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西域,高昌国国王坚持与唐朝对抗。结果如何?

高昌位于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上,是一个地理位置极其重要的国家。它位于今天的吐鲁番,北面是天山山脉,南面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作为门户,高昌掌握着重要的生命线。如果你来自西域,基本都会经过这里。

前面说高昌是汉族国家。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祖先大多是汉人或者是来避难的中原人。高昌人直到唐朝还在使用汉语和汉字。由于离开中原时间较长,高昌的语言除了少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外,还夹杂着一些外国语言。高昌虽然是多种文化的聚集地,但高昌人本身也深受、执着、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其中一些人还在研究中国的国学经典,可见中华文化的巨大向心力。

当时的高昌王是屈,他的祖先也是汉人,甚至还在汉朝做过大官。因为陷入困境,他逃到这里,慢慢发展成为当地的一个宗族,最后成为一个国王,而代文曲泰已经是第九代。

追根溯源,泰也是一个小有成就的中国人。早在隋代,他就随父游历长安、洛阳,在那里深深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对血脉中流淌着中国文化的屈父子印象深刻。玄武门之变后,继位,太成为第一个在唐都长安朝见皇帝的国家元首,表示支持继位的合法性。此后,高昌成为唐朝监察西域的耳目。

高昌与唐朝冲突的直接原因是唐朝断了财路。自丝绸之路开通以来,它成为从西方到中原的必经之路。丝绸之路在西域主要分为三路——北路、南路和中路。与其他两条路相比,北路更远,而南路早已废弃,所以从丝绸之路来来往往的人都会走高昌所在的中路。高昌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垄断了大部分的国际贸易,成为丝绸之路上最大的中转站,获得了大量的财富。

其他国家怎么可能不嫉妒高昌在贸易上的优势?位于南路的燕国想出了修南路的主意,于是燕齐王开始向李世民汇报,希望得到李世民的同意。李世民在国家间友好交流和互利的基础上批准了燕齐王的行动。

得知这个消息后,高昌的宝宝当然是反抗的。太王文曲气得把矛头指向了燕齐,然后对燕齐背后的大唐恨之入骨。高昌疆域虽不如唐朝辽阔,但却是西域大国。一方面派兵攻打焉耆,掠夺焉耆所有的金银财宝;另一方面又联合西突厥,对投降唐朝的西域小国义乌发动猛烈进攻,显示其切断丝绸之路、吞并河西地区、独占西域的想法。

之后,高昌不仅停止向唐进贡,还下令周边其他小国不得再进贡。李世民看出这个信使传达了大唐会谈的意愿,但处于情绪激动阶段的高昌当然不会同意。再加上他对唐朝的不信任,文曲泰拒绝接受疾病,但是李世民怎么会死呢?邰见他多次赴约,烦不胜烦,便直截了当地对唐使说:“你走你的,我走我的独木桥,我们互不干涉。别管我自己的事。”

高昌作为西域大国,在西域可以欺软怕硬,但如何能与强大的唐朝抗衡?他们哪来的自信?我听过一句话:“天高皇帝远”,这个时候很适用。

没错,高昌与唐朝抗衡的最大资本是遥远。像之前唐朝解决吐谷浑和东突问题的时候,虽然离得远,但也是唐朝的邻居。无非就是多准备些马匹和粮草,多花些时间,十天半月还是可以到达的。但是高昌不一样。意味着远不止距离,也意味着到达的可能性小。它被狭窄的河西走廊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部与中原隔开。

另外,高昌地处吐鲁番盆地,是中国夏季最热的地方。曾经,它从海洋变成了陆地。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作用下,北冰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水汽被完全抵御,水草不复存在,只有尘土和土壤。《西游记》中的火焰山就是基于此。更何况唐朝的气候处于暖期,真的是升温了。汤灿君如何突破这一高温障碍?即使是冬天,吐鲁番盆地作为我国纬度较高的地区,也是北风刺骨,春秋两季都会掀起沙尘暴,唐军很难潜入敌人腹地。

高昌除了地理上的优势,还有一些主观上的原因让它自大。十年前,文曲·泰访问唐朝,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接见。在这次访问中,泰借机观察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唐朝的实际经济发展情况,此外还有联络唐朝感情、巩固外交的目的。然而,他只是在看管中的豹。他观察到秦、甘沿边境的北方地区人烟稀少,十分萧条,与隋朝无法相比。他进一步认为,整个唐朝都是这样。

夜郎的傲慢伤害了他,于是他自然疏远了唐朝,转而投靠了西突厥,并不断对西突厥示好。虽然东突被唐朝消灭,但西突仍有相当的实力。他们控制着辽阔草原的西部,与高昌为邻。他们的国家利益息息相关,也非常重视外交。隋朝时,当时的高昌王屈的父亲屈随同西突厥人可汗出使中原。后来高昌发生政变,西突厥成了屈父子的家。双方的关系非常密切。

高昌前面的恶劣气候是天然屏障,强大的西突厥是后盾。看起来是利用了天时地利人和,但要做好准备。

一方面,泰在中国大力修建防护设施,并积极鼓励全国人民以战备状态迎接任何情况。另一方面,寻找外援,他找到薛延陀单于易南,薛延陀与唐交好,但太故意派使者挑拨离间,易南并不买账,果断派使者到唐长安,表示愿意与唐共同对抗高昌。大唐实行积极开放的外交政策,从中可以看出这一政策的成功,也凸显了李世民的人格魅力。李世民无疑是一位英明的君主。贤明君主的标准是仁慈与狠辣并存。当然,他对友好国家要仁慈,对敌人不能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