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志》看孙权时期五位宰相的结局
看看文臣武将之首张昭,开国功臣孙权,还有几位宰相的命运。
张昭因为年事已高,被抛弃了。
孙权在武昌称帝时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有一个名人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那就是张昭。
同事们开始见到张昭的时候,都说恭喜,祝他们当上丞相。张昭非常自信。任命宣布不久,所有人都傻眼了。总理的名字是孙绍。这是太阳升起后的第一个管家,但很多人还不知道。这是谁?
他真的不出名。在北方时,他担任名人孔融的秘书。孔融称赞他是“人才走廊寺”,是国家栋梁。后来跟随陆游到江东,跟随孙权,任庐江太守。孙权阵营中这样的人屈指可数。他当了三年宰相,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就默默死去了
那为什么不选张昭呢?孙权刚继位,危机重重,人心惶惶。张昭和周瑜并肩作战,化险为夷,为稳定江东立下了汗马功劳。说他们是擎天柱一点都不夸张。但在孙权登基后的一次宴会上,他口口声声说只提周瑜,问张昭的脸放在哪里。他几次想辩解,孙权都不理他。张昭终于忍不住了,于是站了起来。他还没来得及说话,孙权就冷冷地说,我们要是听了张弓的话,就得求别人了。
这句话触动了张昭的神经,因为赤壁之战时,张昭主张投降,这是他一生的污点。张昭知道大势已去,自己“羞得满头大汗”。
难道孙权真的不知道他的伟大贡献吗?不,冷落和张昭的性格有关。现在很多人会说:我说话直白。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他的修养不足。
张说话直言不讳,经常装成学长,把自己当成孙权的老师。他看到孙权打猎,就说不要逞强。看到孙权喝酒,就告诉他,你不想当商周。要么让孙权难堪,要么逼孙权当众检讨。孙权年轻的时候,勉强能接受。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讨厌他。
经过这次谈话,张昭很懂事。首先,他占据了一些空缺的位置。后来他写了一封信,借口年老多病,要求退休在家。孙权欣然同意了他的请求。从那以后,张昭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写书。
19年顾雍当上丞相。
孙权任命孙绍为丞相,并告诉大臣:这个职位只是一个装饰,所以不要来和我争夺权力和利益。
孙绍死后,孙权的第二任宰相名叫顾雍。
顾雍小时候就在才女蔡文姬的父亲蔡邕的指导下学习钢琴和书法。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低调,沉默寡言。当他被孙权提拔为秘书后,就正常回家上班了。家里人后来才知道这件事。
他越是低调,孙权越是尊重和信任他。他平时话不多,但一开口总是说有害。孙权叹道:顾钧不说话,只要他说的话一定有道理。
当孙权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他会派人送钟到他家求教。如果顾雍同意孙权的意见,就请钟吃饭,反复研究问题,然后客气地把他送走;不同意孙权,就不请钟吃饭,保持沉默。所以每次钟回来,孙权就问,顾雍请你吃饭了吗?
鲁迅被指责说话直率。
第三任总理是鲁迅。
鲁迅是个血性沙场汉子,所以自然不会像古勇《诺诺》里的诺诺那样被动。此外,他战功辉煌,声望很高,他的信仰是“誓死抗争,以死谏”。习惯了说话很冲很直,孙权的面子是不会顾及的。他也严格要求自己。一个从不犯错,没有缺点的人,如何在领导心目中留下好印象?
孙权对他“一根筋”的态度,虽然不知道说什么,也能玩阴的。他任命鲁迅为宰相,但从不让他回建业,一直驻扎在武昌。上游的位置太重要了,不能离开鲁迅。事实上,他被要求远离球场,眼不见,心不烦。
不久,鲁迅被卷入两宫之争。孙权最后抓到他的时候,也担心他威望太高,后人管不了他,给了他很多莫须有的罪名。狡兔死,狗腿煮,鲁迅却无法自圆其说。他死于愤怒。鲁迅死后,家里一点钱也没剩下。
卜志为人豪爽,爱读书。
第四任宰相是卜志。他是淮阴卜氏后裔,卜志,与孙权的卜氏有血缘关系。
他最大的特点也是忍辱负重。当我年轻的时候,有一个地方叫娇娇。为了和外地搞好关系,卜志和一个朋友魏静带着礼物去拜访他。当他们到达他家时,焦正在屋里睡觉,他们两个在外面等着。
等了很久,魏靖受不了了,想回去,但是卜志很淡定,劝他忍一忍。焦醒来看见了他们,却没有请他们进去。他让人在外面铺上垫子,让他们坐在外面。吃饭的时候,桌子上摆满了好吃的,步骘和魏静的盘子里只有几样菜。魏气得一口也吃不下了,但是把所有的食物都吃了。
只有能忍辱负重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步骘担任交州刺史,交州比较混乱。步骘去后,他把地方部队一个一个地消灭了。二十年后,步骘驻扎在西陵,曹和魏边境士兵都很欣赏他的威望。
他性格豪爽,隐形,尊重每一个人。他的衣服和住处都简单朴素,平时爱不释手。属于孙权欣赏的人。但他担任首相的时间也很短。
八个月后她去世了。
第五任宰相是朱举。朱聚帅,文武双全,屡立战功。孙权视他为门罗的接班人,并迎娶了他的女儿孙鲁育。朱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谦虚,朋友多,不讲究钱,领的工资很多但往往不够。但只当了一年宰相,就卷入两宫之争,被诬陷致死。
因为谨慎,他从来没有当面和孙权对抗过,而他的妻子已经当了19年的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