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对黄山有过哪些评价?

在古代秦朝,黄山被称为芝山。相传黄帝曾带领大臣荣和公在此炼丹,最后得道。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根据这个传说,将芝山改为黄山。黄山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隆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才形成其独特的峰林结构。黄山群主峰莲花峰,海拔高达1864米。它与平坦的光明峰、险峻的天都峰一起居于景区中心,周围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山峰相互重叠,有机地组合成一幅节奏分明、气势磅礴的立体画卷。黄山以燕山期花岗岩为主,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裂隙纵横交错。形成华丽的花岗岩洞穴和隧道,使之成为山脊峡谷,直通各处。全山30脊,22岩,7岩,2关。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岩石呈球状风化,山体雄伟。后山岩体节理密集,多为垂直风化,山体陡峭,形成“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黄山第四纪冰川遗迹主要分布在前山东南部。典型的冰川地貌有:苦竹溪、逍遥河为冰川运动侵蚀的“U”型河谷;眉毛峰和鲫鱼背是刨蚀留下的两个V型谷和刃脊;天都峰顶是三面冰桶刨削留下的火绒;百丈泉和人字形瀑布是由冰川谷和冰川分支汇合形成的悬谷。冰川堆积而成的冰碛石分布在逍遥溪至汤口、乌泥关、黄石荡的河床阶地中。而传说中轩辕黄帝炼丹用的“丹井”和“药臼”,也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