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注)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

6.几大市场(1)从交易所的范围来说,包括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2)从交换内容看,有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

★★★ 7.国家宏观调控手段。

(1)主要意思是:

(1)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调整经济利益,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经济手段是国家宏观调控最重要的手段(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经济计划)。(2)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3)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和管理。(注)国家宏观调控应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2)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的区别:a .经济手段是通过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来实施的,而行政手段是通过采取强制措施(如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来实施的。)借助政权的力量。

b、经济手段的调整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间接的影响和调整,而行政手段的作用具有直接和迅速的特点。

第二,理解

★★★ 1,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第一,国有经济必须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主导地位;第二,国有经济要想提高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在国内和国际竞争中不断壮大。

★★★ 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1)从根本上说,这是由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2)具体来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第二,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这是一种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第四,实践证明,这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结论:不仅公有制经济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也要坚定不移地鼓励、支持和引导。

★★★ 3.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结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

首先,这符合中国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其次,这是由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最后,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实践证明,坚持这种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激发了社会成员积极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对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发挥了巨大作用。

★★★ 4.树立正确竞争观和法制观的必要性。

(1)平等、竞争、合法、开放是市场经济固有的一般特征,是通过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条件,是市场经济优越性的体现。

(2)必须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都应该有参与竞争的勇气,做好迎接各种挑战的准备。此外,由于社会分工的广泛发展,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是相互依存的。因此,竞争必须与合作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3)必须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必须学习、理解和遵守法律。既要保证自己的经济行为符合法律规范,维护他人参与平等竞争的权利,又要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5.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主要目标

(1)必要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积极作用,但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一些经济行为无法发挥调节作用,如国防、公共安全;有些经济行为是市场无法调节的,比如走私、枪支弹药等。市场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还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把“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2)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经济增长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和目标。这四个目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注)①原因: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公有制经济处于主导地位,按劳分配是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方式,社会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劳动者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也要把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根本目标。

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3)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政策:一是“先富”政策,是指承认收入分配存在悬殊,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从而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致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但同时富裕是不现实的。只有先富起来,才能促进共同富裕。第二,分配政策和税收政策。即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可以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三、分析与应用

本文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说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够把人们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计划和市场的优势,从而确认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例子:京九铁路、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等。(2)市场经济的定义、特征和优势(略)。(3)国家宏观调控必须为市场经济运行而实施(略)。

★(4)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因为:

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所决定的社会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为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2)在中国,国有经济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因此有强大的实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导向作用。

(3)在中国,中国* * *是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有能力用社会主义现代化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更有效地运行。

总之,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运用各种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广泛的宏观调控,并且能够比资本主义国家做得更好、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