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兴起的背景及其艰难发展的原因。
1871年,福州船政局所属铁厂首次采用新的钢材加工工艺:安装吊车,铸造大圆筒;购买3吨蒸汽锤,锻造大轴;建立拉拔(轧制)厂,轧制15mm以下造船钢板和6 ~ 120mm圆钢、方铁。1886年,贵州巡抚潘悌创办清溪铁厂,先用土灶,后从英国订购18锻铁炉、2台1吨贝塞麦炉、1板轧机、13板带轧机、1888。最后因为清廷腐败,没有资金,没有铁矿石煤炭,没有好的管理,没有精通技术的人,所以在1893关门了。这是建立现代化钢铁厂的一次尝试。1890年,江南制造局(以下简称“江南制造局”或“江南制造局”)建成了我国第一座3吨平炉,随后又建成了15吨平炉(图1)。同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建设了中国和远东第一个现代钢铁合资企业湖北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现代钢铁工业的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除了汉冶平,本溪、鞍山、上海、阳泉、石景山的钢铁厂也相继开工。
1915,“本溪湖煤铁有限公司”投产。到1917,有了两座300立方米的高炉,然后又增加了两座小高炉(每炉每天20吨左右)冶炼高质量的生铁。1916中日在鞍山合办“振兴铁矿有限公司”。1918年,“鞍山铁厂”正式开炉,2座515立方米高炉,随后是4座焦炉,693立方米1高炉。1917金宝铁厂在山西阳泉成立,拥有1座小高炉,日产生铁20吨。1918年,上海和兴化铁厂(现上海第三钢铁厂前身)先后建立了两座10吨和25吨的小高炉,两座10吨的平炉和一套轧机。扬子机械公司在武汉陈家集建立了1座高炉,日产量约100吨。1919龙岩铁矿拟建石景山铁厂,1920 1号高炉开工建设。上述钢铁企业成立后,1920年全国铁产量达到43万吨,钢产量达到6.8万吨。1923年,东北兵工厂建造了1电炉,是中国早期炼钢电炉之一。
1931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中国东北。1937“七七事变”后,侵占华北、华中、华东等广大地区。他们掠夺了这些地区的矿产资源。1931年,庙尔沟铁矿开始运营,建成1座200吨和180吨高炉,年炼铁能力13万吨。1933年,日本在鞍山建立昭和制钢所。1935,其新建的第一炼钢厂(有4座100吨平炉)出钢,1937,新增2座150吨平炉。此外,鞍山地区的昭和制钢所第二选矿厂,除昭和制钢所外,还有中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铸管厂、钢管厂、钢丝厂、镀锌厂、耐火材料厂、机械厂、中板厂,也是日本帝国主义控制的。从65438年到0937年,北京、天津、唐山、阳泉等地也新建或改建了钢铁厂。
民国以后,面对韩业平“心力交瘁,经营失败,经营失败”的经营局面,出现了一批文章,对韩业平失败的原因进行理性思考,提出各种见解。大多数研究人员将韩叶平的失败归因于内部管理不善和国内动荡。在1914的调查报告中,曾把汉冶萍的失败归结为“地形失败(指汉阳铁厂所在地离矿区太远,交通不便,运费高),用人失败,管理失败,组织失败,命运失败”[35]。《汉冶萍公司简介》认为汉冶萍公司没有好结果的原因在于“(1)法律不适用;(2)如果营私舞弊大到厂矿人员不舞弊,董事们就不管了;(3)前期铁价低,受日本牵制。今天涨价幅度有限。”[36]吴景超认为,韩业平失败的原因在于“规划不周、用人不当、管理不善、环境恶劣”。[37]显然,三者都把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公司的主观方面。“偶然失败”、“环境恶劣”等客观原因的分析,主要是指内乱时有发生的国内社会秩序,以及当时的各级统治当局“补贴虽少,却贪得无厌”。理论有一定的依据和道理,但其偏颇也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李伟格对这个问题有着独特的看法,他强调国家主权和行业标准对韩业平的负面影响。他认为,任何国家的钢铁工业都经历了一个从艰难起步到逐步发展的过程。韩叶平早期的商业失误并不可怕,资金和人才的不足也不足为惧。阻碍韩叶平发展的真正原因是没有国家的关税保护和工业生产标准。"十多年来,韩厂一直处于艰难困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