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中国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所展示的中国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进取精神;高僧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重义轻德的道德情怀;民本思想认为人是立国之本。
一、天健康,君子自强不息。
中国人似乎是世界上最忙碌、最有进取心的人。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劳动人民凭借这一美德取得了许多杰出的成就。以万里长城为例。正是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造就了这个独一无二的建筑奇迹。历代圣贤、名家都赞美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自强、国家富强、社会进步而奋斗。一代又一代人延续了不懈奋斗的民族精神,如长征精神、抗洪精神、女排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
二、中国人的“和”与“谐”
在中国人眼里,一切都离不开“和”“合”两个字。“和”就是和谐、和平、中和,“合”就是汇聚、融合、联合。中国人讲究阴阳、天地、日月的协调,做事天时地利人和,做人讲究和谐。对中国人来说,重视和谐,与人为善,恪守和合、和合,是一种习惯和文化认同。
第三,大义高人一等,反对忘义。
重“德”是中国文化深厚悠久的传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是做一个勤于谋利、“唯利是图”、无德无伦的小人,还是做一个“义”的君子,仁义廉耻,是关系到人能否区别于动物的大问题。既肯定了合理利益的正当性,又弘扬了仁义之德,努力实现“义利兼顾”的美好局面。
第四,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如“维和爱民”、“富民强国”、“重民保民”、“亲民”等,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华精神,几千年来滋养着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民族精神就像奔腾的河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