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警予牺牲后:尸体被盗埋在山沟里,前夫悲痛欲绝,儿女也不简单。
那具尸体就是向警予。这一年,她33岁。多年以后,我们再提起这个名字,往往会在前面加上四个字:一代女中豪杰。
人们说向警予的牺牲是中国革命的损失,却往往忽略了她的去世对子女和爱人的影响。本期,魂论将仔细梳理一下向警予牺牲后的那些事:
陈淳和王宅公在此行中冒着生命危险。因为刑场上有个告示写着“不准分尸”,很明显反动派对她恨之入骨,尽管她已经死了。
自1927年汪精卫露出真面目以来,武汉一直处于白色恐怖状态,大批进步青年死于反动派的屠刀之下。在这些年轻人中,“犯罪”是常事,可以被亲友接回去安葬。还有一些“十恶不赦”,当局不准收尸。
陈春和是工人,早年入党,与组织失去联系后一直潜伏在武汉。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他都会和工友兄弟们偷偷把尸体运到龟山西麓附近的补干亭。那里有一个峡谷,他们会埋葬尸体。为了以后区分清楚,他们会在坟墓里埋一块石头作为标记。
短短一两年,陈春和工人* * *收集了100多具人类遗骸。因此,他清楚敌人的各种手段。但看到向警予的尸体,他还是哭了。
向景瑜还是一头帅气的短发,但脸颊消瘦。她全身的伤痕表明她死前受过折磨。更难受的是,她的嘴里塞满了石头沙子,嘴巴两侧有很深的勒痕。
据老百姓说,她在去刑场的路上一直在演讲。人群中不时有人回应她,觉得这个女孩说的有道理。负责押送的反动派害怕了,开始打她,想让她闭嘴。他们发现殴打没有用,就找来一些石头和沙子,塞到她的嘴里,用皮带捆住她的脸颊,让她再也不能说话。
她没有哭。围观群众哭了。在他们看来,向警予其实不一定要走这条路。
是啊!向警予不是穷人家的孩子。她出身名门,本该过上小康生活。她出生在湖南省溆浦县的一个商人家庭。她的父亲向是当地有名的商人,人称“小诸葛”。
凌锐夫妇生育了10个孩子,其中* * *有六男两女。向警予在老九排名第一,她的昵称是九九。对于这个小女儿,我很爱凌锐,不仅仅是因为她乖巧可爱,还因为她从小就很聪明,一教就会读书写字。
所以从小到大,无论向警予想要什么,父亲和兄弟们都会想尽办法去做。就算她想成为全县第一个女学生,她大哥也如愿以偿了。只是家里人当时并不知道,这个小妹妹将来会做那么多大事:加入周南女校,参加革命,去巴黎留学,加入* * *生产党,与地方军阀树敌。
这一堆,一个接一个,都不是当时淑女该做的。所以,即使是90多年后的今天,饰演向警予的演员胡静也在微博中感慨道:“你本可以天真,你本可以吃饱穿暖……”
向警予被害的消息很快传开了。一直在努力抢救前夫的蔡和森深感悲痛。他在一张纸上写道:“你没有死,你永远不会死……”。过去的一幕幕,从相识,相恋,到分离,都出现在脑海里。
蔡和森还记得第一次遇见这个三湘女子,是在1918。那年冬天的一天,23岁的向警予作为一所女子学校的校长,来到北京联系湖南女学生留学事宜。恰好,蔡和森当时也在法国忙着组织勤工俭学。
蔡和森很高兴第一次见到这位传奇的溆浦女校校长。尤其是她的短发更让他印象深刻。他这才明白为什么杨昌济老师一直对她赞不绝口,称她是女子教育的人才。
其实对于当时很多男青年来说,向警予一直都是很有魅力的。男生圈里有很多关于她的轶事。有人说,为了让所有的女孩都来上学,她曾经动员她的父母让他们的女儿上学。为此,她亲自为他们解开裹脚布。也有人说她是“叛逆女”,经常惹父母生气。
但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男人想娶她。湖南有个地方军阀叫周泽藩,他很崇拜向警予,想娶她为妻。我没有把责任推给家人,就同意了。向警予听了,气得直接冲到周家,当众破口大骂:
把自己托付给国家,永不结婚。
周家无奈,只好作罢。也许正是这句誓言,让蔡和森认为她真的有意不结婚,所以在北京期间他们没有在一起。
他们真正开始向对方敞开心扉是在1919的最后。这一年,蔡和森带着姐姐和妈妈一起登上了去法国的游轮。这一次,他和50多名进步青年去法国留学,向警予是其中之一。
从上船到下船用了35天,蔡和森和向警予谈了35天。他们一直在讨论中国的未来在哪里。有时他们会争吵,但每天日出时,学生会看到他们站在甲板上说话。
有一天,他们终于谈到了爱情和婚姻。直到那时,他们才发现真的有人和他们想法一样。他们都认为旧式婚姻毫无意义,年轻人在一起应该是爱情和理想的完美结合。
35天的航程结束,他们基本确定了恋爱关系。次年5月,他们在蒙达尼举行了一个独特的仪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结合不应该叫婚姻。毕竟新郎新娘不同意以前的结婚方式。他们称之为:与蔡结盟。
蔡和森的母亲、姐姐和数十名中国学生参加了仪式,而该女子没有家人参加。那天,他们拍了这样一张结婚照:
新娘和新郎都没有穿婚纱,也没有戴鲜花。新郎手里拿着一本《资本论》。这段婚姻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两个“叛逆青年”的爱情被年轻人津津乐道。第一次体会到爱情甜蜜的向警予在给父母的信中写道:何森是九儿真正爱的人,利益无二...
随后几年,他们并肩作战,育有一子一女。不幸的是,孩子的到来并没有让他们的婚姻更加牢固。爱情容易相处难相处,生活习惯的不合最终让他们在1926分开。也许婚姻专家是对的:太好的两个人往往是悲伤的。
分家后,向警予依然是三湘才女,依然活跃在革命前沿。蔡和森虽然组织了新的家庭,却一直关心着向警予。只是他们再也回不去了。
1928年3月,向警予被抓,蔡和森急得不知如何是好。他知道自己也是敌人追逐的目标,但还是四处奔走,试图救她。得知向警予被杀,他痛苦万分。他用向警予同志的传记来纪念她。在文章中,他说:
现代人解读这句话时,往往只关注后半句。但如果你仔细看前半段,你会发现,她对他来说,毕竟还是个“情人”。
三年后,蔡和森被捕。在敌人的监狱里,他做出了和向警予一样的选择:绝不屈服。1931年8月4日,壮烈牺牲,年仅36岁。
有没有一种感情可以超越婚姻,甚至不怕生死?对项和蔡来说,也许是有的。
向警予、蔡和森的相继牺牲,让无数革命朋友悲痛欲绝。但他们的孩子当时对这一切一无所知。他们都太年轻了。
从1920到1926,向警予和蔡和森的婚姻持续了六年,期间生了一儿一女。女儿尼采首先出生。她母亲去世时,她只有6岁。二儿子才博的母亲去世时,他只有4岁。
谈到父母,尼采曾说:“我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很短”,所以尼采对父母的了解基本上是通过其他亲戚。
尼采出生在上海象山路的一个阁楼里。夫妻二人之所以给女儿起这个名字,是因为他们在法国蒙达尼结婚。当时夫妻俩很穷,向警予一边带孩子一边干革命。妮妮的到来缓解了他们紧张的神经。
四个月后,因为工作的需要,尼采被交给她的姑姑抚养。从那以后,她很少再见到父母。从那以后,她搬了好几次家,从姑姑家搬到姑姑家,又从姑姑手里搬到奶奶葛家。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家是搞革命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孩子的安全。
奶奶和姑姑对尼采很好,但这并没有减轻她对父母的好奇心。她经常问她奶奶她妈妈什么时候来看我,但她经常得不到任何有价值的回应。毕竟她奶奶也不知道。
直到有一天,妈妈突然出现在家里。是1927。向警予从莫斯科回来,打算去武汉继续革命。当她路过长沙时,她决定去看望她的孩子们。
其实在这一点上,向警予已经和蔡和森分开了。当这个前儿媳妇出现在蔡家时,她的婆婆葛没有半分不高兴。
关于女主角葛,笔者将在下篇文章中向大家介绍。她绝对是一位英雄母亲。她养育了蔡和森和蔡畅,拯救了蔡家多名孙辈。葛是蔡家藏藏多年的主心骨。她对向警予这个媳妇是绝对满意的。
当他再次见到自己的孩子时,向警予几乎认不出他们了。五岁的尼采不知道她妈妈在外面有多牛逼,但她觉得自己是短发,不裹脚,和别人的妈妈不一样。关于这次会见,尼采晚年是这样说的:
这么简单的相处细节,和妈妈睡觉,被妈妈叫醒,是任何一对母女相处的简单场景。但这一幕,尼采记了一辈子。小女孩有多想念妈妈,才能把这样的事情牢牢的刻在心里?
在长沙只待几天,向警予就要去武汉了。出发前,在婆婆葛的要求下,全家人拍了这样一张全家福:
照片最左边的女人是向警予,32岁,长得很帅。这是尼采和她哥哥一生中最喜欢的照片之一。虽然父亲革命没回来,但母亲和奶奶都在。不管外面的枪声有多激烈,对尼采兄妹来说,这几天他们的母亲在这里真是太好了。
照片拍完后,向警予离开了长沙,这是尼采和她哥哥最后一次见到他们的母亲。1928年3月,向警予被捕的消息传到了蔡家。
奶奶敏锐地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因此,她本打算带着外孙女和外孙去看望母亲最后一面。但最后,她不敢冒险。如果反动派拿孩子做文章,她怎么配得上儿媳妇?就这样,尼采对母亲的记忆永远留在了那张全家福照片上。
向警予的牺牲,让本来就生活在白色恐怖下的蔡家人更加紧张。为了躲避反动派,我奶奶和姑姑带着几个孩子东躲西藏。最后,尼采搬到了上海,和她父亲一起住在我们党的一个秘密机关里。
在此期间,逐渐变得懂事的尼采有机会近距离了解她的父亲。父亲工作很忙,话也不多。他总是盯着她看,有时还嘀咕说她长得像她妈妈。躲了一段时间后,1928年秋天,她的父亲和姑姑被送到了苏联,她也被带走了。
起初,对尼采来说,苏联的生活非常稳定。当时她在一个儿童之家读书,父亲在外忙着工作,所以会时不时来看她。后来父亲回国,很久都没有消息。过了很多天,一个叔叔才告诉她,她的父亲在广州去世了。
尼采今年9岁,她没有哭,因为她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牺牲。之后,她开始独自生活在苏联。她认识了许多和她一样来自中国的同学:毛、毛岸青、、、曲、、等。后来,她的弟弟才博也被送到了这里。
这些领导人的子女在被送过来之前,其实也有类似的命运。毛兄弟失去了母亲杨开慧,失去了父亲赵世炎,失去了养父瞿秋白,几乎每一个孩子都在遭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但是这些孩子极其懂事,他们在一起可以互相取暖。
有一次,曲给看一本相册,里面有一张她从未见过的照片。照片下面写着一行字:中国第一个女党员诞生。多年未见母亲的不确定这是谁,还是屈的母亲告诉她:是的,她就是向警予,你的母亲。
已经懂事的尼采终于知道了她的父母是做什么的,以及他们为什么会死。从那以后,她坚强多了。苏联人自己在战时日子也不好过,不可能给这些孩子好的生活。他们经常又饿又肿。为了填饱肚子,卖衣服换一块面包,爬树摘野果吃,是他们的日常。直到战争结束,一切才开始好转。
从7岁到31岁,尼采在苏联生活了24年。从莫斯科医院毕业后,她回到祖国,受到姨妈蔡畅和家人的迎接。之后,她成了医院的全科医生。1976之后,国家急需俄语翻译。她被调到北京外国语大学教俄语,后来被授予教授。她很低调,很多同学都不知道她是向警予和蔡和森的女儿。
2012年,她在北京病逝。她几乎没有给后人留下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只有她父母的照片。是她在苏联的叔叔阿姨给她的。他们担心她会想家。这些照片陪伴了她半辈子。
才博比他妹妹小两岁。他的性格跟随他的父亲,他非常冷静。但做事风格和母亲一样大胆。向警予去世后,婆婆葛郝建带着孙子隐居在湖南双峰,亲自教导他。
他成绩很好,很快被湘乡中学录取。奶奶是一个留过学的女人。祖孙经常在一起讨论很多国家大事。因此,才博一直尊重她的祖母。但他对父母几乎没有印象。刚出生一个月,母亲就出去忙革命了,他很少再见到他们。甚至他父母的牺牲也让他过了很久才听到别人的消息。
1938年秋,周总理终于派人找到了他们的家人,葛安全地把孙子交给了组织。他首先被派往重庆会见周总理和邓。看到这个孩子,周总理感慨万千。他拍拍才博的肩膀说:“送你去读书,将来为死去的烈士报仇……”此后,他也被派往苏联。
在苏联,蔡伯夷活了10年。在奶奶的培养下,他有很好的文化背景,很快成为那些留学孩子中的佼佼者。
当时,在所有学生中,与毛的关系最好。毛比蔡伯达大两岁。两人都失去了母亲,过着东躲西藏的生活,都在努力回国做出一番成绩。
1945年的一天,23岁的毛突然来到身边,告诉他:“我可以回中国了!”当时,毛已完成学业,他收到父亲的一封信,同意他回国。
这让才博很羡慕。他紧紧地握着好兄弟的手说:“我就等着这一天呢!”“他也想回国,但是父母都不在了,他都不知道该向谁申请。他深思熟虑后,代替所有留苏学生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向毛叔叔申请回国。
毛主席和蔡和森、向警予的关系大家都知道。早在1913年,毛和蔡就认识了,他们经常一起组织新民学会的活动。在八七会议上,推荐毛主席进入中央政治局的也是蔡和森。可以说,他的推荐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私下里,毛主席和蔡和森都是杨昌济的弟子。临终前,给好友张写了一封信,嘱托他今后多方面照顾毛和蔡。在信中,他直言:“你不说什么救国,就要先救国。”我不得不佩服老阳先生认人的能力。早在20世纪20年代,他就能得出这个结论。
多年以后,老朋友不在了,但老朋友的儿子还在。毛主席被才博的信深深感动了,他很快回信说...我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
但是那时,蔡氏还没有完成他的学业,所以他不能回来。直到1949,刘少奇在访问苏联期间遇到了才博,并把他带了回来。因为冶金系炼铁专业,他被分配到鞍钢炼铁厂工作。
1948鞍山解放时,铁厂几乎是一片废墟。新中国成立后,对钢材的需求突然增加了几倍。才博和新中国第一代铁人一起,肩负起了历史赋予他们的重任。年轻的才博有知识有技术,很快成为工厂的技术骨干,并被正式任命为鞍钢厂长。
从此,他成为中国第一批冶金专家,他的论文也让教练聂惊叹不已。在他的领导下,鞍钢成为了钢铁工业的肩膀。长期以来,鞍钢扮演着扶持国家钢厂的角色,它向包钢、武钢、攀钢输送了大量人才。
19918年9月18日,才博因病医治无效,在京逝世,享年67岁。晚年,才博经常拿出父母的照片,一遍又一遍地擦拭。他总是问身边的人:“我有资格做向警予和蔡和森的儿子吗?”
类似的问题,他的好兄弟毛安迎曾在日记中反复写道:“我有资格做毛泽东的儿子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毛安迎去世后,他的遗孀刘思齐曾经问过毛主席,主席说:“合格,他是我的骄傲。”我相信向警予和蔡和森如果知道的话,一定会给出和毛主席一样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