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的背景动因
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由于石油危机和环境恶化,工业化国家开始采用以提高效率和节约能源为目标的运输系统管理(TSM)和运输需求管理(TDM),同时大力发展大容量铁路和实行运输优先的政策,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调整运输结构,建立优化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运输系统。ITS作为综合解决交通问题、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新一代交通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发达国家孕育和发展,并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发展趋势。科学、现代化的交通管理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综合治理和解决交通问题的目标。早期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利用电子、传感、传输等技术实现科学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GPS和信息通信、交通监控系统、交通诱导系统和信息采集系统在交通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这些技术只是针对车辆或道路的科学管理。
自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冷战结束以来,工业化国家用于军事和国防领域的卫星导航系统、信息收集和提供系统、计算机控制和管理系统、电子和电子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转向民用,大部分军事投资也转向民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同时,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借助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加快了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工业化国家的传统工业领域因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集中而失去了明显的竞争优势,开始酝酿和开拓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工业市场。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它代表着一场信息革命的到来,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这就是信息高速公路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国际信息网络internet的建立,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从1994开始,世界经济逐渐进入信息革命阶段。
信息产业应运而生。ITS以信息技术为导向,将其他相关技术集成到智能交通管理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工业化国家和私营企业投资了这一新兴产业。美国政府在1991开始投入ITS的开发和研究,仅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在1993的投资预算就达到了2065438+万美元。19欧洲国家在尤里卡项目上投资了5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