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棣镇旅游资源
公园内有海风塔、金谷殿、钟鼓楼、白石像、渤海黑牛像、代学馆遗址等,总面积8400平方米。八角形的十三层楼阁状海风塔位于莲花湾南侧,毗邻大学堂遗址。五子脑佛像位于旧塔遗址上,距离新建的海风塔50米。海风塔北侧莲花湾正对钟楼,东北方向有一座白石雕像。中国八大名牛之一的渤海黑牛雕像就坐落在这里。塔旁有一名退役战士。
韩家窑遗址顾靖
1988年秋,中国山东无棣镇韩家窑遗址发现一口古井。从中发掘出石夯、石磨、带砂红陶盆的残片,以及灰黑色浅纹陶罐和一个陶盘的残片,上面绘有黑色条纹的鱼形花纹。一个多月后,在古井东北两里处,土层下一米处,挖出了一座水平的半椭圆形古窑。窑内壁四周的红烧土和青砖痕迹相当清晰,五个并排的南向火道外还有半成品胚状,仍可辨认。据考证,这是古代烧制陶器的窑子。从这个遗址出土的许多历史文物被鉴定为属于龙山文化时期。经过重新勘探,韩家窑遗址东西长约五李龙,南北长约四李龙。在文物普查中被定为韩家窑遗址,属于滨州市大商文化遗址。
这口古井的发现,不仅证明氏族部落长期定居于此,过着农牧生活,在建房、打井、制陶、加工粮食等方面已经达到了自产自销、自给自足的水平,而且创造了古代文明。
海峰大厦
原名赵普寺舍利塔,为无棣八大老景点之一,“丛林塔影”为奇岩一绝。它建于唐代贞观十三年(公元640年),在郑德、万历、乾隆年间三次翻修。1957经上级批准,将地震开裂的残塔整平。1991,县委县政府主张重建。新建的海风塔由原无棣北京设计院总设计师张博先生设计,他曾设计过人民大会堂、北京饭店等建筑。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题写海丰塔塔牌匾;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铎先生题写了“海中无双城,资源第一州”的正门对联。新建的海风塔为***13级,高42米。为砖结构,有八角飞檐和角,角上系有铜铃。中央是用水泥浇筑的大柱子,梯子绕着柱子上升。基座分四门,每层四窗,顶楼八柱环绕。塔刹由佛光和圆珠组成。
吴式芬故居
吴式芬(1796—1856),海丰(今无棣)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历任国子监编修、江西南安知府、广西河南省按察使、直隶、贵州、陕西大臣、浙江学政知府、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后加光禄博士。吴式芬一生擅长金石学和考古学。在从政之余,他收集金石学器物,撰写了《古录》和《古录全文》两部金石学专著,并与他人合著《封泥考证》。吴式芬多才多艺,一生写了许多书。大部分原稿保存在国家图书馆和山东省图书馆。
在清代,被称为“进士世家”、“尚书世家”的吴家有“七侍郎、八知事、九荣、三翰林、五尚书、十朝”之称。其故居位于旧无棣城南门西侧,占地7000平方米。庭院古树参天,气势高雅。故居南院,建于明英宗正统年间。原为明朝高官王友芝的弟弟,后被十三世吴家高官吴购买重建。现在明朝的建筑仍然存在,有500年的历史了。南院以宝颜堂为主,因吴收藏苏东坡《雪颜堂宝颜堂》而得名。北院尚书第建于清康熙嘉庆年间(1664)。门楣上挂着尚书第的横匾,室内入口处挂着“父子进士”的金匾。经专家论证,此故居是明清官居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考古和艺术价值。
韩家窑遗址
韩家窑遗址位于河沟村以东4公里处。1988年秋,韩家村砖窑取土时发现古井。出土了石夯、石磨、红陶片、绳纹灰陶片、黑陶罐、白陶鱼形彩绘盘等。古窑址发现于顾靖东北1 km处,呈水平椭圆形,有五个窑口,附近有红烧土和灰层。遗址东西长2.5公里,南北长2公里,5平方公里被红色和黑色的陶器碎片覆盖。据考证,是夏商文化,距今约3000-4000年。
大学堂
代学园,位于老城南角,是著名的香火胜地,古树葱郁,轻烟轻雾,暮鼓晨钟,佛号声。该寺建于唐贞观十三年(639),由尉迟敬德监造。学园原名赵普寺,明初(1368)更名为学园。前后大殿,青砖灰瓦,飞檐斗拱,月桂树环绕,雕琢彩绘,古朴精致。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十八罗汉等29尊青铜佛像,气势磅礴,栩栩如生。唐塔建于一座寺庙内,原名“舍利塔”,后又称“学园寺塔”。明初,武帝改名海丰,此塔改名“海丰塔”。基层门槛儿书《写夜》,整体建筑古朴宏伟,雄伟壮观,堪比Xi的大雁塔。塔为八角形楼阁,***13,高42米。作为一个框架结构,塔是简单和优雅的大青砖在外面。魏在《海丰县重修宝塔记》中记载:“海丰无名山大川,幸此塔可为云外奇观!”中国书协副主席李铎为海风塔题写了“于海第一城,富贵无双”的对联。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字“海风塔”。
明清县衙大堂
位于老城区。清代康熙出版的《海丰县志》显示,县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重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县衙是明清时期县治的主要建筑。建在两轴砖基础上,坐北朝南,为硬山亭式单檐砖木结构,四梁八柱,青砖青瓦。宽度8.1m,深度7m,地面铺方砖。屋檐下有平行彩绘帆板,朱诸葛透窗,红门绿扇,蔚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