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立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一、了解主体?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这已被大量的教学实践所证明。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

刺激和反映双向作用的过程(S←→R)。后来又提出认知是一个(S→AT→R)的过程。这里S是客体的刺激,R是主体的反映,T是主体的认知结构,A是同化。其实这就是认知的过程,是主体的认知结构和客体的刺激相互作用产生的,而认知结构的作用非常重要。可见,学习最重要的中介因素是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而不是教师,因此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要理解这门学科,就要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和课堂教学中“以讲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明确“教”是为了学生“学”;学生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充分参与者;教师应该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理解学科,要突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旧观念,充分了解学生,不仅是他们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还有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对历史的一些初步认识。因为新知识的获取需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当今社会,学生每天接触大量信息,历史与社会、自然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调整教材内容,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充分的条件。

二、尊重主体?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都有发展的潜力和成功的希望。每个学生都本能地需要爱和尊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爱护、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当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真情实感时,就会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建立起平等互信的师生友好关系。这种情感上的兼容是教育成功的基本条件。?

尊重主体意味着促进学校的民主,尤其是在课堂上。推进课堂民主,要求教师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营造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营造轻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产生愉悦、信任、认同、满足的情感体验,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学民主的刺激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许多思想的火花在尊重中绽放。尊重主体,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展能力的机会。尊重主体,就是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基础、智力、爱好的差异,让他们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有些历史老师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教学。他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如讲述、自学、提问等,还在课前准备、课后辅导、作业、考核等方面从不同层次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所有的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都能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并迁移到历史学习的全过程,乃至整个学习过程。?

三、发展主体?

随着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入,改变旧的教学模式,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已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自觉行动。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正在探索和尝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最新调查显示,我区历史课堂教学学生主要活动时间明显增加,由原来的平均每节课8分钟增加到15~18分钟。但这还不够。既然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历史教师就应该以主体的发展为第一要务,积极将学习过程还给学生,自觉摒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枯燥注入式教学模式,认真探索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将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或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引入历史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学生的知识正迁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辟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新途径。

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落到实处,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做好三件事:一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二是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资源,三是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这三件事里,学法最重要。送人一条鱼,只为一顿饭;教一个人捕鱼一次,他将受益终生。关于方法的重要性,毛泽东曾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没有船或桥,我们就不能过河。所以,不解决船桥问题,过河只是一句空话。”学习也像一条河。要想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必须有学习方法的桥梁和小船。哥白尼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可以说,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发展创新的基础。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经常问自己,我们是否教会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因为,如果学生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可以终身受益,这对发展学科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总结一下。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探索不同的教学模式,但目标应该是一致的。一言以蔽之,必须有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历史教师只能以“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为标准来确定教学模式,以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