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历史和生活的常识。
随着人口的不断繁衍,一个氏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分解,由姓氏衍生出它的一系列分支。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姓和姓是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志。进入阶级社会后,“士有别于他人”,士成为世家子弟的专用称呼。姓氏命名的方法主要有:诸侯以封国名为姓,清大夫以赐封地为姓,有的以仕为姓,有的以居为姓。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近亲结婚会产生不良后代,而且“男女同姓,但其出身并不少见”(《左传》),所以在贵族妇女的称谓中使用姓氏,因为“姓氏”可以表示她出生于某一氏族,在“其他婚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姓氏制度也比较混乱,姓氏逐渐混乱。到了汉代,姓氏已经基本确立,和现在常见的姓氏大致相似。但由于各种因素,古人改姓的情况时有发生。
2.古人是怎么命名的?
随着语言和文化观念的发展,中国古代的人名越来越复杂,包括姓名、文字和数字。
所谓“名”,是社会上对个体的一种特殊称呼。“子”往往是“明”的解释和补充,也叫“表意”。“子”字是男女成年后才加上的,表示开始被尊重。一般名字和字多是父母长辈取的,大多表达长辈对子女的期望。如关羽,字云长,意为“展翅入云”;赵云,字子龙,意为“云随龙”。“不”是对人的别称,也叫别称。是用户自己赋予的,寄托或标榜自己的一些感悟和旨趣。比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用一部万卷书、一千卷古文字、一架钢琴、一盘棋、一壶酒、一个老人本人来命名“六十一俗人”这个数字。南宋画家郑思肖,宋亡后改名“索南”,以示南心不忘老歌。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往往有自己的谥号,宋代以后,取谥号尤为盛行。
古人更注重取“名”和“字”。有些古人的名字和字有相近或互补的意思,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迪什》:“广平袁玉娥。”)岳飞,字鞠鹏。一些古老的名字和文字取自古书中的名句或成语。比如曹操,字孟德,在《荀子》中写了“夫谓德操”这句话。一些古老的名字和字符是反义词,如曾点,他的单词是Xi。(点,黑也;白烨Xi。)有些古人也有“小字”,即出生名。比如曹操叫“阿紫”,刘禅叫“阿斗”,这两个都是本名。古人的名字和文字也常用来代表家族中的世代。在先秦时期,伯、仲、叔、纪等常被加在人名、字前,用以表示兄弟,如、、叔湘、。汉代以后,逐渐用同字或同部首来表示姓名或文字上的对等关系。
同样,古人对姓名、文字、数字的用法也很讲究。姓名一般用于礼貌、卑微的称呼,或上下级、长到少的称呼;下级对上级互相尊称、称呼时,以字、号称呼,同辈只有在彼此熟悉的情况下才以名字称呼对方。在大多数情况下,直呼彼此或他人的名字是不礼貌的。
3.古人在交往中称呼应该遵循哪些规则?
古人历来重视礼仪,所以在日常交往中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自我声明和相互称呼的规则。
一般来说,在相互交谈或通信中,任何提到自己的人都是谦虚或谦卑的。古人的自谦中,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我谦”,即一个谦虚有见识的人;“无能”“不配”,即自嘲为一个没有才华的人;“麻木不仁”,即自称怂;“无良”,即妄自菲薄的人不贤惠。另外,男性一般称自己为“臣”、“仆”,女性称自己为“妾”、“奴”、“奴”。年轻人在长辈面前自称“学生”、“晚生”、“晚生”,普通人在官员面前自称“小人”、“王”,都是自谦的常用词。即使是地位很高的帝王将相,名字也很谦虚,一般称自己为“孤”“寡”。只是到了后来,“独孤”才逐渐成为皇帝的专用称呼。
相比之下,古人在称呼对方时往往会使用敬语。古代常见的敬语有:父、子、长辈、君子、公、君子、足下等。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敬语。“父亲”是对年长男性的尊称,如仲尼的父亲、伯钦的父亲;“子”常用来表示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如孔孟。还有的在字前加“子”,如子禅(宫孙桥)、子贡(端木词);“长辈”一般是对品德高尚的人的尊称。一些古代名人,如伍子胥、信陵君等,被称为“长者”。“先生”,古人称老师、老人、贤者为“先生”。至于“公”、“君”、“足下”,则是广泛使用的。在古代官场,有一些特殊的敬语,比如对君主的“卿”、“爱卿”,对大臣的“陛下”。另外,人的字和数字也是敬语,但只能用于特定的个人。
4.什么是禁忌?
所谓“讳”,是指古人在谈话、书写时,要避开君主、父亲、亲人的名字,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历史现象。
禁忌起源于周朝。秦汉以后,随着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禁忌体系日趋完备。社会上有三种禁忌:民族禁忌、家族禁忌、圣人禁忌。“国讳”主要是为了避讳皇帝本人和他的父亲、祖先,有的朝代引申为避讳皇帝的姓氏、汉字、十二生肖、陵墓名称。封建帝王为了加强封建统治,要求其统治下的所有臣民都必须遵守“民族禁忌”,否则一旦犯了禁忌,就是“不服从”,将受到严厉的惩罚。“家讳”是指避讳自己的父亲和祖先的名字,仅限于亲属之间,体现了封建伦理精神。“圣人忌讳”多数情况下是指避开孔子忌讳的“秋”。此外,还有一种“宪法禁忌”,即封建官场中下级官员为了讨好上级,主动回避官员的姓名禁忌。
封建社会避讳的方法有几种:“换字”,即将应该避讳的字换成读音或意义相近的字。如苏轼祖父的名序,苏轼把名序改成了“叙”。唐祖怕虎,所以凡是叫“虎”的地方都改成了“武”或“兽”。“虚字”法,是指应该禁忌的字是空的,没有写出来,或者是“口”、“一”或者是“禁忌”。比如唐人写隋书的时候,为了避免太宗李世民的忌讳,就把“王”改成了“王充”。“乏笔法”就是不写你所避字的最后一笔,比如“秋”,孔子著名的忌讳,乏笔法。此外,还有一种忌讳的方法,就是避免用英语口语打电话。汉语有四个声调:平、上、去、入。如果一个禁忌字属于入声,就不应该出现在口语中,而其他三个声调还是可以背的,但有时候因为回避一个字,四个声调都是禁忌的。
因为忌讳,我甚至改了别人的名和姓。汉文帝成名,春秋时的田横改为田昌。帝封为齐,魏改称魏子恺;汉武帝成名,蒯彻改名蒯通;刘知几写的是《史通》,但后人为了避讳李隆基,把刘知几的名字改成了刘子璇(紫轩是刘知几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