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的有汪藏海吗?汪藏海真的存在吗?

《盗墓笔记》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盗墓题材小说,其中广阔的故事背景,精彩的故事情节,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让很多人记忆犹新。还有一个贯穿全书的古代汪藏海,却已经死去,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汪藏海在历史上是一个真实的人吗?如果存在,他是什么样的性格?他的历史原型是谁?

人们知道汪藏海这个名字大多来源于流行的盗墓影视剧,以及小说盗墓笔记等。,被里面堆满各种机关的墓葬所感叹,被里面各种新鲜事物所吸引,但是历史上有汪藏海这样伟大的风水人物吗?

汪藏海历史上确有此人,但后来被他人收养,故改名为吴中。他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建筑师和风水大师。明朝开国皇帝朱迪迁都明故宫,是他参与设计和主持的一项重大工程。

汪藏海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木匠。由于家中的次子和远房亲戚都已中年无子,他恳求的父亲收养一个孩子到吴家。王家只好把当时记不清的次子收养到吴家,于是改名吴中。吴家家境殷实,所以吴中早年留学日本。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阴阳风水,这种风水在唐朝“安史之乱”后失传了。他生来就有遗传基因。吴中对建筑风水极为喜爱,研究透彻,并自学成材,在风水阴阳方面积累了很高的造诣。

由于吴中有留学背景,经明朝秦总监推荐,明成祖负责迁都吴中。他亲自主持了新首都的建设和设计。明故宫建成后,皇帝非常满意和高兴。

明朝开国皇帝朱迪晚年祈求长寿,信奉阴阳风水。他一直担心自己最后的归宿,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吴中交出北京明故宫后,皇帝喜出望外,赏赐了他一大笔钱,并把十三陵的选址、设计、新建全部交给吴中,以求长生。从侧面看,吴中的风水确实是造诣极高,堪称巅峰之作。

然而,正如小说作者南派三叔所写,汪藏海确实夸大其词。

世人会知道,在古代,没有现代的工程机械和先进的交通工具,是不可能建成鲁王宫、海底古墓,甚至云顶宫的,这是不可想象的,也是吴中力所不及的(可以理解为小说中对的夸张和神化)。

鲁宫中跪着的女尸,就像一个活生生的人,一具尸洞中的不腐尸,一座海底墓中的旋梯。无论你去哪里,你都会回到你原来的地方。云顶宫里的圈子就像一场梦,出不去。

尽管汪藏海在小说中很精彩,但它与现实相去甚远。小说神化了他,他也赋予了小说神秘感。

《盗墓笔记》中说,汪藏海受命直接参与整个明故宫的设计。正是在明朝迁都之后,明故宫才得以设计。明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永乐十九年(1421),明太祖朱迪迁都顺天府(今北京),应天府改名南京。汪藏海主持了北京明故宫的设计,北京的明故宫与明朝皇帝朱迪同龄。当时,追求长生不老的皇帝是明朝皇帝朱迪。

北京故宫建于永乐五年(1402 ~ 1424),建于永乐十五至十八年。整个建设工程由陈贵侯爵一手打造,具体负责的是策划者吴忠。从明朝永乐五年(1407)开始,明太宗集中全国能工巧匠,招募20万至30万民工和军工。经过14年,这个大型宫殿群建成,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建筑之一。

据推测,汪藏海是基于吴中。

吴中,字思正,生于1373,卒于1442。明代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北京明故宫和三陵(长陵、仙陵、景陵)大多是他修建的,为中国建筑史上做出了光辉的贡献。吴中是吴城人,《明史》和《嘉靖吴城县志》都有记载。鹿泉屯镇大吴庄吴氏家族保存的《吴氏宗谱初修序》中也有详细记载。吴中是吴合忠的继子,吴合忠在42岁时收养了一个远房亲戚的次子,并改名为吴中。

早年在中国认日本学者为师,期间接触到了唐代以后失传的阴阳学和风水学。对他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吴中在获得信任后被委以重任,升任北平首席秘书、大理寺右寺左等职。永乐二年九月,升任右都。永乐五年正月,被任命为子善大夫兼工部尚书,负责修建北京宫殿。

永乐七年主持修建长陵,永乐九年与宦官阮安、沈青在京都修建九门城楼。在建造过程中,临清宫窑应运而生,临清砖凭借土质好、运河运输方便等优势,成为修建北京的贡砖。正统七年四月,吴中辞官。同年六月,吴中逝世,享年70岁。后葬于武城(今旧镇)西十里,其墓被《乾隆县志》列为武城十六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