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妆史上有代表性的朝代有哪些?

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在古代母系氏族社会,繁衍生产的标准就是美的标准。一个矮胖的女人在当时人类的审美观念中是最美的。我们所看到的新石器时代女神像的造型特点是强壮结实。受物质条件的限制,当时的女性服装或装饰品都很简单实用。但从考古发掘中发现,一些简单的骨制或木制饰品,仍然反映了当时女性对美的追求和仰慕。

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被一些历史学家称为中国古代审美变迁的四大转折点之一。在这个时代,中国社会逐渐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社会转型期的人,审美标准会有很大的变化。男性崇尚的“柔美顺从”的美的观念盛行,文人中“精致细腻”的审美意识盛行。人们注重女性的面部形象,“精致细腻”的女性被视为美女。当时由于七侠争霸,百家争鸣,学术争鸣,因而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美学思想中,产生了不同的美学主张。

汉朝

汉朝时期,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女性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因为当时的女性美还没有实现独立的价值,人们虽然欣赏女性美,但更多的是强调道德,表现出以德抑美的倾向。到了后汉三国时期,人们对美的欣赏是形而上的,审美达到了一个至今仍不可企及的哲学高度,其中曹植的《洛神赋》就是代表。这一时期的一些社会习惯延续了战国秦的风格。女性的头饰比较小,发型基本都是向下的,自然简单,没有美感。服装设计也是以功能性为主,奢华的服装只有在宫廷里才能见到。最有趣的是汉代妇女脸上的化妆:妇女把脸涂成白色,嘴唇涂成红色,轮廓很小。这说明从此“脸厚如脂”“樱桃小嘴”逐渐成为古代女性美的基本风格。

魏晋南北朝

这也是中国古代审美变迁的四个转折点之一,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大融合时期。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政治最混乱的时代,但在精神上却极其自由解放,最为热情,充满了个体审美意识。随着汉代经学的崩溃,人的个性得到解放,佛教开始盛行,自然飘逸之美盛行一时。女性的美开始获得独立的价值,被欣赏和珍惜。荀残曾说“女德不足,色当为主”。评判女性美的标准也开始倾向于外在的个性和精致。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女性开始有意识地追求美。这一时期的女性大多穿长袖短袖长裙。腰部用“抱腰”扎紧,用腰带装饰。当时还流行戴花簪,头上“行走”,使行走时衣服飘动,戒指丁当,进一步强调女性的温柔妩媚。所以崇尚人格美和自然美成为当时的审美标准。

隋唐五代

与以往任何朝代相比,唐代都增加了新的审美因素和色彩。唐代审美趣味从以前的重再现、重客观,重精神、重形式,转向后来的重主观、重艺术、重女性美,体现了魏晋六朝时期审美意识的沉淀,审美角度逐渐趋向华丽、唯美。由于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所以女性之美也呈现出一派雍容华贵的景象。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唐朝女性以胖为美。宽宽的额头,圆圆的脸蛋,丰满的肉感,高耸的发髻,飘飘的绸缎,华丽大方,充分体现了“盛唐气象”。

她们的着装是中国女性中最大胆、最性感的。服装既延续了南北朝时期的飘逸之感,又增添了华丽之美。女装的暴露在中国古代是前所未有的。在唐朝,女人对化妆非常讲究。当时流行画粗淡的蛾翅眉和高挑的眉毛,给女性增添了更多的魅力。初唐时,最流行在额头上插一朵红色或黄色的“花”作为装饰。“花”有不同的形状,主要是叶子或花。晚唐五代时,妇女们在脸上或纸上、卷上画各种花鸟,以示美丽。

宋元时期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宋人开始崇尚古朴典雅之美。女性美从华丽开放变成了优雅内敛。女性美一般以观音菩萨的原貌为标准,人们对美女的要求逐渐趋向于柔弱娇嫩:削肩、平胸、弯腰、纤足。到了宋代,缠足之风传遍民间,“三寸金莲”成为对女性美的基本要求。宋代女性佩戴名为“花冠”的饰品非常流行,制作精美,为这个时代的女性增添了迷人的气质。宋代女性使用的化妆粉已制成粉块,每块直径约3厘米,有圆形、方形、四边形、六边形、葵花瓣形等。每个粉块表面还印有凹凸的梅、兰、莲图案。到了元代,中国的社会虽然不是汉人统治的,但外国人对汉人的审美和美丽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明清两代

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人们的审美趣味开始随波逐流。但是女性美的标准还是和前朝差不了多少。但是社会对女性的束缚越来越多,表现在女性的发饰、服饰等方面。明代女性的发型都很死板,衣服裹的很紧,一点个性都没有,可以说是把女性的美包裹的严严实实。直到明末才逐渐获得了一些特色。在清代,含蓄内敛之美仍然是女性美的基础。清代学者张超在《一个梦影》一书中也提到,所谓美人,以花为姿,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维生素为骨,以冰雪为皮,以秋水为姿,以诗为心。通过生动的比喻,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学者既需要内在的审美标准,也需要外在的审美标准。这种审美意识一直保持到民国时期。

“中国美”的历史变迁是坚定健康——精致细腻——自然优雅——优雅飘逸——苗条妩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