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字战术的丁字十字头
最初战舰的火炮都是安装在两侧的,所以只有敌方一侧才能产生最好的战斗效果。如果整个舰队都被正面对着对方纵队的一方攻击,那效果就太可怕了。同时,当时的战舰上还有一个崇高的职位,那就是木匠。因为当时的球形炮弹不可能爆炸,只要木匠中弹后及时赶到,很少有军舰会沉没,除非是凤凰面上多处中弹,大海符合潮流。
集中火力不代表舰队集中。集中火力和分散隐蔽的舰队是最好的。在舰队战中,炮兵战舰必须努力对敌人形成扇形攻击圈。使对方陷入多重攻击,无法一一还手。运动战可以创造包围的机会。最强的攻击是敌人被隐藏的扇形包围后的三位一体奇袭。被打之后,敌人将无法分散撤退,最终只能全军覆没。
此外,战列舰的战线也由此而来。作战时形成单纵队作战线,火力强大到进入这条线参与射击的才能称为战列舰,所以战列舰的全称是“主战舰艇线”。
这是英国的命运。即使S2被抢了T型横的位置,也有很大的胜算。
以下转自佳飞虎博客,仅供参考。
丁字横切:叫抢丁字十字头射位。理论上,攻击纵队以90度左右的角度穿越敌纵队正面,使攻击方可以集中全部侧火对敌先导舰进行广角射击,而对方只能用部分正面主炮进行反击。意味着占据T型横头位置的一方可以充分发挥火力,而对方的火力受到极大压制。
作为每个舰队指挥官梦寐以求的最理想状态,T型横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成功,因为海战不同于陆战。介质均匀的战场环境,决定了双方的位置随时都可能飘忽不定,对方当然不会被困。成功不仅仅取决于客观因素(舰队速度、情报、相对位置、编队训练水平等。),还要看指挥官的能力(包括判断、决断、时机、导航)。
日俄海战对马来西亚
双方的将军
日方:东乡平八郎将军俄方:中将·罗杰斯特文斯基。
主要参演船舶:
日本联合舰队:1部队由东乡本人指挥,包括战列舰李三(旗舰)、浮山、富士和朝日,以及装甲巡洋舰春日和金日。第二支队由中将·植村彦之成指挥,包括装甲巡洋舰出云号、雅库莫号、亚纱美号、内子号、长盘号和潘受号。重型舰炮有305mm 16炮,254mm 1炮,203mm 30炮。全队列最大航速可达16节。
至于俄罗斯第二太平洋舰队,1分遣队由罗杰斯·史蒂文斯基本指挥,包括4艘新型战列舰,分别是苏沃洛夫公爵号(旗舰)、博罗季诺号、亚历山大三世号和奥廖尔号。第二分遣队由副指挥官少将·勒科尔·沙姆指挥,随后是旧战列舰Osliyavia号(旗舰)、Sisoyi Williki号、navarin号和旧装甲巡洋舰Nakhimov号。第三分遣队由少将·聂豹·贾豆腐指挥,后面是旧战列舰尼古拉一世号(旗舰)和海防舰阿普拉辛海军上将号、什琴亚海军上将号和乌沙科夫海军上将号。重型舰炮方面,各型26门,老254mm 7门,老228mm 8门,老203mm 8门,由于舰艇新旧,全队最高航速只有11节。
模式:
用速度接近,强行压迫,集中砍头。
战术流程的详细说明:
1905年5月27日04:45,日本侦察船Nobumaru发回电报,发现九州西部海域有俄罗斯舰队。东乡命令日本联合舰队出发拦截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110年5月27日零时,俄罗斯战列舰“奥廖尔”号擅自驶离,向尾随的日本巡洋舰开火,后被制止。13: 30,罗杰斯特文斯基下令90度转弯避雷(其实是日船怕误炸己方,没有采取布雷行动),但二队对此没有回应,造成俄军舰队队形混乱,分成两个平行队(指1和二队)。13: 45,双方进行了视觉接触。此时,日本联合舰队以西北偏西约275度的航向,从俄罗斯舰队前方跳过,但距离太远,无法进入射程。罗杰斯特文斯基下令将航向调整到55度企图规避,命令1二支队紧急改变战斗队型(单纵队),但队型不好改变。为了给战列舰“亚历山大三世”号和“奥廖尔”号留下归队的空隙,二支队甚至差点停航,导致前后脱节。最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单纵队,而是如图所示两列交错平行排列(1分队在右侧,2、3分队在左侧,其他驱逐舰、运输舰队在非战斗侧形成三列)。
为了躲避俄舰队的逃跑,东乡下令65度左转,几乎与俄舰队方向相反。13: 55,“李三”号升起了Z字旗,发出了“黄国兴放弃这场战斗,每个成员努力”(他应该付给纳尔逊专利费)的指令。14: 00左右,东乡命令各船依次向16 (180度)左舷转向。并打出“跟我来”的横幅。于是从旗舰“李三”号开始,后舰依次跟着前舰做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这两次转弯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掉头”,总耗时15分钟。在此期间,联合舰队的火力会受到很大限制,因为转弯的军舰挡住了非转弯军舰的炮火。更重要的是,由于所有舰艇在转弯时都需要经过一个几乎固定的转折点,因此俄罗斯舰队无需对射击要素进行过多调整,就可以将火力集中在这里进行射击。果不其然,联合舰队每一艘经过转折点的军舰都被俄舰的火炮命名。“李三”号被撞18次,连吃水线都开始渗水,但船员们奋力阻挡口才好。其他船只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时任“金日”号见习军官的山本五十六被打断了两根手指)。但东乡的决心没有动摇。他在炮火中受了轻伤,下达了“不惜一切代价完成转弯”的新指令。14: 10后,联合舰队后续舰艇陆续完成转向。这次行动有惊无险,除了“浅室”号船尾受伤,操舵装置无法转动被迫退出战斗,联合舰队其他舰艇都没事。(当然,这与俄军战争中使用了不能“开花”的老式穿甲弹以及引信和炸药质量不佳有关)。完成转向后,联合舰队的航向为37度,已经利用速度优势逐渐超过了俄罗斯舰队(在其西北70度左右),形成了压迫式的打法(逐渐占据T字头,意味着日本舰队可以集中全部炮火进行射击,相反,俄罗斯舰队后面至少有一半的火力无法发挥作用),双方的距离正在慢慢接近。当到达7000码左右时,日本舰队并没有立即反击,而是“李三”号先进行了火力测试,然后将数据传达给全舰队。
随着东乡的一声令下,联合舰队炮声轰鸣,1支队的4艘战列舰和2艘装甲巡洋舰集中攻击俄罗斯第一支队的旗舰“苏沃洛夫公爵”号。第二支队5艘装甲巡洋舰集中攻击俄军第二支队旗舰“奥斯利亚维亚”号。这是东乡的“脑洞大开”战术。第一,集中所有火力瘫痪对方旗舰,剩下的敌人不战而屈人之兵必然大乱。另外,集中火力射击除了集中兵力先抓贼,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提高炮弹在目标区域的覆盖范围。也就是说,短时间内向对手发射的炮弹越多,毁伤效果越强,击沉敌舰的概率就越高。据统计,1支队* * *向苏沃洛夫公爵号上倾倒了165-170发305毫米炮弹、15-16发254毫米炮弹、120-65438发203毫米炮弹。据记载,日军的1齐射摧毁了苏沃洛夫公爵号的前烟囱,第二次齐射摧毁了舰桥和后主炮塔。短短15分钟,彻底失去战斗力,成为一艘漂浮的靶船。另一方面,日本舰队* * *第2师团向“奥斯利亚维亚”号发射200-250发203毫米炮弹和153毫米炮弹1200发,致使其30分钟后退出战斗,并于15: 10沉没。
两艘旗舰的瘫痪标志着俄国人的失败。联合舰队官兵士气大涨,而本已低迷的俄罗斯舰队士气一落千丈。15: 00左右,东乡在越过俄舰队前方后,下令180度左转(注意这次是同时转向),转到左舷向敌人射击,再次占领T型横头阵地。之后,战斗变成了日军的进攻表演...晚上派鱼雷艇进行雷击,第二天进行追击。最后以只损失两艘鱼雷艇为代价,取得了全歼俄罗斯太平洋第二舰队的巨大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