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的早期经历
2009年6月,蔡明和丈夫丁秋兴早早来到首都国际机场迎接。当穿着白色t恤的挺拔儿子走过来时,蔡明突然做了一个梦。2001年,蔡明把他的儿子送到了国外。今天,我的儿子已经从一个小男孩成长为一个男人。
尽管他们已经分开多年,蔡明一直记得丁丁童年时的饮食偏好。儿子回国后,她卷起袖口,在厨房给儿子做了可乐鸡翅、糖醋鱼、苹果丝。其实儿子在海外生活了八年,饮食习惯早就改变了。丁丁直言不讳地告诉蔡明:“妈妈,我不习惯中国菜。以后给我做西餐。”就这样,蔡明为了一顿饭会在厨房里忙上近两个小时。
蔡明性格豪爽,圈内圈外朋友很多,经常回家做客。大家一起喝红酒,聊剧本,打桥牌,气氛非常融洽。一次,在他妈妈的朋友们散去后,丁丁对蔡明说:“妈妈,我是这个家庭的一员了。客人来家里,你得事先征求我的意见。”在母亲眼里,儿子再大也是个孩子。蔡明根本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每天到了下班时间,他就拎着包出门。同事们都用奇怪的眼神看着丁丁...
三个月过去了,丁丁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每天到了公司,他都很郁闷。几天后,丁丁“跳槽”,进入一家金融单位担任理财规划师。
从错误中学习。在新单位,为了缓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丁丁频繁参加同事聚会。渐渐地,丁丁的家庭背景在单位暴露了出来。好几次,经理都委婉地提醒丁丁:“只要稍加努力,你的业绩就会在公司名列前茅。”丁丁琢磨不透对方话中的意思。最后经理干脆直截了当的说:“你要懂得利用父母的资源去开发娱乐圈的高端客户。"
一天,蔡明正在客厅里做哑铃练习。突然,央视《心理访谈》栏目将她的目光聚焦: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海归的情绪变化可以用字母“U”来概括。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和社会应该创造一个宽松温暖的环境,帮助海归重建自信心,让他们回归情感巅峰...
165438+10月3日凌晨,蔡明拿着两个金奖杯来到儿子的房间,说:“丁丁,这是你出国前在青年合唱团表演时获得的奖品。留学期间,你也是一大群同学中的佼佼者,你的摄影获得了一等奖。虽然你现在遇到了麻烦,但我妈妈相信这只是暂时的。凭你的智慧和毅力,一定能走出来。”一席话,说得丁丁心潮澎湃。
蔡明有很高的智商和情商。在随后的日子里,她定期邀请儿子的国内同学和同事朋友的孩子进屋,举办“家庭沙龙”。蔡明夫妇把这件事当作一件大事,他们特意把宽敞明亮的客房腾出来作为“沙龙空间”。
2011年2月,丁丁严肃地告诉蔡明:“妈妈,我已经完全适应了中国的生活,也知道如何与身边的人相处。国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鼓励‘海归’创业。我想自己开一家文化公司。”蔡明连声鼓掌。随后,蔡明夫妇出资50万元,帮助儿子成立了一家文化传播公司。丁丁牢记母亲的教诲,把员工当亲人,逢年过节组织员工聚餐、出国旅游...公司就像一个大家庭,业绩节节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