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尧镇的文化
主入口:东枝灯
东枝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晚唐时期。由六兽灯、磨盘灯、八仙过海灯、五舱太平灯、龙灯、狮子灯、蛤蜊灯等十余种形态各异的灯笼组成。主要花灯植根于本土,也有部分从外地流入,表演各异,文化丰富。内容涉及民间舞蹈、音乐、手工艺、宗教信仰等多个领域。主要入口:朱富庙会
朱富庙会是汉族传统的民俗活动,集祭祀、歌舞、娱乐、商业于一体。主要分布在江西、龙泉、杜尧等省的东至县。泥溪镇朱富庙会主要流传于泥溪镇袁攀村袁家山自然组及周边村庄。据《建德县志》(东至县)记载,朱富庙会是为了纪念建德县(东至县)官员高晨任,明万历皇帝将其命名为“朱富愚公”,后被农村人称为龚宇,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辟邪、消灾、迎福的美好愿望。主词条:温南词
文南词,又称文祠剧、文祠剧,是流行于安徽省池州市、安庆市一带的古老剧种。2006年,文南词被列为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项目。它在发展中受到“饶河调”的影响,吸收和融合了皖南民歌、山歌和十大锣鼓。从地摊走上舞台,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唱腔有南词、文辞、正统、平、四板、快板等几十种。因此,“南词与文词”合二为一,统称为“文南词”。伴奏主要是胡俟。没有专业戏班,东至、宿松两县的黄梅戏班也演出文南词。剧目有《烟花女子怨》、《苏文表借衣》等30余部。主入口:黄梅戏
黄梅戏在东至县杜尧镇也有戏班。它起源于明代黄梅县的山歌(尤其是采茶调)和流行于鄂东的“山歌”。黄梅县的紫云、龙平、多云等山区早在唐宋时期就盛产茶叶,在全国享有盛誉。每年春天采茶的时候,茶农都习惯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调节生活。黄梅采茶戏就是在这种无休止的唱腔中走向成熟的。黄梅采茶戏在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向外地扩展。清康乾年间,黄梅采茶戏随着大批黄梅县流民和说书人流传到安徽鄱阳湖,形成了成熟的黄梅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