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的历史

中国版画的起源可以分为汉代、东晋、六朝甚至隋代。我国现存最早的版画,注明日期的,是举世闻名的《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的“贤同”版卷首,据碑文记载,写于公元868年。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印,估计比“咸通”印早一百年左右。在中国西北和吴越发现了唐五代的版画。作品大多简洁帅气,刀法神奇。这些就是版画的起源。

宋元佛教版画在唐五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刻法完美,体韵浑厚。与此同时,卷轴中开始出现风景图形。还有大量其他题材的版画,如科技知识、文艺方面的书籍和地图集,北宋汴京、临安、绍兴、湖州、梧州、苏州、福建建安、四川眉山、成都等。到了南宋,成为各具特色的雕版印刷中心。同时期的辽代套印彩色版《南无悉达多乔达摩》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彩色套印本,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实际需要,宋代也出现了铜版印刷,主要用于印刷纸币和广告。元代“平话”版画是中国连载版画的前身。

明清时期是中国版画的鼎盛时期。在众多文人、书商、篆刻家的共同努力下,版画出现了各种流派,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版画呈现出繁荣的局面。不仅宗教版画在明代达到顶峰,而且欣赏版画也在明代大幅度上升。绘画、小说、戏曲、传记、诗歌等。,都如雪,不胜枚举。尤其是文学名著的篆刻插图,版本众多,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这一时期也是版画各艺术流派的繁荣时期。建安派,以福建建阳为中心,多为民间工匠作品,刻工古朴。金陵学派,以南京为中心,以戏曲和小说为主。或粗犷豪放,或优雅唯美,风格各异。以杭州为中心的武陵派题材广泛,雕刻精美。以徽州为中心的徽派,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地位举足轻重。

版画的发展一直与书刻行业息息相关。宋元时期的中心在福建建安和浙江杭州,明代迁至南京和北京。但真正让版画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是徽州版画的兴起。自公元15世纪以来,徽州版画一直以雕刻而闻名,有林等专家,尤其是黄、王等名家。明清时期,新安黄氏宗族刻书200余种,会画图的有100余人,成为一支庞大的队伍。代表作有《修身图说》、《古代列女传》等。当徽州版画以典雅精致的风格风靡世界时,金陵(南京)、武林(杭州)、苏州等地的版画插图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明代版画不仅用作书籍插图,也是画家传授绘画方法的“画谱”,文人墨客的“书写纸”,名家墨客的“墨谱”,民间娱乐的“酒牌”。画谱中最早的是杭州双桂堂1603出版的顾《画谱》。墨谱的代表是成的《墨园》,成书于万历年间,由丁绘制。著名画家陈洪绶热衷于酒牌版画创作,与徽州黄合拍的作品《水浒》、《博古之叶》成为佳作。已知最早出现的古代拼色版画是明代的《罗旋编古鉴谱》,但影响最大的是1633出版的《石竹斋画谱》和1644出版的《石竹斋画谱》,作者是明代出版家、画家胡。

除了徽派,北京的庙堂版画在清代也很有名。代表作品有1696年北京刻家朱贵出版的焦秉贞犁织图,1717年刻的冷梅万寿节图。1679年,金陵画师李根据手稿,用分色水印木刻法印制的第一套《芥菜园子传》问世,随后又出版了二、三、四套,广为流传,成为对后世影响很大的绘画教材。