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司马家族是如何一步步夺权的?
东汉亡于曹魏,曹魏亡于晋朝。公元220年,曹丕接受汉献帝退位,建立魏政权。四十五年后,接受了魏元帝的退位,建立了金政权。这是西晋。西晋结束了三国时期的割据局面,统一了中国。
但是,西晋是中国历史最短的朝代之一。满打满算,也不过持续了51年。西晋灭亡后,不仅司马氏家族衰落,更糟糕的是开启了新的长达400年的分裂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乱花”“南北朝”。
其实这里隐藏着一个奇怪的东西:在中国古代,除了一开始的秦国,基本上都是“一治一乱”的循环。乱世之后的统一王朝能够长期保持稳定。西晋结束了持续近百年的三国乱世,完成统一。为什么它如此短命?
司马是怎么成功的?
司马懿参政较早,曹操时期启用,但一直被边缘化。司马懿真正接触核心政治是在曹丕时期。曹丕做太子时,司马懿辅佐,他们之间有着超越君臣的信任关系。在此期间,司马懿达到了副丞相的级别,但仍无力主持国事。他真正的政治崛起是在曹丕死后。
曹丕在位七年后去世。生前任命曹真、曹秀、陈群、司马懿四位大臣辅佐儿子。其中曹真、曹秀是曹氏,陈群是士族,司马懿是冷氏。从政治地位和权力来说,曹真和曹秀是第一序列,陈群是第二序列,司马懿是第三序列。
司马懿既没有政治权力,也没有军事权力。当时,曹魏的主要敌人是蜀汉,所以军事中心在西部,由曹真控制。但没过多久,曹真就去世了。为了应对来自诸葛亮的军事威胁,司马懿东移西进,开始掌握核心军权。这是司马懿崛起的关键节点。当他掌握了军权,就掌握了核心政权的钥匙。
后来发生的事情就更简单了。司马懿在西部长期抵抗蜀汉的北伐,直到诸葛亮去世。后来率军平定辽东,成为魏国第一功臣。这时又出现了一个突发事件,就是皇帝曹操病逝。曹操继位时年仅七岁的曹芳,后又安排曹爽、司马懿辅佐。皇帝那么年轻,曹爽的影响力就很大。他开始排挤与曹家没有血缘关系的大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司马懿。
司马懿只好忍了十年。最后在249年发动政变除掉曹爽,控制了魏国。历史上称之为“高平岭事件”。但“高平陵事件”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司马氏权力地位的稳固。他除掉曹爽的计划,确实是在很多老臣的支持下进行的,比如邱江吉。这些老臣和司马懿一样,早就对曹爽不满,因为他们不是曹家的人,只是想除掉曹爽,不想支持司马懿篡位。
所以,当时很多士族对司马懿的支持,只是为了除掉曹爽这一步,在此之后,等掌握了国家大事,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司马懿心知肚明,对这些人敬而远之。他只给一些荣誉职位,没有实权。这本书认为高平陵之变是司马懿在曹魏元老英雄集团的支持下精心策划的一场政治赌博。但这些曹魏元老大多“心中有曹实”,无法在魏晋转化为改朝换代的政治力量。
所以,司马师要想染指政权,“高平陵之变”不是最后的世界大战,而只是开始。曹爽死后,司马懿发现自己与世无争:他和他的家族是完全孤立的政治集团。士绅不支持他,曹魏笔下的英雄也不支持他。当时很多人对司马氏的势力不满,著名的“淮南三叛”就是由此而来。
“淮南三变”发生在淮南地区,三次针对司马氏家族。淮南,大约是今天安徽省的中部,是抵抗东吴的军事中心,东吴原来是司马懿控制的。但曹真死后,司马懿离开淮南,影响和合逐渐衰落。这三次叛乱的领导者是王陵,吴邱剑和诸葛诞。其中,王陵和诸葛诞都出身于士族,而吴则是寒门的功臣。
这三次叛乱声势浩大,持续时间长。经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朝,才彻底平定。这充分说明三次叛乱背后都有强大的支持力量。从这里可以看出司马家当时的真实情况。司马师想要彻底取代曹魏,仅仅掌握政权是不够的,还要组建忠于自己的政治集团。完成这一步的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
司马懿在“高平陵事件”后不久去世,由司马师继任。司马师从政主要做了两件事。首先是清除那些明确反对司马氏家族的势力,比如“淮南三反”中的吴,曹魏的宗亲等等。更重要的是,他想组建一个属于司马的政治集团。这个群体中最著名的三个人是钟会、邓艾和贾充。从这三个人身上,可以看出这个政治集团的特点。三人中,钟会是士族,邓艾是寒族,贾充的父亲贾逵是曹魏的功臣。
这三个人聚集在司马师手下,并不代表他们背后的* * *都臣服于司马师。因为从整体情况来看,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反而说明这个群体完全是由个人利益组织起来的。集团内部的权力结构非常不稳定,三个接近最高权力的人实际上来自三个不同的政治派别,这为以后的冲突埋下了伏笔。司马师可能不是不知道这种情况,但是在他当时的情况下,只能依靠这些人。
司马师死后,他的弟弟司马昭接管了政权。司马昭认为他已经完全掌握了曹魏政权,取代它的时候到了。然而,对曹魏的支持出乎意料地强大,因此他不得不通过打击蜀汉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以便为将来称帝铺平道路。所以,虽然司马昭的心是众所周知的,他没有活到当皇帝。最后,这件事只能由他的儿子司马燕来做。
短命的西晋
为了夺取政权,司马氏从军事入手,然后组建自己的政治集团。在这个政治团体中,有各种背景的人。当有* * *相同的目标时,冲突也可以服从统一的利益。一旦国家统一,群体中的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利益和冲突。这是西晋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
第一次大规模内部冲突发生在征服蜀汉的过程中。当时负责伐蜀的主要有钟会和邓艾两位将军。钟会是士族,邓艾是寒族。蜀汉死后,这两个人立即发生了冲突。战后,邓艾居功自傲,擅自分封蜀中官职。钟会不满,诬告邓艾谋反,于是邓艾死了。钟会在吞并了邓艾的势力后,甚至打算霸占蜀国称王,最后被打败杀掉。司马集团两名将领在此次事件中丧生。
邓艾和钟会的冲突并不是个例。十几年后,在灭吴的过程中,又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当时的两个主要将领是王拙和王浑。王浑出生在太原,属于士大夫。王拙家族长期以来在政治上被边缘化,与韩家族关系密切。吴国灭亡后,两人在军事上也有争斗。如果没有及时调整,这两个人可能会犯和钟、邓一样的错误。无论是钟会和邓艾,还是王拙和王浑,他们之间的冲突只是士族和汉族之间的冲突。西玛集团内部的冲突不止于此。
比他们更严重的是后宫、外戚、宗室之间的冲突。灭吴十年,司马燕死,司马忠继位。他智商不高,历史上被称为“痴呆皇帝”。司马燕也知道司马忠的处境很糟糕,但他很看好司马忠的儿子司马昱。为了给司马昱一个继位的机会,司马燕选择了司马忠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这是一次政治冒险。但事实证明,这次冒险并不成功。
因为司马忠没有掌握权力的能力,实际权力被两个人掌握。一个是杨军,另一个是贾南风。贾南风是司马忠的皇后,父亲是西晋英雄贾充,属于后宫势力。杨军是司马燕的岳父,当时是一名侍郎和一名配偶。当时,贾南风控制着后宫的司马忠,而杨军控制着朝廷。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展开了政治斗争。当双方的对抗愈演愈烈,一场政变几乎一触即发的时候,第三股政治势力——司马氏宗室参与其中。
当时,贾南风虽然控制了皇帝,但他无法进一步摆脱杨军。在这种情况下,她想借助宗室的力量。西晋建立后,司马氏家族大大分封。不仅给他们封地,还要给他们实权。这和西汉初年刘邦分封刘王的情况是一样的。贾南风宗室夺权的结果就是著名的“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的具体过程我们就不展开了。简单来说,贾南风首先是在汝安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懿的帮助下除掉了杨军。尽管杨军死了,贾南风并不是最终的赢家。这时,宗室的权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她的控制。
于是,为了争夺洛阳的权力,皇室家族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争斗。一个参加战斗的* * *有八个宗室王,所以被称为“八王之乱”。西晋在这个过程中彻底崩溃,最终在“五乱中国”中灭亡。这是西晋集团内斗的关键过程,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士族、汉室、外戚、后宫、宗室等几种势力轮番出现。在这些势力中,有必要对其中的一个势力,也就是宗室进行详细的盘点。
刚才我们说了,西晋建立后,对族人进行了大分封,也就是给了司马家族的族人封地和实权。历史上“分封王”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政策,西汉时期著名的“七国之乱”就是由这个政策引发的。既然有前车之鉴,司马为什么要这么做?过去的解释是,司马师在篡权过程中,看到曹魏宗室的衰落,无法保卫皇帝,才封宗室。
但是从我们之前的描述可以发现,这个解释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曹魏宗室不弱。比如曹爽时期,宗室势力很大,可以一家独大,这就成了政变的原因。而且就算是为了保卫皇帝,也没必要封20多个族王。所以西晋加冕为王还有一个原因,与“士族”有关。
当时司马虽然控制了中央,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资源基本都掌握在士绅手中。但在“淮南三反”等事件后,士族普遍倾向于不反对西晋政权,但也不支持。钟会、王浑等人支持西晋只是个人行为,与整个阶级无关。所以西晋要想控制地方,只能通过分封制的方式进行。这才是西晋宗室势力崛起的真正原因。
由此可见,在西晋短暂的历史中,各种斗争都是这个政权的性质造成的。总之,西晋政权没有社会知识。为了上位和巩固政权,司马氏家族形成了一个包括豪杰、外戚、汉人、士绅、宗族和各种势力的集团。但最终因为权力结构过于复杂,政治冲突层出不穷。在这场冲突的过程中,西晋迅速衰落,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