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听器的历史是怎样的?
助听器的发展;
1878年,美国科学家贝尔发明了第一个碳助听器。这种助听器由碳麦克风、耳机、电池、电线等部件组成。
1890年,奥地利科学家费迪南·阿尔特制造出第一代电子管助听器。
1904年,丹麦人汉斯·德曼特和美国人雷塞·哈奇森共同投资量产助听器。到20世纪40年代,有两种类型的助听器,空气传导和骨传导。这一时期的助听器在技术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虽然可以满足部分聋人的需求,但还是有很多缺点,比如噪音太大,17寸等笨重的电视机,难以携带。
1920年,热离子真空管(热阴极管)出现不久,真空管助听器出现。随着真空管技术的不断发展,助听器的体积也逐渐变小,实现了主机和电池的分离。1921年,英国生产出第一台商用电子管助听器。因为电子管需要两个电源(一个是加热电子管中的灯丝发射电子;第二种是通过栅极驱动电子到阳极),所以这种助听器体积大,体积大。虽然它有很好的增益和清晰度,但几乎无法携带。随着时间的推移,水银电池取代了锌电池,大大缩小了电池的体积,电池和助听器终于可以合二为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刷电路和陶瓷电容等新技术材料的出现,使集成助听器的体积显著缩小,从而使助听器可以随身携带。逐渐地,助听器也采用了诸如削峰(PC)和自动增益控制(AGC)的技术。
1943年,开发出一体化助听器,将电源、麦克风、放大器放在一个小盒子里,这就是现代箱式助听器的雏形。同年,丹麦建立了两家工厂量产助听器,一家是Oticon,另一家是Danavox。助听器越来越小,最后可以做到烟盒那么大,携带非常方便。
1948年,半导体问世,电子工程师随即将半导体技术应用于助听器,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使用一些半导体元件可以进一步减小助听器的体积,如果全部使用半导体元件,声反馈将不可避免。
1953年,晶体管助听器问世,使助听器向小型化发展成为可能。1954年,眼镜式助听器出现。为了避免声反馈,设计师将听筒和麦克风安装在两侧的镜腿,但未能双耳佩戴。1955推出了全身在单个太阳穴上的眼镜式助听器,使双耳同时佩戴助听器成为可能。
1956年,耳背式助听器问世,不仅尺寸进一步缩小,而且超越了眼镜式和箱式助听器,成为世界上销量最大的助听器。
1957年,入耳式助听器问世。新型陶瓷麦克风具有宽而平坦的频率响应,克服了以往压电晶体的缺点。随着钽电容器的出现,电容的体积进一步缩小,晶体管电路正在向集成电路的小型化方向快速发展。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助听器的体积进一步缩小。入耳式助听器出现后不久,半耳壳式助听器、耳道式助听器、全耳道式助听器相继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患者的心理和审美需求。
1958年,我国开始生产箱式助听器。
1988中出现的可编程助听器,利用遥控器改变多个听音程序,达到最舒适的听觉体验。可编程助听器采用广角麦克风和指向性麦克风助听器,可以在日常生活和嘈杂环境中使用不同的听音模式,使听到的声音更加清晰。带定向助听器的人虽然不是看着你,但他是在聚精会神地听你讲话,所以好像有一种特殊的监听目的。据传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就戴过这样的助听器。
集成电路的问世很快取代了“晶体管助听器”,1964年集成电路IC问世,具有重量小、功耗低、稳定性更高的优点。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助听器逐渐走向智能化和内化:1982“驻极体麦克风”的问世,实现了助听器的小型化,灵敏度和清晰度上了一个新台阶;1990随着“电脑程控助听器”的问世,助听器的增益得到了初步的智能调节,使助听器又上了一个新台阶。1997智能调节“数字助听器”的增益,使用起来非常方便,性能更上一层楼。
还引入了“数字”助听器,具有很强的数字信号处理能力,为匹配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进入21世纪后,随着技术的发展,隐形助听器出现了,可以做到100%。
最后
经过100多年的风风雨雨,今天的助听器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形状,如隐形助听器、耳内助听器、耳后助听器、盒式助听器、眼镜、发夹、笔、无线助听器等。,助听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打包
答案可能包含不适当的内容,正在进行人工审核。请耐心等待一个小时。请在消息中心查看审核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