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以明中后期的圣母院为主体?

明代中后期,晋祠多次大规模修缮扩建。在此期间,晋祠先后新建和修缮了水母馆、东岳庙对月广场、钟鼓楼、水井台、会仙桥、静宜园、朝阳洞、老君洞、老君庙。

以圣母院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改变了宋代以前以唐叔虞庙为主体的晋祠建筑格局,圣母院蒋易成为晋祠供奉的主神。

水母馆位于圣母院大厅的南面,南劳权馆的西面。始建于1563,俗称“梳妆台”、“水晶宫”。金水的源头来自楼下的水母,水母楼是供奉金水源头三泉之一的老难泉神的祠堂。水母楼南北宽14.5米,东西深12米,高14.5米,占地面积348米。

水母楼是一个双层的亭子,有着双檐,坐落在山顶上。上下两层都有回廊。楼下是一个一明二暗三北的山洞。中间石窟供奉着一尊铜水母,高一米多。它端坐在瓮形莲花座上,神情自若,意犹未尽,俨然一副村姑模样,与一般神仙大相径庭。

据民间传说,水母是刘的妻子,被婆婆虐待。她每天从远处提水,水桶用尖底,中途不准休息,不堪忍受。遇到神仙,同情他的处境,给他一根鞭子,放在罐子里,稍微提一提就装满水。

婆婆瞥见了这种情况。她梳头的时候,鞭子一抽,顿时洪水泛滥。刘着急了,坐在坛子上。洪水消失了,只有少量的水流出。这是金水的源头,老泉。

据说洞穴里的这尊水母铜像就是根据这个传说设计和塑造的。这座雕像一点也不庄严和神秘。刘端坐在骨灰盒上,神情安详,装饰简单,发髻未加修饰,神态自若。

画廊四周是石栅栏,雕刻简单厚重。廊道上下两层均为整平段围合,斗口为斗拱,在转角处斗拱后面有小角梁。

楼上建筑为木结构,三间宽,两间深。画室中间开着两扇门,两次筑起一道围墙,上面是直直的窗户。楼内有泥塑水母和八尊造型别致、美轮美奂的明代彩塑“美人鱼”。

所谓“人鱼”,就是前面是美女,后面是鱼,将人和鱼的形状和谐、融洽地融合在一起,个个美轮美奂,深情款款,栩栩如生。

南北壁上有明代民间艺人所作的壁画,以描绘水母对观音的仙器为主题,用笔生动有力。其“构思巧妙,设计巧妙,天下第一”。

尤其是八个水母宫女,整个美人体如鱼,似与非之间,尤其神似。楼上,东檐下,有一匾,“悬山呢喃玉”,是清代乾隆年间著名书法家杨的作品。

东岳庙又名泰山庙,重建于1567和清朝。它是供奉东岳山天齐仁圣皇帝黄的庙宇。它的西北角与后来的昊天殿相邻,它的东侧与后来的文昌宫相连。东岳庙坐北朝南,占地428.4平方米。

东岳庙正殿三间宽,两间深,山顶单檐悬顶,檐下挂明代横匾。殿内供奉着天帝和齐人的雕像,墙壁上绘有冥界壁画。殿前的享乐堂呈方形,歇息在山顶,四面无墙,像一座方亭,四角柱用砖围起来,形成一面软心方墙。

享受庭前有小仪门,两柱一门,卷顶,小巧玲珑,小牌坊。从义门到正殿,一堵低矮的砖花墙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小院。院内有一株西周种植的“古柏”和一株汉代种植的古槐,树干粗壮,乌黑多节,气派非凡。

对月广场建于1576,位于纪念馆前。因有明代著名书法家高颖元题写的“对月”二字,故名对月坊。

“对月”一词取自《诗经·清宫》中“对月在天”的句子。对月是奖励,对月是宣传。合起来就是宣传还款的意义。

方悦牌楼高9.5米,四柱三室,三层。值班室高大凸起,屋檐下拱门密集,纵横交错。它造型优美,雕刻精美,瓦顶覆以玻璃,富丽堂皇。

牌楼上,原家族取名、伐桐封国、智博浇灌晋阳、于让石桥刺赵等有关晋祠历史故事的绘画。后来,经过多次翻新,方悦的绘画内容已改为八仙、杨戬和哪吒。

一对铁狮子蹲伏在牌坊前厅的地基上,左公右母,骨骼强健,身材略侧,脊柱凸起,巨口,庄严浑厚,铸造方法极为精湛。这对铁狮子为牌楼增色不少,越来越富丽堂皇。

对月坊两侧有钟楼和鼓楼,统称为“钟鼓楼”。它们建于1606,重建于1844。钟鼓楼在古代的作用非常明显。晋祠每日的晨钟暮鼓是由钟鼓楼发出的,提醒人们提高警惕。

两层楼的形状相同,建筑地基为方形,长宽均为3米多,高3米多。把梯子放在西边。阳台上,两边各有四根柱子,柱子之间安装有木栅栏。在顶部,有一个双檐交叉休息峰,覆盖着黄色,绿色和蓝色的玻璃脊。

钟楼北面,内悬一口大铁钟,高2米多,直径1米,厚16.67厘米,钟口边缘呈波浪形。钟上铸有“拯救广惠仙灵赵霁圣母院钟”字样。宏伟的造型,响亮的钟声,工整清晰的铸造文字,是典型的明代铸造技术的杰作。

南面是鼓楼。鼓楼里有一面大鼓,形似满月。鼓高近2米,鼓面直径超过1米。它是画的,左边是龙,右边是苍鹭。它们就像广场的翅膀,增添了方悦的宏伟。鼓下有一个供祭祀用的木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