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关于南北朝史的教材很少?
以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旧教材《中国史》第一册中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的内容对比。
旧教材是一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三部分封建社会
封建国家的分裂与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一章三国与金朝
第一节三国
第二节西晋的短期统一与南北对峙的形成
第二章南朝和北朝
第一节南朝社会经济发展
第二节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各民族的大融合
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
新教材以课为单位,具体题目如下:
第二十二课三足鼎立
第二十三课西晋和东晋
第24课动荡中发展的南朝
第25课北朝的民族大融合
第二十六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1)
第27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2)
从教学内容的排列顺序来看,学科体吸收了编年体史书的特点,以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纵向顺序。比如22-25课,三国→两晋→南朝→北朝的历史内容先后进行了编排,体现了历史学科时序性强的特点。从各题目教学内容的组织来看,吸收了传记类史书的特点,以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为中心,历史发展的过程比较完整。比如《三国》《北朝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分别围绕政治、民族关系、文化展开,整个过程比较完整。这样的安排既能看出历史发展的线索,又能突出重点内容。
从授课方式上看,该科目以课时为单位,每节课1课时授课。课时划分明显,教学单元相对完整,便于教学过程。同时,题体形式活泼,内容也比较小而全,所以也比较好学。此外,为了弥补主体历史阶段划分不清的弱点,在每一阶段开始时辅以正文前的总结。如上面的例子,第二十二课,三国对峙,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个历史阶段的开始。在本课正文前的“摘要”部分有这样的表述:“公元220年至589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中学历史课本也可以写不同的体裁。如香港的历史教材采用传统的篇章体例,整套教材分为A、b两门课程,A课程主要以年表的形式叙述中国历代的盛衰、历史事件的变迁及其影响,让学生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第二门课程主要以特殊的形式介绍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演变、中国学术思想的演变和科技的伟大成就,让学生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这两种体裁各有侧重,互相照顾,整体逻辑性和系统性还是比较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