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临颍的历史

历史和文化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人们已经在这里定居。[1]

贾湖遗址发现的雕刻符号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将世界文字的历史提前了4000多年。出土的国宝七音骨笛,将世界音乐文化史提前了3000多年;贾湖遗址的酿酒遗产将世界酿酒史向前推进了3000多年。[1]出土的碳化米、石磨、研磨棒、石铲等。,说明8000年前这里就有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2]

春秋时期,举世闻名的召陵联盟就发生在这里。孔子也在这里的化身台讲学。

东汉著名的儒家学者、文献学家许慎就诞生在这里。他的《说文解字》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字典,被誉为“字学大师”、“字圣”。曹丕篡汉的历史证据,《禅定台》、《三绝碑》也站在这里;比赵州桥早20年,有“天下第一桥”之称的现存最早的石拱桥——隋代尚笑桥依然屹立。[1]

南宋名将岳飞率领的盐城大捷,也发生在这片土地上。

行政演变

漯河夜景

商周时期,洛河镇初具规模。因在隐水(今沙河)附近,故称阴阳城。

秦汉属昭陵县管辖。

南北朝时,阴阳城改名为雒城。

隋朝将汉代以来的行政区划由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并取消了南颍川郡。杨迪大业年间,昭陵县并入郾城县,七连城改称殷诚,因靠近隐水,又称隐水,城以水命名。

元代,上口镇因沙澧河汇流,形如海螺,更名为罗湾河镇。

明代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山东定陶进士迁居郾城县,认为“螺”字作地名不雅,遂改为“螺”。

清末,韩晶铁路在此建站,命名为罗湾河站。因其名称较多,为方便书写和称呼,省略为洛河站,罗湾河镇亦称洛河镇,隶属郾城县。随着漯河经济的发展,牛兴街黄牛交易市场的扩大,漯河站的升级,漯河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漯河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在这种情况下,1958年,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认定了“罗”字的第二种读音。

1948年7月,县级漯河市成立。

1949 65438+10月,漯河市与郾城县合署办公。同年,5438年6月+10月,漯河、盐城分家。

1960年6月,盐城县并入漯河市。

1961年11月,漯河和盐城又分开了。

1986 65438+10月,经国务院批准,漯河由县级市升格为省级市,覆盖盐城、舞阳、临颍三县和源汇区,总面积约2640平方公里。

2004年新行政区划调整后,管辖范围由原来的盐城、临颍、舞阳、慧远四区“三县一区”改为盐城、慧远、召陵三区和临颍、舞阳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