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正义是什么?
中国哲学在儒家思想中的价值取向;儒家对社会价值观、伦理道德、社交礼仪的看法、选择和评论。其本质是个体在群体的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和周围环境互动时,在个人行为选择中所遵循的一套行为规范及其背后的思想原则。
基于科学原理,这些行为准则与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原则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上可论证的因果关系;同时,并没有真正有一套数量确定、定义明确的行为准则,其思想原则也没有准确、完整的界定(所以并不科学)。不是现代哲学,现代哲学已经科学了。可以理解为古代的一套哲学及其对现实生活的指导。
历史渊源
相传,孔子(公元前551 -公元前479 479)把鲁隐元年(公元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这段历史编成了一部史书,这部编年史叫《春秋》。***242年的历史事件,约15000字。《春秋》年谱很简洁,接近于大事年表。
后来(也可能同时)出现了《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传》或《左氏春秋》,始于(公元前722年),止于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左传》约654.38+0.8万字,也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比《春秋》多记载了654.38+07年,史料也比《春秋》多了很多。但后来儒生认为《左传》是一部诠释《春秋》经典的著作,于是西晋的杜预重新整理,把《春秋》经典先列出来,再分篇记载。从此,左传的本来面目就看不见了。《史记》和《汉书·艺文志》认为是孔子同时代人左丘明所作。
孔子开启了私学之风。因为《春秋》很简洁,所以在教学的时候需要解释它的措辞和历史意义。在大约公元前100年的汉代,出现了《公羊传》和《谷亮传》,它们侧重于解释《春秋》的语言和历史意义。先列出《春秋》原文,然后逐字逐句,层层解释。《谷亮传》相对更忠实于记录史实的原则,《公羊传》则认为《春秋》是孔子通过春秋时期242年的历史事件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处处蕴含着“小言大义”。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也有说孔子写《春秋》不仅仅是为了记录历史事件,更是为了用反映一套书法的词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看法,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这也是《春秋》中的“大义”。
另一方面,与汉代盛行的语言文字相比,孔子写《春秋》时所用的语言文字,已经称之为“古文”。如果没有注解的话,当时的一般文人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在教《春秋》的时候,确实有必要提意见。
春秋时期的正义——“中国人的精神”
一本试图向西方世界解释中国人的精神并揭示中国文明价值的英文书。英文书名为《中国人的精神》,由“北京日报社”于1915首发,书的封面中文名称为《春秋正义》。这本书对当时西方世界理解中国文化有很大影响。这本书的作者是辜鸿铭。
辜鸿铭(公元1857-公元1928),本名唐生,福建同安人,生于马来亚槟城的一个华侨家庭。13岁赴西方留学,11年留学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回国后,长期为张之洞幕府担任外国文案。清末,他在外交部任博士。明朝初年,他是北京大学教授。精通英、德、法等近十种语言,用英文写了很多书,经常被法德作家引用,拉丁文最好。
辜鸿铭非常熟悉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时局、社会风俗、文化传统、社会风气,但他并不是儒学大师。《春秋》中的《大义》实际上是以当时西方世界的思维模式来描述、解释、阐述和欣赏中国的文化传统。所以西方通常认为这本书通俗易懂,有其新颖独到之处,但并不十分深刻。
“要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深沉、博大、单纯。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个特点是深、广、简。(深、广、简)
中国人和中国文明的特质,除了我上面说的三个,还应该补充一个,而且是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敏感。(美味)”
这本书已被翻译成中文。]
《春秋正义》中有这样一句话:
“事实上,欧洲语言中的‘科学’和‘逻辑’这两个词是无法用中文表达的。”
幸运的是,我们今天有它,它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日常语言。
如果说《春秋正义》是中国文化文明的核心价值,那么这本书就远远没有达到目的。也许我们不应该对那个时代的人有那么高的要求。
关于孔子
孔子的生日:
"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庚子日。"
公元前5565438+公元前0 65438+10月4日星期六(儒略历)。
公元前5565438年9月28日星期六+0(公历)
耿旭(狗)年(平年)十月二十七日(鲁历、周历)
耿旭(狗)年(平年)(夏历)8月27日
孔子死于:
“十六年夏四月,鲁哀公丑,孔丘死。”
公元前479年3月9日星期六(儒略历)
公元前479年3月4日星期六(公历)
在任旭(狗)年(闰年),4月10日(周立露莉)
在任旭(狗)年(闰三月),二月十日(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