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猪胆汁的历史渊源
为发展当地名优土特产,武平商业局在1956建设武平猪胆汁肝厂。武平猪胆汁肝生产开始走产业化道路,产量和影响力倍增。文革期间,武平是上山下乡的知青点之一。如今,知青们最难忘的回忆中,有武平土特产,包括猪胆汁肝。1985 165438+10月,武平建成了年加工50吨猪胆汁肝的半自动生产线。1985年“武平猪胆汁肝”荣获福建省首届名特优菜奖。1988年在福建省食品行业名、优、新、特产品展示评审会上荣获“武夷奖”,产品远销省内外及东南亚地区。近年来,武平成立了猪胆汁肝协会,会员单位有30多家。武平猪胆汁肝加工规模不断扩大,产量逐年增加,知名度不断提高。
客家饮食的另一个特点是山风邪,水寒凉,食补和食疗并重。根据客家饮食观念,食物的特性可分为“寒”和“热”,饮食上要注意冷热的和谐。这些饮食观念表现在客家饮食的调理、药物、补品上,所以客家饮食很注意利用这些来弥补饮食调节的不足,更好地平衡身体属性。猪肝营养丰富,是补血佳品之一。性味甘、苦、温,属肝经。猪胆汁能清热、润燥、解毒。武平人用盐、高浓度白酒、各种药材、当地天然香料制成卤水。他们巧妙地将当地出产的新鲜“腊猪肝”与一般丢弃的猪胆汁一起浸泡腌制。胆汁渗入肝脏后,风干晒干,制成外形美观、色泽对称、“肝胆相照”的武平猪胆汁肝。“武平猪胆汁肝”以民间中草药为食,具有保健的功效,充分体现了调节阴阳、清火补泻、食养合一的客家饮食文化。
客家先民南迁后,将中原的饮食文化与当地原住民的饮食经验相融合,逐渐形成了自己新的饮食观念和制作工艺,创造了精、鲜、简、醇、融的饮食文化。武平猪胆汁肝是武平客家人入冬后制作的传统必备食品。武平祖师爷做猪胆汁肝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保存在武平湿热天气下容易腐烂的新鲜猪肝。这样,猪胆汁肝不仅能成为家常菜,还能显得高雅。武平猪胆汁肝的制作工艺,既继承了中原“酿酒”等古法,又融合了南方土著的古法。它采用多种当地民间中草药解毒、去腥、增香、保鲜,肝胆相照,美味食疗,人文内涵丰富。其制作工艺精湛,需要经过选料、制卤、浸泡、定型、晾晒、风干、腊制、蒸制等多道工序。在这个过程中,配料如猪肝、胆汁、药材、香料、盐、酒等。在微生物的酶促作用下水乳交融,猪肝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分解成各种氨基酸和乙酰辅酶a(糖)。所以它软、韧、醇,风味独特,苦中带甜,清香微甜,生津健胃,清凉解毒,尝之无不惊叹。
武平县是革命老区,中央苏区县。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红旗、长矛、大刀演绎了悲壮的红色历史。1929年2月至1932年6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同志率领红军主力进入武平,创建革命根据地。在武平期间,毛泽东到村里访贫问苦,并开展了宣传活动。有一段时间,他嗓子疼,声音嘶哑。房东太太知道后,每天早上给毛泽东送来清热解毒的红薯稀饭和武平猪胆肝。几天后,毛泽东的喉咙痛悄悄地恢复了。1930年6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和公刘军二纵队与余武平会师。由于环境恶劣,很多红军战士患有夜盲症,晚上视力很差,有的甚至根本看不见。当地村民将武平猪的肝胆切片,加水适量,将鸡蛋煮熟,用小火熬汤给战士们吃。喝了一两次,红军战士视力提高,夜盲症无药可治。武平猪胆汁肝是干蜡制品,携带方便,营养丰富。
长征时,有的红军战士带着它爬雪山、过草地,以备不时之需。抗美援朝期间,美国空军之父刘亚楼将军策划指挥青年人民空军突击作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战果。当时将军多次用家乡特产武平猪胆汁称赞空军英雄。他说,“多吃可以提高视力,让我们飞行员的视力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