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价值在哪里?
庞子博先生:今天的史书,就算你再活200年也读不完。中国的历史大概有两种,一种是自记,比如《后宫日常》,记录皇帝的日常生活,吃什么,用什么。为什么要记录这些东西?怕出事,万一皇帝吃了什么不舒服的东西,就要查清楚是谁上的岗,干了什么,而且不管多少少年翻这个账,为了方便都能翻出来。
一些法令、条例、书信,包括政策,在当时都成了一种历史。什么是战略?是意见和建议,是大臣写给皇帝的策略。政策、表格、信件等。包含政治、军事、经济、民生内容,也是当时历史的主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历史久远,保管方法不当,这些东西大多消失了,剩下的几乎都是明清时期的。
你会因为你记得的东西而更加赞美自己。比如给皇帝提建议,你得先夸他。即使你给汉献帝写信,你也不得不说他和神武一样聪明。所以这种自我记录的历史并不那么积极。
还有一个历史题材就是后人会去修复前代的历史。比如元朝会修宋朝的历史,宋朝会修唐朝的历史。里面包含了很多史料和材料,但是他们把一个失败者写成了胜利者。这类历史书的主要目的是告诉后人前朝是如何灭亡的,教育他们不要犯这种错误。
这段历史大部分是以贬低和轻蔑的状态写成的,很多都是臆测和捏造的,或者是历史学家在查阅了大量前朝的史料后写成的。因为他没有和皇帝生活在同一个宫廷,没有和历史人物生活在一起,只把这段历史看做敌人和后来者。
我们讲的古今图书的整合,包括我们所知道的四库全书,就是把世界各地的这类图书收集起来,然后重新编辑,很多都因为不利于统治而被烧掉了。
从这个角度分析历史后,你会发现,它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真实,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假。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需要以一种非常自然、公正、正直的状态去分析和遵循。历史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高度。
比如,听袁阔成对《三国演义》的解说就比大多数人好。?评论第一,书籍最后?这就是讲故事。这里每个人都买一本书来看。看完不还是那个样子吗?活着不好,活着不好,很难想清楚还是不要。透过历史看到规律并从中学习,然后知道我们今天应该怎么做。这是历史最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