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建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

在教学活动中,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达到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达到具体的教学目标。换句话说,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必须充分利用。教学的效果不是看你教了多少,是否教完了内容,是否认真,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东西,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什么也学不到,即使说得多,说得多,说得努力,也是无效的学习。

历史学具有内容多(既有中国史也有世界史)、跨度大、任务重、时间紧的特点。那么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时间内,有效实现高效率、高效果呢?这是我们历史老师一直在琢磨和讨论的。

第一,充分利用这45分钟的每一秒,对于打造高效课堂非常重要。

因为我们不能因为预设不充分,目标不明确,对课堂即时生成调节不好而浪费时间。

在备课阶段,我们的教师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熟练地把握教学情境和学习情境,注意教学中的取舍,努力减少无效劳动,做到“四到位”:精心备课、准确讲解、能力训练、学习指导。确保上课不打无准备之仗。

要实施集体备课,把个别备课和集体备课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课前备课,一般是每人每周备课,或者两个人备课。所以,在最初准备的过程中,老师除了要系统地掌握教材外,还要以身作则,你也要会背学生应该背的内容;典型事例要先做,相关知识要充分学习和理解。上课时,师生发生碰撞后,可以及时调整发现的问题;课后要准备“课后”。当我们发现问题的时候,要思考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有没有必然规律,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分析一下,写下来,不管是什么情况,就像拍照一样。等积累多了,再集中精力总结。这样,通过课堂反思和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就可以备好一堂完整的课,提高课堂效率。

我觉得这种备课方法针对性强,实用性强。其实很多老师已经在这么做了。我们一般要教几节课,同一节课要讲好几遍。你会发现这些课并不完全一样。两三遍之后,基础课是最本质的,其他课发现的问题,在这个课上差不多都及时纠正了。特别是我们通过备课、实践、反思,把日常的备课教学工作提升到了教研的高度,顺便实现了教研与备课、听课的有效统一。

第二,打造高效课堂,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把握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摆正位置,只起引导作用。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是老师教什么,而是学生掌握什么。当一个孩子想喝水的时候,你去给他拿一杯水。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喝水,你去给他拿水。反复,他总是依赖你...但是如果你在他第一次想喝水的时候教他怎么自己去取水,他就学会了取水的技巧,他就不会依赖你了。因此,教师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自主的、发现式的学习方法。

如何引导学生?上课不能说话,也不能说到最后。太累了。所以,根据自己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知识结构,编制一份有自己特色的辅导计划,还是比较实用的。编写辅导计划时应注意:

教新课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基础知识的掌握。

复习课一定要注重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应用能力。

教程的使用使学生能够从面到线到点地理解课文。写辅导计划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大概的印象,最好用提纲的形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候解决。这种形式看似简单,但却是所有的考点,必须准确掌握。利用辅导计划让学生自主学习。(约15分钟)同学们在自己整理知识点的时候,往往会丢失一两个,或者一个接一个的放错位置。针对这种情况,在写辅导计划的时候,把学生容易“丢失”和“出错”的地方变成“填空”让学生来填,达到强化记忆和重复记忆的效果。学生在书本上找知识点划线时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对于一些好学生来说,相当于复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认真阅读教材,分析课文,寻找答案,深入思考和讨论问题。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学生总说对课文和书本不熟悉,没时间看书。我们也试过。每节课的预铃和该节课的正式铃之间大约有2-3分钟。如果用的话,也是课代表带领学生读课文的好时间段,至少是长时间的。如果有条理,他们可以阅读将近三分之二。时间久了,文字或多或少就熟悉了。课后看历史的时间很少,只能要求45分钟的成绩。而且,光阻止学生记忆是不够的。历史知识很复杂。如果只看课本,不仅费时,记忆效果也不理想,要细化记忆。没有记忆基础的思考就像空中楼阁。所以,这五分钟不能荒废。俗话说“好头不如烂笔”,要及时巩固清楚的答案,并在巩固的基础上进行反馈。对于开卷考试来说,仅仅掌握基础知识是不够的,必须上升到理解和应用的层面。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怎么用?这部分应该是全班的精华,需要老师帮忙解决。比如有些问题政治性、专业性、理论性太强,要讲。要构建一个高效的课堂,就要适时适度地谈论它们,并在这个过程中启发和引导学生。就教学内容而言,是重点、难点、重点。教师应注重教学,讲解清楚透彻。尤其是在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的情况下,我们老师更应该降低起点,干脆不谈学生不懂的问题,否则不仅没有教学效果,还会对学生的自信心造成更大的压抑。我们必须正视学生的基础——这个教学最基本的前提。(15分钟)最后,巩固练习(10分钟左右),设计一些练习,附在辅导计划的后面,以便在课堂上检验和检查教学效果,同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自身的教学缺陷,及时补充和纠正。练习分为两部分:一是基础知识的应用。这是要求所有学生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二是加强训练,筛选后得到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基础题。我们应该复习本课的要点,以达到立即巩固的目的。注意梯度,循序渐进。练习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设计和选择。选题的第一原则是:少而精,练习目标明确,针对学生的错误。原则二:难度适中,不要选难题、偏题、怪题等。选题的难度可以培养学生的双基。总之,教学活动离不开练习。只有灵活正确地运用习题,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试题中的共性问题要全班认真讲解,个性问题要分开解决,不要积压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目前采用学案导学、精讲精讲的复习模式还是不错的,但对于新的教学,要注重基础、规范、技巧。总之,复习课要体现考点考试大纲、知识主脉、规律方法、能力培养,而新的教学要体现基本功、规范和反馈,以学生为主体。

第三,借鉴别人的东西是最快的方法。

要坚持听其他老师的公开课或者校内外的常规课,同一年的老师要互相听。各级学科带头人和备课带头人的课要随时开。应充分利用博客和网络这一讨论平台,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博客发布教学设计、论文、反思和教学方法,拓宽教学思路,学习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第四,加强课堂管理

①组织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干扰因素。

因为纪律不好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很难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很多老师总是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了”“越来越难教了”,迫使老师在课堂上总是说:“不要说话”“注意听讲”。有时候我们老师讲课就像唱摇篮曲一样,下午上课经常睡着。所以,如果学生溜走睡觉,要及时纠正。其实控制学生,引导学生注意学习,很简单。关注每一个学生,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所以一定要尽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不要走神,紧跟老师。比如说在谈论一份试卷的时候,你可以在看完题目后问:“这个问题我该选什么?”让大家一起回答。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跟着喊,有助于他们集中注意力,强化他们对问题正确答案的印象。如果你总是闭着头听,很容易分心。不能让他们上课埋头。让学生用眼睛看黑板和老师,用耳朵注意,用手在书上做记号,大声朗读,记忆。就像打麻将一样。麻将是我国的国粹,也是运用“五到”的典型。首先,我注意到了所谓的“看手里是什么,盯着锅里是什么”,眼睛肯定没闲着;手,洗牌,建牌,摸牌,吃碰,什么都要做。有些人甚至不用眼睛看牌,只用大拇指一摸,就知道什么是牌了。这也是一种技能;打麻将的时候抱怨运气不好是很自然的,尤其是节假日亲戚朋友聚会,什么都在牌桌上说,但是打麻将却成了一种形式;有人说话就有人听,自然听得出来。终于明白了,打牌的时候算牌是很自然的。什么是生卡,什么是熟卡,一定要算清楚。否则你自己听不到牌,光是给人家点枪就损失惨重。就这“五到”,你以为有几个人不专心打麻将?不仅注意力集中,而且精力充沛,越玩越有精神,熬夜也不是问题。人感到精神疲惫,往往不是因为工作时间长,而是因为想的事情太多,注意力分散。如果你真的专注于打麻将之类的事情,就很难感到累。这就是“五到”的神奇效果。虽然把打麻将和上课相提并论有些不伦不类,但它们的原理是一样的:其实就是调动你所有的感官,投入到某件事情中去。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如果我们想取得成绩,你就得想办法激发学生的情绪,让他们愿意学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要有“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观念。只要任何方法有效,学生都能学到东西。

千方百计让成绩差的同学取得好成绩,尽量不让他们憋着。最好能稳定他们的情绪,尽量不让他们在考试中掉队。其实所谓的补首先是“治懒”,而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首先是“懒”,包括思想上的懒和实践上的懒。思维上的懒惰往往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实践中的懒惰表现为慢练和拖延。针对上述情况,应分别采取有效措施,如在课堂上加强“快速提问”,增加提问密度,让差生回答一些略简单的问题,以形成一定的自信心;对课堂作业要严格监督,不能让他们有拖延的机会:比如学生的课堂作业一定要检查或抽查,没有完成好的,交白卷的,要处罚。这种惩罚既不能伤害他们的积极性,又会让他们觉得不舒服,很累,让他们觉得还不如写题,不想下次再受这种折磨。当然,如果做不到,可以找班主任配合,但是不要打骂,不要和他们打架,要讲法律,讲艺术,其次,他们分数低,往往是因为他们在知识技能上有缺陷,或者记忆不牢,或者理解不透彻,或者应用不熟练。无论是想提高成绩,还是回归课本,课本都是一个法宝,可以让他们把握书本的框架,背下内容和字幕。因为背目录可以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深层联系,为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奠定基础。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是学好这门学科的前提。绝对没什么好学的。如果你不能很好地记住这些东西,你就不能很好地学习历史。题目再难,也无非是基础事物的综合或变奏。

看一千遍不如手传。

必须让学生记笔记并移动。我们所说的笔记一般分为三种:在课文中标注符号,在课文旁边写评语或笔记,上课做笔记。在听课的同时,学生需要用红色或彩色的笔在课本上画出各种符号。学会在课本上写符号和注释,不仅可以使学生听课时集中思想,提高效率,加深印象,便于记忆,还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突出重点,使书本由“厚”变“薄”;也有利于以后复习,打开课本,马上展示重点难点和自己对课本的理解加工,从而引起对旧知识的回忆,增强学习效果。

但是很多同学读了这么多年书,还是不知道怎么记笔记。我们经常发现有很多同学记笔记非常认真,拿着一个非常好看的笔记本。你翻开他们的笔记本,有时候比我们老师的讲义还要规范。但是他们成绩不好。原因很简单。上课认真听讲是核心,做笔记只是辅助手段。只要你能理解,你应该简要地记住你的笔记。听讲座时,你应该埋头做笔记。老师说的都写在纸上了,你的脑子却一片空白。那么,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呢?所以,记笔记要只记住重点,力求在脑子里说清楚。老师在说话的时候要思考为什么。如果这是我们老师的要求,我们最好给学生时间。我在这里说一句:我个人认为还是把书上的笔记抄下来比较好,方便近距离接触课本知识。这样在考试中便于查找和分析,更准确的对应基础知识点,不至于失分。

第五,再高效,最直接的考试结果还是体现在试卷上。要想答出一份满意的试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答题技巧,让学生掌握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解题方法,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题能力,同时要狠抓考试能力、答题技巧的培养和规范性的训练。

选择题重在正确率。选择题在考查历史基础知识方面有很大的优势,覆盖面广,几乎可以全面考查学生各个层次的阅读能力、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占分比重大。从近几年的试卷来看,选择题难度值较低,避免这部分失分有助于整体分数的提高。解题时,要求学生读懂题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之后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比如直接选法、排除法、比较法、分析法,都是非常有效的。

材料分析重在方法,解决材料分析有几个步骤要遵循:首先是阅读问题,然后根据问题阅读材料,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最后根据问题的要求结合教材分析回答问题。解题时,理解问题很重要,比如“根据材料”,意思是基本上可以直接在材料中找到答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要求先找出材料与教材的契合点,然后依靠已知的材料知识和课本知识解题。答案基本都在书里。另外,要求学生注意分题,坚持问什么答什么,语言简洁准确,不必像问答一样回答。

问题清单要仔细,答案要准确完整。适当使用目录、事件年表或总结材料。

这里也要注意避免“两不”问题

所谓“两不”,就是学生,尤其是好学生容易犯的错误:“会而不对,对而不全。”

有些同学基础很好。拿到题目不是无奈,而是思维方式不对,或者考虑不周,推理不严,或者文笔不准,最后答案不完整甚至错误。这叫“会而不正”;有些同学的解题思路总体上是正确的,但是忘得一干二净,没有把单词写完整。这叫“对而不全”。比如写错别字,不写单位名称等丢分现象。所以,很可惜,会的不对,对的不全,分数不高。我们要培养高分的好学生,甚至更好的考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脑子快点起来。说实在的,他做题很快。但这种心理造成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因为盲目的想做得更快,慌了手脚,还没想清楚就下一道题了。做的越快,错的越多,不会做的题还是不做,甚至会做的题都是错的。有句老话叫“欲速则不达”,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机智不代表焦虑。要想快,首先要“慢”。细节决定成败。从“从不学习”中学习是一个过程,然后从“学习到做对”又是一个过程。后一个过程的完成,需要更加细致和艰巨的劳动,考试的成败就取决于这些细节。完美完成看似简单的问题,关键不在于考试时的细心认真,而在于要求学生平时对自己的问题更加认真,对平时练习中的错误小题大做。他们不仅要分析错误的原因,还要把错误记录在错误的本子上,以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并再次反思,确保下次不会再犯。书写要规范,回答要准确精炼,力求做到“正、正、全、全、美”,这正是我们所努力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好学生在考试中“答对”。

养成复习错题和典型例题的习惯(这种方法最好在好学生中提倡)

错题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我们常说要贯彻“三本”理念:课本、笔记本、错题本。其中笔记本和课本用来理清知识的思路,可以结合起来,错题用来理清解题思路。所以要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用一本错题本整理错题。每次考前都要把自己之前的错题拿出来仔细看一遍,理清解题思路。中考的题基本都是新的,但是它的大部分题都不能是新的,大部分知识点也都是练过的基础知识。只要复习错题和典型例题,大部分题不用花什么时间思考就能学会,省去了很多检查的时间。整理错题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你可以在总结中前进。没有总结,只能停滞不前。整理有价值的错题和好题,总结学习经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高效课堂只有通过我们教师的不断探索、实践和反思才能形成。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希望我们的历史老师成为高效课堂的实践者,新实践的实验者,因为机会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

最后我会特别说一下初三的复习,如何做的更好。

初三历史复习教学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必须全面提高复习质量。既要注重基础历史知识的掌握,又要注重历史知识的全面系统的掌握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历史中考无论怎么考,日常教学中要有思想和灵魂,复习指导中要有方法和策略。

第一阶段,全面系统的复习,重点是基础知识的落实。

鉴于高一高二缺少老师,学生的历史知识很少。在这个复习阶段,需要对书籍进行逐条、逐课、逐课的全面复习。然而,我们应该注意不要制造新的教训。重点内容还是一节课就教完了,必要的话要在课堂上消化落实,非重点内容到哪就停哪,下节课再继续。上课时,要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时刻盯着学生,随时检查秘书笔记、课后练习和学生书本上知识的巩固情况。也可以让班主任配合,绝对不能让学生掉队或掉队。

第二阶段,对主题(单元)进行分类复习,重点是主要知识和关键知识的落实。

这个阶段的复习,一方面全面复习,突出重点知识。既要有一定的跨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抓住中心,以点带面;另一方面,要进行强化训练,或者单位定期出试卷,通过习题和讲座来消化巩固所学知识。要么把重点知识具体化,让学生按主题(单元)熟悉记忆,一条一条落实;理清线索,让学生和学校自编的材料一起复习,主要是已经考过的、经常考的和以后可能要考的基础和关键知识。书由“厚”变“薄”,知识涌上心头。这个时期采用被骗的教学方法是很有用的。教学中不要怕学生出错,不要处处不安,要时刻牵着、扶着学生走。要震撼学生的思维,在出题时要刻意设计一些小陷阱,把学生容易犯的错误归纳出来。不是在练习前给予指导、暗示或提示,而是让学生在练习后的评价环节中分析和理解各种错误的原因。在光天化日之下揭露学生的错误。其实可以揭示学生学习中的缺陷,然后通过点评来改正,让学生掌握更扎实的知识。

第三阶段,聚焦焦点,时政热点和重大纪念日,小题目,有针对性的复习。

为了灵活地学习和使用教材,需要打破体系,进行比较对比,复习一些小题目。同时,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研究历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的、世俗的问题。近几年的中考试题都涉及时政热点问题。

在整个复习过程中,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狠抓知识落实是关键。强调朗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阅读,做到“五读五讲”,即读内容、读标题、读课文、读图表、读材料;抓基础、抓线索、抓主干、抓重点、抓落实;励志性、互动性、整体性、针对性、计划性。知识一定不能死记硬背,也不能叫所有学生都死记硬背,而是要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历史,要“活”而不是“死”。有些知识点只能“死”了。只有参加考试,才能更快更好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也就是所谓的“死”变“活”。“把蛋糕和煎饼翻过来”。学习就像“煎饼”,需要翻几下才能熟透,不翻几下就生了。记忆力也需要加强,不反复强化很难记住。所以,总要两三遍才能完成。这样才能在教与学中有所收获,才能让学生在以后的中考中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