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胜利剧院历史照片

文/老冯武道

我们所熟悉的是,在历史上,每一个朝代的激烈更替都会导致几次斗争或战争,这些都会留在历史的简谱中。

但中国* * *生产者在推动历史上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经历了无数磨难,创造了不屈不挠的伟大奋斗精神。南昌起义充分说明了这段历史,义军领袖的名声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1927年,中国、南京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先后发动了4月12日和马日事变、7月15日的反革命政变,导致全国局势剧变,原本生机勃勃的南国处处笼罩着阴霾。

12年4月,蒋介石突然向上海革命群众举起屠刀,发动反革命政变。宝山路上血流成河。随后,以“肃清党”为名,在江浙一带大规模杀害党员和革命群众,东南各省陷入反革命白色恐怖。这场反革命政变严重摧残了中国革命,成为大革命由胜利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武汉国民政府汪精卫和蒋介石一样,屠杀* * *生产者和革命群众。在“宁错杀一千,不泄露一个* * *党员”的鼓噪声中,一大批* * *生产者、进步人士和革命群众倒在血泊中,革命的武汉顿时成了笼罩在白色恐怖中的人间地狱。不久,南京与汉合并,先国合作终于破裂。

在这种极其险恶的情况下,并没有让中* * *生产者屈服,也没有阻止中* * *生产者继续战斗。它使中国* * *生产者认识到独立掌握军队和领导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南昌起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铺开的,革命洪流汇入南昌,迅速点燃了革命烽火。

1927 8月1日凌晨,南昌城头放了一枪,中国* * *生产党打响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第一枪。

党在南昌的起义是由周恩来等一批优秀的革命军事家经过精心策划和部署领导的。起义地点选在南昌,是因为这里党的武装力量多,群众基础好,成功的把握较大,受到了南昌市民的欢迎。

在以周恩来为首的前敌中央领导下,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在党的直接控制和影响下,率领两万余人,在“河山统一”的口令下成功起义。“张羽老县城,洪都新府”的南昌市,又获得了一个美誉——英雄城。

起义成功后,首先建立了革命政权机关。在原江西省政府召开了中国* * *生产者和国民党左派参加的联席会议,选举产生了革命委员会,并以宋庆龄等人的名义发表了中央委员会宣言。其次,我基本上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最后,在起义的基础上,迅速建立了人民军队,任命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为军事指挥机关,刘伯承为参谋团参谋长,郭沫若为总政治部主任,起义部队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名称。

贺龙是二方面军总司令,叶挺是二方面军前敌总司令。第2军下辖3个军,11军叶挺为军长(兼),聂为党代表,第20军贺龙为军长(兼),廖乾武为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第9军为军长,朱德为副军长,朱为党代表。

南昌起义的成功和人民军队的诞生,给国民党反动势力造成了极大的震动和恐慌,他们出兵“讨伐”造反派。于是,国民党军队迅速从四面八方赶来,使敌人的力量越来越悬殊,企图把革命扼杀在摇篮里。

在敌我力量更加悬殊的形势下,起义军下一步将何去何从,在何处安家落户,建立根据地,成了革命面临的严峻课题。

叶挺在《给士兵的一封信》中说:“我们要维持生存,要为革命而战,也必须找到一个内部不被军阀包围,外部不被帝国主义封锁的地方。”

当时起义军面临三种选择:一是按兵不动,与以南昌为中心的国民党反动派对抗,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另一个是上山,在山区建立根据地,但贺龙等人的想法没有得到同意;而第三次是出海,南下广州,争取外援,再北上。

去是肯定的,但问题是去哪里?选择第三个选项可能是合适的。

其实在南昌起义之前,中国* * *生产者对于起义后要做什么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就是联合国民党左派,把能掌握联盟的部队拉到广东重建根据地,利用海口得到苏联援助,然后实施“第二次北伐”。

起义的胜利被广泛期待。形势迫使军队南下。然而,四个不利因素严重影响了南下部队。

首先是关于南线的争议。当时有两种意见:一是走“大路”,沿赣江南下,取道韶关,直下广东。敌人在这条路上部署了重兵。一条是走“小路”,从江西向东去找吴,并直接走东江。可以补充兵力,得到国际支持,对我来说是强大的。最后,我决定走“小路”。由于南下的各种准备工作,起义军未能按时出发,部队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五天后才出城。

第二,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叛军很难南下。八月的江西,热浪笼罩,天气难耐。起义军大多走山路,担子很重。他们每个人携带250到300发子弹,他们自己还必须携带机枪。很多士兵,脸上带着菜,在南下的路上不断倒下。此外,患痢疾和缺医少药给部队带来了更大的困难,非战斗减员十分严重。

第三,起义军出现了溃逃、士气低落的现象。由于对起义的意义不明确,对南下途中的艰苦生活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起义军内部产生了一些动摇和不满情绪。

李在他的党内报告中专门谈到了这种情况:“八一革命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没有深入到群众中去,而且在于两军的士兵不了解它。”由此可见,起义军中的宣传工作极其重要。

第三,是蔡廷锴部的兵变。8月4日,左路行进的蔡廷锴部第10师在向进贤村行进时,背离起义军,转往浙江投靠蒋介石。这一下子带走了近四分之一的军队,严重挫败了起义部队南下的计划。

起义军克服重重困难,进入广东。此时两广军阀正及早调兵遣将,紧盯起义军的动向,千方百计阻止其进入广东。叛乱者正在经受严峻的考验。

9月1927,19,起义军几经周折进入广东,占领三河坝。

三河坝位于汀江、梅江、湄潭河汇入汉江的交汇处。它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根据长汀会议的决定,起义军在此分兵。

朱德率领的11军第25师、第9军训练兵团约4000人留守三河坝,监视梅县钱大钧部,掩护全军侧翼。

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率11军20军、24师从粤闽交界的大埔乘船,经汉江直下潮汕。

这就是党的历史上著名的“三江并坝分兵”,也是南昌叛军第一次分兵南下。这一次,我们分割了主力,战斗力大大削弱,朱德的部队因为孤立无援,处境危险。

后来,聂荣臻元帅回忆说,把我们最强的主力师留下来保卫三江大坝是完全错误的。

汕头是粤东重要的海口市,也是南下的重要目的地。

起义军占领汕头后,立即发布通告,保护民众,恢复社会秩序。设想先站稳脚跟,等待国际援助再发展。

然而,预期的国际援助并没有出现。相反,躲在海上的敌人,在帝国主义战舰的支持下,不断地挑衅起义军。特别是国民党军加紧向东江推进,进攻起义军,直逼潮汕。

在潮汕,起义军第二次分兵。前委决定留二十军第三师六万五千四百三十八余人,由周逸群领导,守卫潮汕地区。贺龙、叶挺率领约6500人占领揭阳。

经过两次分裂,叛军实际上被一分为三,实力进一步削弱。这为叛军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当起义军未能在汕头站稳脚跟时,敌人的重兵悄悄集结在潮汕周围。

叛军三股势力都面临重重压力的局面。朱德领兵于三河坝,被监视牵制,动弹不得。

周逸群带领留在潮汕的65438+万余人,全部是新兵和缺乏训练的学员,三分之一是伤病员。敌强我弱,部队被晾在一边,无险可守,很快就沦陷了。

既然潮汕失守,揭阳也将失守,起义部队将撤出揭阳,向海陆丰方向撤退。经过四天的激战,起义军终于因寡不敌众陷入混乱。

经过最艰苦的莲花山一战,起义军伤亡太多,太累了。此外,战败后,军队士气受到严重影响,遭到突然袭击。部队失去控制,很快就被打散了,起义军的首领也不得不被打散转移。

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就这样失败了,作为起义领导者的中国革命火种继续战斗。

当时,周恩来病得很重,发高烧。他甚至不能喝稀粥。他经常昏迷不醒,神志不清,还在想着起义的事。

在汕头市委书记杨世勋的陪同下,周恩来、叶挺、聂转移到南塘区黄厝寮村黄秀文家中,随后送一行赴港治疗恩来。

不久,杨世勋找到一条船,把他们送出海。当聂荣臻元帅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他说:“那条船真的太小了,它真的是一条船。我们四个人——周恩来、叶挺、杨世勋和我,加上船夫,把船挤得满满的。我们把恩来放在船舱里躺下,船舱里已经容不下第二个人了。我们三个人和船夫只好挤在甲板上。船太小,甲板空间不大,风浪大。船晃得厉害,站着甚至坐着都不稳。”

他们用绳子把身体绑在桅杆上,以免被甩到海里。这次旅行相当艰难,在茫茫大海中挣扎了两天一夜。我终于到了香港,安顿了周恩来,并密切关注待遇,为中国革命留下了最重要、最宝贵的优秀人才。

贺龙没有因失败而气馁。他在危机中看到了光明的未来。根据周恩来关于“今后长期革命斗争”的指示,他勇往直前,继续战斗。他以高度的责任感愤怒地说:“干革命最重要的是不怕失败。”

根据党的决定,贺龙带领部分部队突破重围。到了揭阳,他把30支步枪和几千发子弹交给了揭阳县委,离开了自己战斗多年的军队,从汕头经香港去上海找党中央。

1927 165438+10月,刘伯承根据党中央指示赴苏联学习军事,后转赴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学习。高中为中国学生的到来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会。

刘伯承代表20多名新中国学生致辞,感谢学校的热情接待。他说:“中国的革命事业暂时遭受了挫折,来到列宁的故乡学习是我们莫大的荣幸。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做一个布尔什维克。国内革命事业在等着我们。”

与此同时,云和林被调往香港、上海等地从事秘密工作。

党组织的关怀安排,保存了投身革命事业的宝贵火种,为不畏艰难险阻继续投身革命提供了宝贵的人才支持。

当时南昌起义的革命种子是由朱德等人领导的留在三河坝的起义部队保存下来的。

这支部队秘密北上,克服重重困难,转战湘粤赣边界。最困难的是,在甘南安远县田心圩,部队只剩下七八百人,主张继续师级斗争的只有73团政治指导员陈毅。情况非常困难。

在天心圩,朱德重组军队。他召集全体会议宣布:“今后,这支队伍由我和陈毅领导。革命的可以跟着我。不革命的可以回家。大革命失败了,但他们不会被强迫。即使只剩下四八支枪,他们还是会坚持革命。”

粟裕后来回忆说,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当时没有朱德同志的领导和陈毅同志的协助,这支军队一定会垮。

众所周知,这支起义部队和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从而揭开了革命斗争的新篇章。

南昌起义,一声枪响,划时代。南方失意,英气冲天,永载史册。

1955年授衔时,十大元帅中有七位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南昌起义,分别是:朱德、刘伯承、贺龙、陈毅、聂、叶剑英、林彪。十位将军中有四位参加了南昌起义,即粟裕、陈赓、张和许光达。

他们是叛军的领袖,他们是人民军队的创始人。无论他们经历了多少风雨,无论他们遭受了多少挫折,他们都变得越来越勇敢,坚定了信念,斗志昂扬,战斗到底。

他们的历史教会了我们这一代人什么是信仰、信念和信心...

铁的事实表明,历史永远不会忘记。

烈士的鲜血证明,历史将被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